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事物總是被大眾所喜歡。
有實踐表明,學生們的專注力只有10-20分鐘,過了這段時間,學生的思緒就不會在跟隨老師,任何一點小事都能瞬間吸引住學生。
眾所眾知,學校裡一節課的時間是40分鐘,一般來講後半節課,學生們都會自己給自己“解悶”,作為上課的必備品教材,成為了大家解悶的工具。
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材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插畫,有故事型別的,比如《少年閏土》;
也有人物的插畫,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了解人物,但是不少人物都是以“中老年人”的形象出現的。
看起來相貌並不出眾,其實這些人年輕的時候也是非常帥氣的,可以和現在的小鮮肉有一拼,那為什麼不選擇年輕時候的照片最為插圖呢?
為防止學生犯花痴,教材編輯有多拼?從課本插圖上就能看出一二
沒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避免學生“犯花痴”,追星是很多學生的業餘愛好,這些偉大人物在年輕時都是“小鮮肉”一枚,為了在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被他們的“美貌”所吸引,所以教育部才做出了這樣的舉動。
魯迅可以說是教材中的常客,提到魯迅,大家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那個“八字鬍子”,深入人心。
其實年輕時的魯迅是沒有鬍子的,面龐非常的清秀,看起來有一點奶油小生的感覺,不少學生看後都表示,兩個階段的差別太大了,確定是同一個人嗎?
還有油氣田開發專家王德民,和魯迅年輕時候完全是兩種風格,王德民的面部線條非常的剛毅,高高的鼻樑,深邃的眼神,想當年也有一大批的小迷妹,堪比現代的“王彥祖”。
最吸引我的是錢鍾書,完全長在我的審美上,年輕時候的錢鍾書髮際線還沒有後移,頭髮也都還在,戴著一副眼鏡,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
不僅中國偉人是這樣,外國的偉人也是一樣,愛因斯坦是大家熟知的,教材中愛因斯坦的頭髮非常的疏密,皺紋也非常的多,還像小孩子一樣吐舌頭,給人一種“老頑童”的形象。
不過年輕時候的愛因斯坦長得並不差,頭髮也還是鼎盛時期,一頭小毛毛卷,好像rua一下,據說還有不少的追求者。
被稱為“小舒伯特”的馬克思·普朗克,課本上的照片屬實有點一言難盡,誰能想到這是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的獲獎者。
完全沒有一點形象可言,但是年輕時候的照片卻很有貴族氣質,頭髮被梳的一絲不苟,一看就是哪家的少爺,氣質拿捏的死死的。
除了預防學生犯花痴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使得教育部採用他們老年時的照片
看過這些人年輕時候的照片,同學們紛紛埋怨到,為什麼不選擇年輕時候的照片,就衝顏值,我也要把和他們有關的所有知識點背下來。
其實,選擇他們中老年時期的照片,不僅僅是為了防止學生犯花痴,還有一個原因,在過去,人們對於外在形象並不是那麼看重,大家更注重的是內在;
而且這些人在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成績,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之後,才有了現在的成就,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敬佩,也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尊重,因此選擇中老年時期的照片。
另外我想應該還有一個原因促使教育部門選擇他們沒有選擇年輕時候的照片,那就是可能想告訴學生,成功和顏值沒有關係,而是要看自己的努力。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比你好看的人都這麼優秀,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讀書,作為學生,首要任務就是學習。
上課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標註出這節課的重點以及沒聽懂的地方,課後及時的向老師或者同學請教。
課本上的插畫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人物,而不是行為學生塗鴉提供方便,也不是為了讓大家犯花痴的。
尤其是現在不少學生瘋狂的追星,但追的只是“臉”,看到長得帥的長得好看的,就非常的興奮,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不是說不可以追星,而是要理性追星,不要讓額外的事情影響到自己的學習,那就得不償失了。
你覺得這些人中誰最帥?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