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問我,為什麼腿上腳上,用手摁完了之後,會出現一個凹陷小坑還不起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情況就叫水腫。中醫認為水腫主要是跟肺、脾、腎這三個臟器有關,肺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溼,腎蒸騰氣化,接下來分別來講一講這三種情況。
肺主氣,司呼吸,我們呼吸時,它會帶走一部分水分,它也能幫助人體把水分給疏散到全身各處。
脾的話可以這麼理解,在人體內,脾就好像是一塊海綿,有水的時候,它會把多餘的水和溼氣給吸收起來,再發散出去。但是當人體的水或者溼氣特別多的時候,就像把海綿放在一桶水裡邊一樣,它的功能就會下降,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
腎臟它主要是透過蒸騰氣化的方式,來把水分蒸發出去。用煮飯來舉例子,當我們用電飯煲煮飯時,加熱的時候也要有排氣孔來排水蒸汽。而我們的人體就像一鍋飯,也是一樣的道理,既要加熱也要透氣。除此之外呢,米和水的比例也要適中,如果水加多了煮出來的飯就會發粘,就好比我們平時吃太多油膩或者辛辣的食物,就會導致身體水溼過多。
所以腎主要是起蒸騰、氣化、加熱的作用;脾就是來平衡水和米的比例的作用,比如水多了,那就可以倒出來一點;肺就相當於排氣孔。這三個條件配合好了,才能做出一鍋好吃的米飯,人體也是一樣的道理。
之前看診的一位患者,他下肢水腫有一個月了,剛開始自己沒太當回事,後來越來越嚴重了,才來就診。來診時這位患者膝蓋以下都是腫的,並且伴隨乏力、舌體胖大的症狀,這都是脾虛的表現。我又詳細問了病人的其他情況,發現他還怕冷,腰痠膝軟,這說明他還存在腎陽虛。
這個病人的治療我們就在五苓散的基礎上來加減給他調一個方子,來溫腎、健脾、祛溼。
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溼。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溼之力。白朮、茯苓相須,佐以白朮健脾以運化水溼。
之後第二次來複診時,病人的情況就好轉了很多,腿部水腫幾乎沒有了,只剩下踝關節的水腫,同時還存在乏力、老是睏倦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再加入黃芪,既能健脾益氣,還有利尿作用。吃完第二次方子之後,患者乏力的症狀基本上就緩解了,踝關節的水腫也消失了。
今天關於水腫的內容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