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說明】:帖內所有硬體均為本人辛苦積攢的血汗錢購得。
近期給朋友已經攢過好幾臺ITX電腦了,一度認定我自己的下一臺電腦至少至少也要用M- ATX的板子,不再玩又燒錢擴充套件性又差的小機器了,可是看到頻頻出現的各種優秀漂亮的ITX機箱又按捺不住心癢癢手癢癢,唉······往往就是因為看中了一個機箱,甚至是一個散熱器就鬼使神差的延伸出一整套配置來滿足這一個配件,感覺自己已經中了ITX的毒了,不知道還能不能救。
起因就是從張大媽上看到值友推薦的喬思伯新出的機箱T8-plus,這個版本可以算作是T8的改進版,我還是挺喜歡這種帶提手的機箱的,雖然不是經常提著機器到處跑,但是就是喜歡這種看起來很便攜的箱子,但是T8當時出來的時候是有很多問題的,首先就是它的電源的安裝位置就非常的尷尬,電源跟主機板平行放置,不知道設計師咋想的,這樣直接導致了兩個很大的問題,一個就是電源的位置導致了CPU散熱器的高度被壓縮,還有一個是電源跟CPU散熱器互相搶風,沒有啥風道可言,肯定會大大影響散熱效率。
當然了,你說你用的是低配電腦,功耗低,那我不跟你犟。另外會問一下你為什麼不弄個NUC,極限體積不是比ITX香多啦。
估計T8的設計師後來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所以這次推出了Plus,說是Plus,其實由於最佳化的好體積反而比T8更小了,這點必須點贊!說說我比較中意這個箱子的幾個點:
1、可以使用ATX電源,這個非常好,雖然電源的進風會有一點點問題,但是影響不算嚴重;
2、頂部預置14cm的大風扇,在底部安裝一個風扇就可以輕鬆打造出良好的上下風道,散熱效果不用試也知道會很好;
3、體積小巧了許多,頂部還有粗壯的提手可便於攜帶移動。當然了,後兩點在T8上就已經有了。
4、CPU散熱器支援135mm的高度,這個引數可以上一些比較好的風冷,對我這種水冷恐懼症患者很Nice。
當然這個箱子也有缺點,後面再說,先將這次的配置列出來,搭配不均衡原因有很多,大神輕拍:
配置單介紹:
CPU就不說了,農企打了翻身仗之後就一直用農企的產品,價效比高,但是慢慢的發現農企好像也有要走牙膏廠的老路了,各款神U價格堅挺,藉著顯示卡的漲價尤其帶核顯的5600G和5700G甚至出現了漲價趨勢。果然資本家骨子裡都是一樣的。還好牙膏廠這次擠牙膏突然手抖擠多了,但是據說價格也很堅挺,好像說發熱量不太好看,想了想還是投靠了農企。
主機板:選ROG並不是有什麼情結,一個是因為華碩的BIOS用習慣了,比較容易上手(說的好像自己很懂一樣),再一個是550的ITX主機板只有這一款;和另外兩大品牌的ITX板子比起來也沒啥優勢,但是都足夠用了。
你可能會說5900X要搭配X570用,只是我看了看這個B550的規格也足夠好了,我頂多是玩玩遊戲,偶爾用3D軟體搞些圖啥的,也不超頻,感覺也夠用了,不知道對不對,還有就是這個板子有前置Type-c擴充套件介面,X570可能是比較早了,雖然供電什麼的都不錯,居然沒有這個介面,而且真是貴啊,B550已經很貴了,唉···
顯示卡: 現在的顯示卡不用我說大家也明白,雖然價格稍微降了一點點,也就是那麼一點點,跟房價一樣,還是買不起!所以還是老老實實用以前的老顯示卡。
現在看這個卡覺得很難看,而且做工很一般很一般,好歹當時這個貨還是三千多塊呢,散熱器的熱管都是彎的,都是我用手掰正的,而且連個背板都沒有,真是能省則省。
散熱器: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散熱器越來越感興趣了,導致現在手裡囤了好幾個散熱器,本來手裡有一個利民的120Mini的,高度是135mm,用的居然是120mm的風扇,這個散熱器剛出來的時候我就很喜歡,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喜歡,雖然用不上但是看到值友推薦了,腦子一熱就買了一個,導致一直囤到現在也沒用上,問題是現在這個機箱要求的也是散熱器支援135mm高度,估計這是極限了,而且極有可能如果用了120Mini會蓋不上機箱側板·······
抱著這個擔心(藉口)又買了一個垂涎已久的 SS110 WHITE 銀魂,顏值第一,高度110mm,再也不用擔心蓋不上蓋子啦
記憶體:是好基友送的,據說便宜又大碗,剛好也是白色的,跟銀魂很搭,顏值無敵,還有燈,就是看著時序一般
固態硬碟:主機板是支援PCIe4.0的,但是對應的硬碟比3.0的貴好多,感覺價效比不太好,等價格合適了再說吧,先弄個3.0的高配用著。以前用過SN550,速度還好,也沒翻車,這次再試試這個升級版的行不行
電源:這個機箱是可以用ATX的電源的,只是我手裡還有一個現成的SFX電源,所以這錢就省下來了,配上一套定製的白色模組線,保持氣質。而且用這個小電源也能節省一些空間用來走線。
安排一些自己拍的裝機過程照片,過程有點曲折····
裝主機板的時候發現自帶的配件裡面居然有個機箱面板開關總成的一個轉接頭,簡直良心啊,華碩知道裝機的痛點在哪裡,貼心!再也不用撅著屁股打著手電去一個針腳一個針腳的去摸索了,這個必須點贊,玩家國度果然貼心。
裝電源的時候已經崩潰了好幾次了,簡直就是極限裝機,好不容易把電源弄進去了又崩潰的發現這個悲催顯示卡居然那麼長……簡直抓狂,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我抄起了菜刀(也實在找不到啥好工具)。
最後一步了給我搞這個?看我不砍死你!
搞到這一步顯示卡能不能裝上我自己心裡一點底都沒有,雖然這是我僅有的顯示卡,但是當時真的是豁出去了,情緒波動很大有點上頭。
這是我裝過的最費時費力的一次了,中間不斷的在罵街,最後因為顯示卡超長又把辛苦裝好了的主機板和電源拆掉,先側著把顯示卡懟進去拿東西墊著再把主機板塞進顯示卡的下面,導致主機板只能裝三顆螺絲,簡直不能忍……要不是最後終於裝好我都想放棄了。
總結
主要說一下這個箱子的缺點,槽點很多,給想入坑的兄弟們總結一下,然後你們再看看值不值得買,這個箱子我只能說基本滿意,不是很滿意,原因有幾個:
1、既然能支援ATX電源,這也能替使用者節省大幾百塊,#喬思伯#建議考慮稍微增加一下箱體寬度,那樣的話就可以搞個背線空間來,能更加方便的走線藏線,都不用買模組電源,更加省錢了。
2、2.5寸硬碟位的位置很奇特,反正即使我有2.5寸的硬碟我也絕不會裝那兒。本來就不會走線,放那兒豈不是都亂套了。
3、前面板上所謂的Type-c口是假的,和USB3走的是一路……,這太坑了,直接導致我的主機板前置Type c口成了擺設。
4、機箱側板貌似只能開啟一側,就是鋼化玻璃,另外一側是鋁板應該是拆不下來的,這就又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基本ITX主機板都有能安裝兩個M.2硬碟 ,而且基本都是正面一個插座,另一個插座都是在主機板背面,更換硬碟就是一個大工程,我的問題是背面也插了一塊,而且為了防止發熱手動給那塊硬碟上粘了一個散熱片,也沒有專門固定,就是利用散熱片上面帶的那個兩面膠一樣的導熱墊按上了的,往機箱裡安裝主機板的時候忘記這個事情了,現在安裝完了總是在擔心硬碟發熱會導致散熱片脫落,萬一正玩著脫落了主機板背面那麼多元器件鐵定會短路,到時候三大件保不齊就會燒掉一件·····但是拆裝一次太費勁了又懶得拆,唉·········!
這個機箱算是近期新出的箱子,沒有找到相應的大神的裝機影片,我就算當個小白鼠,走過這些彎路也給後來的值友們提個醒吧,手殘如我的人不太建議入手,太費勁了!大神請隨意!
作者宣告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