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年隆重的來,悄然的去,一眨眼,年已過去二十天了。記得小時候爸媽常說:年節已過,該幹啥就幹啥吧!
是啊!年節好過,平常日子難捱。年對於老百姓來說是味道、是氛圍、是親情、是團聚……。我非常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那時過年多麼喜慶熱鬧啊!大人小孩臉上都是一樣的喜悅和笑容。
然而,如今年味淡了,人心遠了,年變得只是一種符號,一個標題,而真真的缺少了內涵。
我出生在黑龍江省西北部的一個小縣城,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時間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記得小時侯我家的年是這樣過的:
每年元旦過後,學校就放寒假了,通常我是瘋玩幾天就抓緊寫寒假作業了,為的是過年能多玩幾天。媽媽則開始準備給我們做新衣服和鞋了。因為那時家裡窮,買不起,只能做,且一年到頭也就過年才能穿一次新衣服和鞋。我父母有五個孩子,現在回想起來媽媽有多辛苦,而她自己還是那身舊衣服,母愛啊!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月初八一到,媽媽就會醃臘八蒜了,但除夕才可以吃。記憶中爸爸這時也開始張羅年貨了,平時家裡很少能見到肉,看到爸爸買回來的雞魚肉,我興奮得一直圍著爸爸轉,看他一樣一樣都放在哪裡了,還不時地問媽媽哪一天過年,還有多少天過年?自己心裡則暗暗地盼著、望著。
鞭炮對於我們男孩子來說,那份吸引力不亞於好吃的。我家哥仨,我行二,鞭炮自然是三份。通常哥哥是小鞭炮五百響,我是二百響,弟弟是一百響,一般還會有幾樣便宜的小煙花,但我們很知足了。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今天媽媽會給我們吃麻糖、包餃子,但鞭炮我們是捨不得放的,那要留到過年時才能放。晚上吃餃子時,爸爸會放兩個二踢腳的,畢竟是小年嘛!
小年過後,我們家要徹底打掃一下屋子的衛生。準備過年了,媽媽開始蒸過年時吃的豆包、魚形饅頭等,媽媽通常還要在它們頭上點上紅點,看著真喜慶呀!再炸些大果子、麻花、丸子之類的。
臘月二十九,年前的這一天。媽媽就會烀肉和大骨頭了,滿屋的熱氣,又是滿屋的肉香啊!我流著口水,貪婪的看著鍋裡的肉肉,不時地問媽媽啥時能烀熟啊?最終,媽媽總會給我們撕點拆骨肉,讓我們先解解饞。我們幾個孩子圍著一盤肉,爭先恐後的蘸著蒜醬大口大口地吃著,那時的豬肉真香啊!至今記憶猶新,當然爸媽是捨不得吃的。這個夜晚常常睡不著了,憧憬著明天的過年。
除夕,千呼萬喚的年終於來了。早晨就會被陣陣的鞭炮聲驚醒,趕緊把自己的小鞭炮拆開,那時誰也捨不得鞭炮成掛的放,那樣得多有錢啊!小鞭炮拆開後還要算計著一天能放多少個,又能放幾天,計劃經濟嘛!爸媽開始準備年夜飯了,我們也開始做晚上用的小燈籠(一般是用小的玻璃罐頭瓶,瓶口栓上細鐵絲或線繩,另一端系在木棍上,晚上瓶內點上臘燭即可)。
我家一般是下午一點多就開飯,因為半夜十二點還要吃年夜餃子。我家七口人,晚飯通常八個或十個菜,有肉有雞有魚有蛋,餘下的就是素菜,但皮凍、粉條和冷盤年年必備,是我家雷打不動的年夜菜。那年月,一年當中這是我家最好的一頓飯菜了。爸媽總會讓我們慢點吃,說菜和餃子管夠呢,現在想起來心酸酸的。飯後,媽媽讓我們都穿上新衣服,也會給我們幾毛錢的壓歲錢。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壓歲錢的面值不等,但我們從沒為此爭吵過,都是小心翼翼地裝好,高高興興地各自出去玩了。
天黑了,爸爸把先前糊好的紅燈籠掛起來,高高的,照的滿院子紅彤彤的。這一夜,鞭炮聲此起彼伏,煙花四射,滿街的煙火氣息。孩子們的小紅燈寵也亮起來了,三人一群,二人一夥,挑著燈籠走家串戶,玩的不亦樂乎。
晚上九點以後,爸媽開始包餃子了,通常餃子餡裡要包上硬幣、糖果、花生、大紅棗這四樣東西,寓意為恭喜發財、甜甜蜜蜜、步步高昇、鴻運當頭。午夜放鞭炮迎財神後,開始煮餃子,看誰能吃到這四樣東西。記得弟弟小時候如果吃不到錢就會哭。媽媽就會偷偷地把我們吃到錢再塞到弟弟的餃子中,還不能讓他看見呢,等弟弟吃到錢後開心地笑了,我們全家也笑了。
大年初一,紅紅的對聯映照著新春的第一天。我們小孩子會給街坊鄰居的長輩們拜年,然後就挨家挨戶門口尋找昨夜放炮時未響的還帶著半截念兒的啞炮。這樣也能省點自己的不是!有時真能揀到很多,那份高興勁就甭提了。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五的餃子初七的面。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街巷時不時的會傳來鑼鼓喧天的聲音,喜笑顏開的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戲服,扭著東北的大秧歌,真浪啊!那濃濃的年味,深深的親情。
老人們常說,不出正月年就沒算過完。這樣的說法是否合適我不知道,但我想這也許就是老輩人對年味的不捨和留戀吧!
如今,過年的一些風俗被遺棄了,隨著老輩人的先後離去,時代的變遷,年也變了味道。
現在的年還是年嗎?現在的我還是我嗎?曾經的年味還會回來嗎?
您能告訴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