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學拳練拳是有順序的,這個很多人不注意,一輩子練糊塗拳,一輩子不近道。
“三生萬物”。"三"這個數字基本囊括了所有事、物的規律。如樹可分為根、幹、枝。魚可分為頭、中、尾。人可分為頭、軀幹、四肢。事可分為開頭、過程、結局。作文也有開頭、主體、結尾……內家拳的三節也非常重要。
總——分——總的練拳順序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的認知規律。
開始的總,是指先學籠統的技術,比如從基本功開始,接著學套路,然後長時間練這些籠統的東西。大體拿個總。相當於領著新媳婦把所有的親戚走一遍,大體知道有哪些親戚。至於每家怎麼樣,都是什麼關係,慢慢了解。這是橫向學習,整體學習。也相當於通讀。
分,是等大體把握了要學的東西以後,把它們分析,逐式逐動地練,熟悉每一個細節。是深入學習,縱向學習,具體學習,相當於精讀、細讀、研讀。
最後的總,是每個細節都清楚了,每個動作的目的和意義及作用都熟悉了,然後進行的總的練習。這時候練籠統的就相當於練具體的。是高屋建瓴,綱舉目張。
這種分類可以更細,也就是說學每式的時候也可以總——分——總的形式進行。比如先練這個式子,把動作做準確,不管它的每個動作的目的意義和用途。然後把每個動作的用法都練習,直到熟練掌握。最後再合起來練。
而每個動作也會有多個用法,這也得按照總——分——總的練法練。練就有,不練就沒有,不要以為全練了,都在裡面了。分不清就分不清,沒分開練就不行。
綜上,一、“怎麼用就怎麼練”也對也不對。事實上每個動作都有好幾個用法,不能在套路里直接練某一個,把拳練成某一個就是錯誤的,比如金剛搗碓第五動,練成抱纏就錯了,因為它不再是斜十字交叉了,省了路線,抱纏是纏到那裡才有的,直奔主題落動作。它的代價是犧牲了其它用法,也走了近路,把拳的豐富的意義變得單調了。這就是把拳練老了。
總之,正確的是:練得多,用時少,練與用不是一一對應,因為我們練時不知用什麼,只能多練,就跟出門多帶錢一樣,用多少到時候才知道。同理,太極拳要運用的時候才是具體的,根據對方實際情況做出反應。
另一方面,有抱纏就得練抱纏,有其它挒法就得練其它挒法,這也是“怎麼用就怎麼練”。
怎麼用就怎麼練的正確理解是:練要貼近實際,不是練用完全對等。
二、“都在圈裡了”也對也不對。
技術都在圈裡的確不錯。
但沒有分析,沒有分開練過,在圈裡也不識,更不可能會用。就像一群人,張三李四都在裡面,但你沒有逐個認識,就分不清哪個是張三,哪個是李四。還像一堆零件,是整車的,能分得清每個的名字和用途,及它們怎麼組合,才能組裝起整車,否則都在裡面也沒有用。所以不對。
一位同城練拳的,我問他知道不知道一個圈八法在哪裡,他說都在圈裡了,實際上就是不知道。
那些想省事,囫圇吞棗練法的人,一天練一百遍也沒有用,還是達不到“著熟”,因為熟悉的只是大通套,沒有熟悉具體的著法。
任性就不是捨己從拳。學拳要根據拳的規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任何妄想省事的,最後要麼一事無成,要麼費了事。所以,學太極拳既不能省心,也不能省力。總——分——總的練法符合技能掌握的規律,是最好的練法,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捷徑。那些想為後人找條捷徑的改革,到最後更瑣碎,更低效。他們忘了來時的路,忘了自己的艱辛。
有人說散打就是直接練某些部分,為什麼比練套路、拆套路、合套路更有效?
散打也是——總——分——總的練法。它為什麼比傳統練法高效?那主要是一招鮮吃遍天。它突出了技擊的有用的部分,只練技擊。
只要學會辯證思維,絕大多數常識問題就不再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