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的,評價歷史也不能單獨看待,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以弱國之軀,迎擊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
儘管我軍自建立以來都是以弱敵強,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就連大名鼎鼎的林彪都怕了,拒絕參戰,而他說了兩個讓拒絕參戰的理由,讓我們難以反駁,聶帥也說,能避免戰爭還是儘量避免。
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就是因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長遠,看到了“不參戰危害極大”。
1950年10月19日夜,彭德懷率領數十萬志願軍將士跨過了鴨綠江,2年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先後有240萬人入朝作戰。
犧牲20萬志願軍將士,投入的物資更是不計其數,甚至影響了我軍解放臺灣的步伐,這場戰爭到底值不值呢?不妨換一個角度,將時間線拉長,目光投向朝鮮戰爭爆發的14年後,就會發現這是一場必打的戰爭。這是為什麼?
1950年,和平曙光初現的中國:
9月15日,美軍已經在朝鮮仁川登陸,10月1日越過了三八線,而此時出不出兵朝鮮,國內還沒有達成統一意見,這可能是毛主席最痛苦的時刻。
10月2日凌晨,中南海頤年堂
中國的高階領導們齊聚一堂,再次就是否出兵朝鮮問題進行討論。
高崗明確表示反對,要知道此時他任東北人民政府主席,一旦參戰就是抗美援朝的大後方,他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不僅他反對,作為毛主席一手提拔,並內定為出兵統帥的林彪也堅決反對,甚至比高崗還堅決。
理由歸納起來就兩條:一是我國需要休養生息,參戰會把國內打爛;二是我軍槍不如人、炮不如人,實力相差太大,畢竟口號不能消滅敵人。
這的確是讓人難以反駁的理由,中國實在太弱了,自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列強撬開之後,已經沉淪百年,沒有人相信中國能夠獲勝,連牛逼哄哄的斯大林也不敢觸美國的虎鬚,直到長津湖戰役的勝利,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軍人的毅力,以及獲勝的可能性,才大力援助中國,並派空軍入朝作戰。
林、高的也沒有錯,這是中國的現實,中國沉淪得太久了,甚至讓國人窒息和絕望。
現代戰爭不是拼人頭,拼的是綜合國力,顯然中國彼時的國力對比美國差得太遠。
正如高崗所說:“可蘇聯比我們力量雄厚,武器不知比我們好到哪裡去,他們都不打,為什麼我們打?”
林彪說:“美國人一個師有幾百門大炮,我們一個軍才有幾十門。他們有空軍,我們沒有。他們有海軍,我們又沒有。這仗怎麼打?”更指出,我軍從1927年建軍開始,就一直處在打仗之中,戰士厭戰、百姓厭戰。以前打仗是為了趕走騎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如今解放了,和平的曙光初現,卻讓戰士們為了朝鮮,讓他們血灑朝鮮半島,他們願意嗎?
會議陷入沉悶,連毛主席也未曾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分歧,只好先行散會。
打?還是不打?要知道中國軍隊的武器還是萬國牌,一個軍中裝備了日式、美式、蘇式等等武器,根本沒有統一制式武器,靠著這樣的武器能跟美國打?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必勝。而斯大林卻向中國建議出兵朝鮮,當然如果不出兵他也理解,建議讓金日成到中國東北組建流亡政府。
對於斯大林的陽謀,看似無解,但毛主席毅然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
為了新中國,前進!
10月3日夜,周總理緊急約見了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透過他向西方國家傳遞一個警告:美國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如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管。
中國的警告意味已經非常明顯,越過三八線就意味著戰爭。
美軍並沒有理會中國的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19日佔領平壤,美軍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中國東北地區,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這是對中國赤裸裸的挑釁。
假如麥克阿瑟多讀一點東亞的歷史,就知道朝鮮半島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唐帝國時期,為了平定東北不使高句麗“遺禍子孫”,隋唐兩朝四代帝王,展開了對高句麗持續不斷地征討,隋煬帝楊廣更是為此丟掉了萬里江山。即便是怠政28年的明萬曆皇帝,也知道朝鮮不可失,面對豐臣秀吉的侵略果斷出兵“抗日援朝”。而清王朝儘管腐朽不堪,還是硬著頭皮打響了甲午中日戰爭。
他們都明白一件事,朝鮮半島和中國唇齒相依,朝鮮不穩則東北不穩,東北不穩中國也難以安穩。偉人對此自然洞若觀火,只是所有人都被美國武裝到牙齒的軍隊嚇住了,連德、意、日三國都被美國打敗了,更擁有原子彈這樣的大殺器,抗美援朝這個決斷確實不好下。
毛主席搬來了“救兵”,10月4日,當彭德懷正在西安召開大西北經濟發展問題的會議時,毛主席派專機將彭德懷接到了北京。彭德懷是一個非常有黨性的人,喝了一杯開水,啃了兩個饅頭,立馬出發了。
彭德懷,身兼軍委副主席、政治局委員、西北局書記,他的這一票具有關鍵性作用,彭德懷同毛主席一樣站在了更高的角度看問題。
在第二天的討論會上,彭德懷語出驚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
毛主席趁熱打鐵:“唇亡齒寒、戶破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不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出兵朝鮮的決策正式確定,既然美國人視中國不得越過三八線的警告為無物,那就把它打回去。美軍雖然武裝到了牙齒,但毛主席詩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國軍民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才能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了三八線。
1950年10月19日,就在平壤被佔領的當晚,彭德懷率領志願軍按照預定計劃,從安東、輯安、長甸河口三個口岸秘密渡江過鴨綠江,揭開了2年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志願軍一出手就先殲滅了1.5萬敵軍,隨後來了一招“示敵以弱、誘敵深入”之計,殲敵3.6萬人,尤其是長津湖一戰重創美軍陸戰一師,第三次戰役更是打到了三八線以南,佔領了漢城。
美國人終於意識到,朝鮮戰爭已經不可戰勝。
北緯17°——一條美軍不敢跨越的線:
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干涉,金日成的失敗是必然的,但中國有自己的底線,那就是不能越過三八線。美軍無視中國的警告,跨過了這條線,繼而引發了抗美援朝戰爭,美軍以斃俘傷17萬人的代價,被迫在這份沒有勝利的停戰書上籤了字。
經此一戰,不僅沒有將國內的經濟打爛,反而在蘇聯全方位成體系的援助下,完成了工業化基礎,民族也空前團結,軍事上一掃任人可欺的形象,打出了一個軍事強國。當初如果林、高等人知道好處這麼多,恐怕也不會那麼堅決反對了,此時更顯主席的偉大。
而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不止於此。
在朝鮮,我們劃了一條北緯38°緯線,這是我們對美國干涉朝鮮戰爭的底線。而在南方的越南,我們也劃了一條線——北緯17°緯線。
介入越南問題,這是杜魯門時期就制定好的策略,以“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所以當法國人從越南撤離後,美國人插手了越南,熟不知越南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1964年以前,對於越南問題,美國一直採取的是有限介入政策,只派遣少量的特種部隊和軍事顧問進行指導作戰。很顯然,這無法遏制北越,既然豬隊友不禁打,自己只能親自上陣了。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軍全面介入越南戰爭。
1950年,美國就是從仁川登陸,一步步向鴨綠江推進,將戰火燒到了中國。這一次呢?中國認為,美國的意圖很明確,就是看到南越政權腐朽不堪,無法遏制北越軍隊,此次親自動手把戰火引向越南北部,阻撓越南的統一,從南方對中國形成包圍,威脅中國的安全。
中國向來講究未雨綢繆,當初朝鮮戰爭爆發後,毛主席就立即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以應對突發狀況,此舉對順利入朝作戰幫助巨大。此時,為以防萬一,中國領導人心裡已經做好了出現“最壞的情況”的可能,組建了一支援越作戰部隊。
我們從不懼戰,但也從不求戰。
如1950年對美國的警告那樣,周恩來總理利用訪問巴基斯坦的時機,讓巴總統阿尤布·汗給美國帶去三句話:
一、中國不會主動挑起對美國的戰爭;
二、中國人是說話算數的;
三、中國已經做了準備。
中國的底線就是北緯17°線,中國明確對美國表示“不得越過北緯17°線”。
這次美國再也不敢無視中國的警告,地面部隊始終沒有越過北緯17°線,即便美軍的前線總司令強烈要求允許裝甲部隊越過北緯17°線,也未能得到美國國內的批准。因為毛主席說“無非就是再來一次朝鮮戰爭”,並且制定了一個應對越南問題的計劃:美國走一步,我們走一步;美國出兵,我們也出兵。北緯17°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雷池。
說一萬句不如做一下,中國的警告從來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從1965年6月開始,中國陸續向北越派遣了導彈、高炮、工程、鐵道等部隊8萬餘人,幫助越南抵抗侵略。為了應對可能擴大的越南戰爭,還組織了107名幹部針對越南的熱帶叢林地區作戰指揮問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戰役集訓。
與此同時,中國加快了“大三線”的建設,可以說中國已經做好了打大仗的準備,然而美國並不敢冒著打大仗的風險擴大戰爭,畢竟中國在1964年就試爆了原子彈,1967年又試爆了氫彈。在朝鮮戰場,美軍尚不能戰勝一窮二白的中國,此時又如何能戰勝一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中國呢?
自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開始,至1973年1月27日,美、越《巴黎和平條約》的簽訂,美軍的地面部隊始終沒有跨越這條線。
我們再回看彭德懷的那句話,如果不參加朝鮮戰爭,任由朝鮮亡國,那麼的大炮可以直接擺在鴨綠江對岸,“它要發動戰爭,隨時可以找藉口”,讓中國不得安生。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正因為打了抗美援朝這一仗,用鮮血換來了對手的尊重,換來了自己應得的尊嚴和地位,打出了國威、軍威。當中國再次警告的時候,再也不敢忽視,避免了更多的流血和犧牲,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