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崩村
就位於卡瓦格博神山的腹心地帶
村名意為“綠松石堆起的地方”
民間傳說
勝樂金剛在卡瓦格博地區
建立了勝樂的淨土世界
而《內轉經聖地誌》中寫道
雨崩村是西方極樂世界在人間的顯現
居住在雨崩的人們都是空行母和空行勇士的化身
■ ■■■■
站在上村的觀景臺,你會發現,雨崩村的風景是垂直立體的——從雪山、森林到草甸、峽谷——不同高度有不同風景,卻又一覽無餘,就像欣賞一張豎幅的中國山水畫。在《雪山之歌》中,人類學家郭淨寫道:“所謂神山卡瓦格博,指的並不僅是海拔6740米的主峰,而是以卡瓦格博為中心的一個山神的群體;崇拜這個山神群體的祭祀圈,也不受現代行政區劃的限制,而囊括了以瀾滄江上游為中心的藏族聚居區域。這組神山以及國內和國外藏區的許多神山,通過歷史傳說、親屬關係、主僕從屬關係連線成更龐大的神山體系,覆蓋了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山地。”
多年前,雨崩村是卡瓦格博地區最隱秘的角落,因為不通公路,旅行者必須翻山越嶺,徒步進入。那是一段五個多小時的艱苦行走,即便僱馬,也要顛簸三個多小時,不少騎馬者的屁股會磨出血泡。
站在山腰處看到的雨崩村全景(圖源@張靜)
▼
2018年7月,雨崩村終於通路。現在,你可以坐車或駕車來到西當村,從那裡轉乘村民的越野車。不過,那依舊是一條沒有鋪設柏油的土路,蜿蜒在群山和密林之間。坐在車上,時而飛起,時而落下,S型轉彎和U型轉彎交替出現。這樣顛簸四十分鐘,才能到達雨崩上村。
有中國山水畫之稱的雨崩村(圖源@張靜)
▼
然而,到達的那一刻,你就會覺得不虛此行。雨崩村的地形非常特殊,是一個被雪山和森林包圍的山谷型盆地。盆地中有一條湍急的溪流“雨崩曲”,自北向南流過,分開上村和下村,最終匯入瀾滄江。在村莊與雪山之間,一左一右矗立著兩座神山:左邊是神湖山“初達瑪翁貢波”;右邊是修行山“本登日”。站在上村的觀景臺,你會發現,雨崩村的風景是垂直立體的——從雪山、森林到草甸、峽谷——不同高度有不同風景,卻又一覽無餘,就像欣賞一張豎幅的中國山水畫。
下雨崩村的房間極具層次感(圖源@張靜)
▼
在郭淨看來,雨崩村的格局屬於理想的封閉式空間:環繞的群山阻擋了冬季寒流的侵襲;溪水提供了發電和灌溉的可能;森林技能保持水土,調節本地的小氣候,也提供了木料。在這樣的吉祥福地,當地村民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上雨崩村的房間內均是看雪山的絕佳位置(圖源@張靜)
▼
雨崩上村經營著一家極具內地風格的客棧,老闆是一個戴著棒球帽的廣東女生,養了兩隻拉布拉多犬。她之前在尼泊爾的博卡拉開客棧,因為疫情回到國內。她來雨崩村旅遊,愛上了這裡,於是租下村民的老宅,自籌一百多萬元改造成客棧。她說,自從雨崩通路後,像她這樣的外地老闆多了起來,但是到了每年冬天,她就閉店回廣東了。
上雨崩村村長阿那主(圖源@張靜)
▼
除了客棧,村裡還有不少外地人開的餐館、酒吧和超市。村長阿那主也把自家的房子租給了一對外地夫妻開客棧,自己則住在客棧後面的老房子裡。
上雨崩村村長阿那主的房屋目前租給外地人開客棧(圖源@張靜)
▼
阿那主五十六歲,身體硬朗。據他描述,雨崩村之前的經濟主要依靠農牧業,雖然自給自足,但過得十分艱辛。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在攀登卡瓦格博峰時發生山難。這場悲劇震驚了世界,卻也讓處於卡瓦格博腹地的雨崩村擺脫了無人知曉的命運。
雨崩村徒步線路目前是德欽縣的招牌線路(圖源@張靜)
▼
2000年起,德欽縣投入七千多萬元開發卡瓦格博生態旅遊區。雨崩村漸漸開始出現揹著大包小包的徒步者。和明永村一樣,雨崩村的村民最初透過牽馬改善了生活。在外面經商闖蕩近十年的阿那主嗅到了商機,毅然回村辦起了客棧,取名“徒步者之家”。
越來越多的周邊村子開始通路,修路也越來越成為雨崩村民的樸素願望。以前去德欽縣城至少兩天的西當村,通路後只需幾個小時。只有雨崩村交通不便,解放牌膠鞋和綠色軍用揹包一度成為雨崩村民的標配。
上雨崩村進行的傳統鬥牛娛樂(圖源@張靜)
▼
“外村人都把解放牌膠鞋和綠色軍用揹包戲稱為‘雨崩膠鞋’和‘雨崩巴挎’。”阿那主笑著說。
但對於修路,村民和環保人士也有各自的擔憂。一是擔心路通之後遊客會不會不來了?畢竟桃花源般的與世隔絕正是雨崩村吸引遊客的主要原因。二是擔心修路會不會破壞沿途植被,引來不可逆的生態環保問題?正是由於這些擔憂,通往雨崩的道路直到2018年才正式修通。
上雨崩村進行的傳統鬥牛娛樂(圖源@張靜)
▼
到現在,整個雨崩村都在大興土木。特別是地勢平坦的下村,更是有七八家客棧在同時開工。村民開客棧一般只是將地皮或者老房子出租,由外地人接手經營,每年光租金收入就有十幾萬。
下雨崩村自然風光(圖源@張靜)
▼
不過,阿那主也有一些隱憂:村裡的土地有限,有些村民不聽勸告,把客棧建到了保護林地裡,一旦引起火災怎麼辦?村子的承載能力有限,如果遊客越來越多,該用什麼辦法限制客流?
對於後一個問題,阿那主去開會時也聽到有人提出過解決方案:用價格調控客流,把雨崩村打造成一個高階度假地,能負擔得起高消費的遊客才有資格進入。
下雨崩村的一片溼地是牛羊棲息之地(圖源@張靜)
▼
阿那主說,“雖然雨崩村現在的收入主要靠旅遊,可要是將來只有有錢人才能來雨崩,那雨崩還是雨崩嗎?”
雨崩村徒步隨處都能見到的松鼠(圖源@張靜)
▼
在雨崩,最出名的便是徒步前往神瀑,你將一路穿行在針闊葉混交林中,而各處勝蹟散佈在沿途:首先要經過蓮花生大師修行過的禪洞,裡面供著一尊金佛,桌上點著酥油燈。然後是“中陰狹道”——據說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要走過這條地道,走過去的人才能轉生。
騎馬上山的遊客(圖源@張靜)
▼
“中陰狹道”分為下洞和上洞,下洞代表地獄,上洞代表天堂。朝聖者必須先鑽進“地獄”,沿著黑暗、冰冷的地道,繞過洞內一塊的大石頭,再鑽出來。然後再鑽上洞——據說能順利鑽出此洞的,死後方得解脫;若被石壁卡住,將來便會墮入地獄。
過了“中陰狹道”,繼續向上攀爬,周圍已經沒有森林,到處是生著灌木叢的岩石。這樣再爬半個多小時,最終才能到達海拔三千七米左右的神瀑。一位藏族同胞稱,轉經者要穿著衣服,走到神瀑下繞三圈,淋溼全身,象徵得到了解脫和洗禮。有時候,沒有滴水落下,那就是不祥之兆,說明這個人有生命之憂。
雨崩神瀑全景圖(圖源@張靜)
▼
卡瓦格博這樣的聖地,就是中陰世界在人間的倒影。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它已經被符號化為這樣一個神聖的空間:它是每個人死後靈魂迴歸的入口,是連線此岸和彼岸世界的一個通道。成為溝通今生和來世、日常和神聖兩個空間的橋樑。因此,卡瓦格博對於轉經者來說,其特殊的地位是任何雪山無法比擬的。
——郭淨,《雪山之歌》
雨崩神瀑(圖源@張靜)
▼
當你站在瀑布中,閉上眼睛,感受著卡瓦格博的神聖。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作者:劉子超
攝影:張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