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我是客家人

本文來自於投稿,作者朱海明。

廣東梅州作為客家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位列“客家四州”(梅州、汀州、贛州、惠州)之首。

而客家圍屋(圍龍屋、圍屋、客家圍)又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儲存最多的一種。

一間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客家圍屋就相當於北京的四合院一樣,只是形式有所不同。大的可以住幾百人,小的也可以住幾十人。

隨著城市的發展,現在都是建高樓大廈了,以前的圍屋越來越少了。

廣東梅州市下市黃屋是典型的客家半圍屋的代表,我曾經在那居住生活了十幾年,伴隨我度過整個童年少年時光。

回首往事,歷歷在目,我願將發生在客家圍屋的人和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我是客家人


圍屋

黃屋

小時候,我居住下市黃屋,是典型的客家半圍屋的結構。其有上下禾埕,正門,上下廳堂,上下天井,兩邊是規範的上下橫屋,幾十間房屋就建在橫屋的兩側依次排列,在屋的後頭則是呈半圓的花頭背並由圍牆圍住,屋的前頭則是一口大池塘,整個黃屋古樸典雅,端莊大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黃屋居住著幾十戶上百多號人口。

說到幾十戶人家的住房安排,倒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家的房間並不都是按照單元順序而排列的,而是有的人的主房在上橫屋,次房則在下橫屋,廚房又隔了好幾間。

比如阿婆家,阿婆的房間在上橫屋,房間正門對著上下廳之間的天井,後門則對著上橫屋的小天井,從座次和方向上看這無疑是個好房間;但阿公的房間則安排在下廳的左側且面積很小,而廚房又坐落於下橫屋。

別人家好多也是這樣的,但也不全是,也有相對固定於某個位置的,比如豪叔婆家、用叔公家等就相對住得集中一些。

這樣,雖然人們在起居生活方面似乎有些不便,但卻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正所謂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想不親熱都沒辦法。

大清早起來,從阿婆房間走到廚房去,就要經過國昌哥家、妙叔婆家、豪叔婆家等,廚房隔壁又能看到紅叔婆家人進出,大家見面互致問候,有話則長說無話則短說,又客氣又自然,氣氛相當融洽。

客家圍屋的這種居住方式,極大密切了人們的聯絡往來,並不斷地維繫和加強著客家親情,同時大家的房屋既錯落有致又搭配合理。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祖宗傳下來的,上代人乃至上上代人就是這般居住生活的,而筆者認為這正彰顯了老祖宗的聰明智慧和巧妙安排,讓居住在圍屋的親人們,保持密切聯絡和諧共處。

客家人的親情之所以能代代相承和維繫,客家圍屋的居住方式不得不說其有合理之處。

當然,維繫親情也不僅僅限於房屋的錯落有致,門前的大禾埕也是我們客家人出入、齊聚交流、談天說地的好地方。

大禾埕也叫大禾坪,就是屋前或圍屋裡面空暢的可以供曬糧食的地方,也是大家出入房子的地方。

黃屋大禾埕分成上禾埕和下禾埕,以禾埕外沿石階為界,從大門至石階這一段為上禾埕,從石階到屋外池塘邊這一段為下禾埕。

整個禾埕坐南向北大概有300多平米,上禾埕外沿的石階,供人們就坐閒談之用,石階中間則是人們出入的地方,大約有2米多寬並透過3、4級臺階下到下禾埕去。

禾埕正對一口大池塘,池塘對面的房屋清晰可見,尤其是標誌性建築恬生小學最為明顯。

據長輩們回憶,恬生學堂是黃家十六世的恬生公興建的,滿清初期至民國一直是黃家的私塾,聽說黃遵憲前輩就是在那裡學成的。解放後恬生學堂收歸公有改為縣人民小學的分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屋居住了二十幾戶人家有上百號人口,每天進出黃屋都必經大禾埕。

大禾埕也是黃屋人最喜歡呆的地方,尤以早上和傍晚時分最為熱鬧。

早上,老人們在上禾埕石階上坐一坐,說說話,聊聊天,婦女們從河邊洗衣服回來在這裡歇一歇,從對面賣柴坪買菜回來的也在這停一下,大家有說有笑。

有的老人坐在門口對著池塘發呆,其實就是打發日子,有的老人坐在那等著郵差,盼著遠方親人的書信和寄來生活費。

上午九點一過,上禾埕就成了各家各戶晾曬衣服的好地方。

到了傍晚時分,來禾埕上的人就更多了,放學回來的小孩在那打鬧嬉戲,還有的小孩搬來小板凳,圍在石階旁做起功課來。下班回家的大人們坐在那聊天,還有的乾脆將飯碗端到禾埕來邊吃邊聊。

特別是在盛夏的晚上,大人小孩都手拿芭蕉扇、葵扇、紙扇等坐在椅子上、石階上扇風納涼,聊天說話,談論的話題無非就是家長裡短,天南地北。

夜深人靜時,人們常常或三三兩兩或獨自坐在禾埕邊的石階上,一邊遙望無垠天際,一邊憧憬未知明天!那時條件雖然艱苦物質生活匱乏,但大家精神上還是愉快的,鄰里之間非常和諧。

這就是客家圍屋充滿濃濃人情味的大禾埕給我留下的難忘而美好的記憶。

(更多風土人情,請關注鷹眼觀天地,歡迎投稿)

我是客家人


黃屋大門

當時,居住在黃屋的幾十戶人家裡,幾乎家家都有人在外地學習工作的。

我母親有八兄妹,在省內和省外工作的就有6人,森叔公和用叔公家也有很多人在外工作。

這種情況一方面得益於國家好政策,國家建設需要大量人才,只要認真讀書,取得中專以上文憑,就能找到工作而且是國家統一分配。

另一方面,也恰恰說明我們客家人崇尚好學,勤奮刻苦,立志報國,四海為家。

黃屋有這麼多在外地工作的人,每年都有一些人回來探望親人,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小夥伴們最高興的時候了,除了能吃到糖果點心外還有外地的一些土特產食品等,可是解了口饞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那時國家建設各方面條件還很落後,尤其是交通極為不便,外出工作的親人是很少回來探親的,加上人們的思想覺悟、奉獻精神、組織觀念以及生活條件、家庭負擔等因素,有的人兩三年也回不來一次,甚至更長的時間難以探親一次的。

所以,不管哪家有親人從外地(外省)回來探親度假,黃屋都會熱鬧起來,跟過節似的。尤其是到了親人探親完畢要離開家鄉時,那氣氛更顯凝重甚至有些揪心。

家裡凡是有親人要出遠門(到廣州),最忙最累的人當屬阿婆她老人家了。

頭天晚上,阿婆就忙著備菜料,下半夜三點,就要起床點火生爐煮飯燒菜了。

她常說,人家出遠門坐一整天長途車很辛苦的,只有吃飽肚子才不會挨餓受凍,而且只能吃乾飯才不會老想著要小便。

不到四點,她又趕忙一個一個房間叫人起床趕緊吃飯上路。

我和小夥伴們常常加入到送親人出遠門的行列中,感受親人離別的心酸和無奈。

那時出門連人力三輪車都見不到的,從下市角步行走到上市汽車站,最少也要50分鐘,一路上人們緊趕慢趕,肩挑手提,我常常想起素姑總是用扁擔挑起行李走路的樣子來。

街上昏暗的燈光一片寂靜,偶爾有幾聲狗吠聲和公雞的打鳴聲,再就是人們走路的“嚓嚓”聲了。

好不容易走到汽車站,大人們趕緊辦理託運手續,焦急的等待發車令。

只聽鈴聲一響“旅客們,乘坐到廣州第一班車的乘客請帶好行李到檢票口檢票上車了”。於是大家趕緊往檢票口走去,一邊說著互相叮囑的話,一邊不由自主地流著眼淚,那場面看著都心酸。

望著親人遠去的背影,心想親人啊,何時才能回來梅縣回來家鄉回到黃屋呢!

走出車站,天才剛剛矇矇亮,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我是客家人


黃屋外婆家

仁安居

時光輪迴,歲月蹉跎,如今改革開放都四十多年了,交通發達,大巴,高鐵,飛機到處都是,人們出行極為方便。

但人們總是忘不了那曾經的歲月,曾經的苦難,曾經的不便,甚至留戀起那“車、馬、郵件都慢”的簡單而樸實的生活。

而我自己的老家是在豐順縣龍崗鎮梅橋村,居住的房屋叫仁安居。仁安居屋子很小,可居住5、6戶人家,也就20多人吧!後來人口越來越多,不夠住了,就只好在屋外的地方重新蓋房子住,所以外面的屋子就叫外新屋。

仁安居,雖說是一座並不高大也不起眼的宅子,卻也端端正正,大大方方,大門前方一口大池塘,邊上還種著幾棵小樹,背靠著一座小山,茂密的樹林映襯著仁安居的古樸典雅。

仁安居是客家排屋的一種形式,呈方形結構,裡面分上廳和左廳、上下天井,中間有一處禾坪。中間以通花窗牆隔開,兩邊有石門通往裡面,兩邊分別蓋有五間房子,左邊因有一個旁廳故少一間房子。房子上方有橫樑並蓋上瓦片。仁安居坐北朝南緊靠後山,獨特的地勢冬暖夏涼。

仁安居100多年的歷史,寄託著幾代人深深的情感,也見證了幾代人的坎坷艱辛與幸福歡樂。

我雖然長期居住在汕頭,很少回老家,但心中卻時常牽掛著老家的住宅、村莊、小溪,還有那早已消失的竹排橋,

魂牽夢繞的始終是對家鄉一絲淡淡的思念和濃濃的鄉愁。我又不由得想起小時候回老家的情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我3、4歲的時候,父親帶著我第一次回到老家,就居住在仁安居的房子裡。我阿公阿婆還有大伯、小叔等親人非常疼我,叫著我的小名:玉明。我的名字是海明,但父母也叫我玉明,直到他們去世也一直叫著我的小名。現在老家的親人們也喊著我的小名,聽起來依然是那樣的親切自然。

記得是我6歲那年,我阿公病逝,父親帶我回老家奔喪,一踏進仁安居大門,就看見一位十二三歲的少年,正埋頭在天井餵食兩頭大母豬,他幹活的樣子非常麻利,他就是我大伯家的堂兄阿德哥。

阿德哥非常疼我,處處讓著我,話雖不多但我們兄弟感情很深很親,至今我們都常常通電話互致問候,這幾年過年時我們也會回去看看德哥,還有阿財哥、標生弟、細華妹等親人。

後來我上了小學,只要放假我又有機會回到老家去玩。在老家有許多小夥伴一起玩,圍著仁安居跑來跑去,還跑到山上去摘果子吃。

小夥伴大都叫不出名字了,但和我同齡非常要好的阿皇古,我們經常在一起,他好像是住在豐良鎮上,也是放假時常常回到仁安居來玩。

那時,我們小夥伴常常圍坐在門前的禾坪堆滿的稻穀旁,互相講起故事來。我記得和小夥伴講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等電影故事,小夥伴們聽得津津有味,有時還模仿著電影《地道戰》裡的反面角色湯司令的口吻:“挖地三尺也要把土八路挖出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到了夜晚,仁安居出奇的安靜,家家戶戶點著煤油燈,外面漆黑一片,有時我站在禾坪遙看屋背的山林,大風一吹,樹葉嘩嘩作響,著實令人驚嚇,我甚至想,那山上到底是啥樣?有什麼奇怪的動物嗎?總想什麼時候到後山上去探個究竟,卻一直也沒去成,成了一個遺憾了。

我是客家人


仁安居老屋

我上了初中後的一個暑假,我又回家鄉度假了。那時阿德哥已是20歲的帥小夥了,黝黑的臉龐,壯實的臂膀,儼然是家中的壯勞力了。農忙時下地幹活,農閒時騎單車到豐良載客。

那天,我乘車到豐良站下車走到門口,就看到德哥已扶著單車正等著接我回家。

那時的公路條件極差,全部是沙土路,德哥載著我“風馳電掣”般跑著,除了風聲就是輪胎和泥沙摩擦的“嚓嚓”聲,坐在單車上著實有些害怕,如有載貨的卡車從旁駛過則會揚起一片沙塵。好不容易德哥把我載到村口放我下車,一轉身他又載客去了。

德哥平時很喜歡讀書的,什麼書都看,也寫得一手好字,但家裡窮,沒錢買書,他就讓我回老家時給他帶點舊小說、舊雜誌以解他無書可看之苦。

再後來,我讀高中學習任務較重,就比較少回老家了,接下來就當工人、應徵入伍、轉業回汕頭工作,幾十年就這樣過來了。如今退休在家帶孫子過著既舒適又忙碌的日子。

我始終忘不了小時候的老屋仁安居,忘不了家鄉的親人們。

我感到那裡一切都是美好的,山清水秀,空氣怡人,雞鴨成群,牛群結隊,炊煙裊裊,一派田園風光。山裡的人們特別熱情好客,特別的善良待人,總是笑臉相迎,笑臉相送,聲聲問候,句句暖心,又真誠又親切。

仁安居,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這裡有我的初心,有我的夢想。幾十年歷史滄桑,幾十年風雨兼程,變化的是人們的容顏,不變的是對仁安居和故土的深深眷戀!

這次,仁安居的親人們發起重修老屋,修好後供後人在過年時祭拜祖宗的場所,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情,也得到眾多鄉親的熱情支援和捐助。我期待再回老屋仁安居,看看修繕一新的老宅,再會會親人們,重溫兒時美好的時光。

(更多故鄉故事,請關注鷹眼觀天地,歡迎投稿)

我是客家人


門前的小河

我的父母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廣東梅縣糧食局工作期間,我的父親母親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結成革命夫妻,他們志同道合,互幫互學,忙忙碌碌,相濡以沫幾十年。

1993年,父親辦了離休手續,嚮往並準備著與早兩年退休又被單位返聘的母親一起度過幸福的晚年生活。

但一場意外車禍,無情地奪去了我母親的生命,猶如晴天霹靂狠狠地砸向了我們全家,我父親所受打擊更大,久久走不出這陰影。

後來,經親人介紹,父親認識了秀姨,重新組成了新家,得以安度晚年。

父親在82歲時因病離開了我們,至今已7年多了。

回首父母親往事,依然歷歷在目,令人感慨不已。

全國解放前夕,父親才16歲,初中剛畢業,但他沒按照阿公為他設計好的再窮也要供他念高中的計劃,而是毅然決然地離開家鄉豐順縣,投身革命去了。

在黨組織領導下,父親從事糧食徵購工作。當時,全國很快就要解放了,為了迎接新中國的到來,各級黨組織都在緊張有序地開展工作。其中搞好糧食徵購,保證糧食供應,意義非常重大。

父親和他的同事們日夜奮戰,到農田,進農戶,收購糧食,裝袋進倉,忙得不亦樂乎,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很大貢獻。

解放後,父親調入廣東興梅地區糧食部門工作,為穩定國家糧食形勢,保障軍需民食,穩定糧價立下大功。

當時,整個興梅地區糧食自產嚴重不足,需要到江西、福建一帶調運糧食。因此,組織上經常派人到外省調糧。每當調糧任務命令一下,父親都積極報名參加。

那時,交通條件很落後,到江西調糧要翻山越嶺,卡車要走好幾天,而且由於剛解放不久,形勢還很嚴峻,在省界附近的大山裡時常有土匪出沒,搶劫糧食,所以,每次調糧都是提心吊膽的。

為此,他們執行調糧任務前都做足預案,儘量避開夜間行車,並做好車輛的檢修維護,確保車輛在爬坡上山時不拋錨停車,以防萬一。幾年下來,父親和他的同事們每次調糧都出色完成任務。

我是客家人


作者的父親(1981年)

母親也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熱愛財會事業的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母親透過自己的努力,考取縣財經學校,畢業分配到梅縣糧食局搞財務工作。從那時起,母親就把畢生的工作熱情貢獻給了財會事業。

上世紀五十年代父親受組織派遣調汕頭專署糧食局工作,母親在生下我剛滿月就由外婆護送一起從梅縣來到汕頭安家。

在五六十年代,父母親這一代人就是這樣,服從組織,四海為家,信念堅定,忠誠事業,勤奮工作,默默奉獻。

文革期間,父母親都受到衝擊,但他們感情不變,矢志不渝,相濡以沫,共渡難關。

記得文革初期,當時父親因“站錯了隊”被送到市區海灣對面的礐石所謂幹部學習班(其實所謂“站錯了隊”的一大批幹部,是失去一切人身自由的)。

在一個星期天,母親吩咐我帶著二弟由市內坐船到礐石探望父親,並且寫了一張紙條柔成團叫我們捎給父親。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根本不允許家屬帶這帶那,一旦查到就會進行批鬥。

母親還對我說,一見情況有變,就要像電影《雞毛信》裡的海娃一樣,把紙團吞到肚子裡去。說完這話,當時就把我們兄弟倆嚇了一跳,好像做賊似的,又緊張又害怕。

好在那天干校門衛看見進來的是小毛孩,沒有盤問,紙條終於親自交給了父親。父親看了之後高興地說:“沒事,沒事,告訴你媽媽放心”。我倆這才放鬆了緊張的神經。

母親生下我們兄弟三人,在那種國家困難時期和文革時期,撫養教育這幾個孩子更要操碎了心。

我二弟讀二年級時,有一天晚上肚子突然痛到不行,母親立即背起他,奔2公里外的市中心醫院。

檢查結果是急性腎炎,不能吃鹹的食物。開頭3天來回背,後來住院了,只能叫我到樓下的粿條店買一碗粿條湯送去,還不能放鹽。

當時小弟還住梅縣外婆家,母親同樣千叮嚀萬囑咐小舅小姨帶好小弟。母親就是這樣,對我們牽腸掛肚,疼愛有加。

母親對家庭的關愛和理家的勤奮,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10年間,我們一家人被分在兩地,梅縣和寶坑(那時我父母被調到汕頭地區寶坑煤礦工作)。

我和二弟在梅縣東山中學讀書,住在外婆家,小弟被帶在父母身邊的寶坑煤礦一起生活。

寶坑煤礦是一個窮僻的山區,人煙稀少,生活條件極其落後。工人們除了下井挖煤外,生活還要自產自給。

母親就在自家門前屋後山坡上開荒種地,拿著鋤頭畚箕,開墾了兩塊地種上花生,花生熟了又改種番薯;還種了油菜、空心菜、韭菜、蔥等。這樣,除了汕頭供應生豬和日常生活用品外,青菜就自己解決了。

那個年代真有意思,天天和屎尿打交道。看著自己種的青菜一天天長大,摘下,洗了煮來吃,真香。當時的生活也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母親在她的家族裡有兄弟姐妹8人。上有兩個哥哥,很早就讀書出門在外工作了。她排行老三,下有5個弟妹。

她對弟妹們都無微不至地關心,當時家庭沒有其他收入,主要靠大舅二舅及我父母的微薄工資資助一家7口度過生活難關,直到他們參加工作後也一直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甚至各自小家的孩子們讀書、工作怎麼樣。

小舅、小姨在這方面深有體會,經常對我們講你媽媽不愧是他們心目中的大姐大。

父母親無論是在梅縣還是在汕頭工作期間,都和他的同事們和諧共處,人緣極好。

五六十年代我們家住在汕頭小公園附近的昇平路99號三樓,二樓則住著李叔叔和陳阿姨一家。

我們兩家人關係非常好,常常不是父親到二樓找李叔聊天,就是李叔到我們家來拉家常。誰家做了好菜或包了餃子都會分享。兩家的小孩也常常一起玩耍,非常友好。

而住在小公園旁的張叔叔也是父親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都是客家人,兩家人經常往來,感情非常親密。後來張叔一家調回梅縣工作,一直都保持聯絡。

父母親到汕頭工作後,一直和梅縣糧食局的老同事保持書信往來。他們回梅縣探親時也必定去看望他們,或邀請他們來外婆家坐坐。

七十年代初,父母親在寶坑煤礦工作期間,逢大禮拜休息,就回梅縣外婆家,還會邀請那些老同事到家裡來聚餐。

阿婆一大早就去上市的菜市場排隊憑有限的肉票買上等的好肉,還有雞、魚等,做上一桌豐盛的佳餚,再配上新鮮的米酒。

父母親就和他們的好戰友們高興地就餐,談笑風生。

我們兄弟也趕上口福大吃一頓,甭說有多高興了。我們就盼著有這樣的大聚餐,至今回想起來還是暖暖的。

父母親和老同事老戰友的友情是純真的,友誼是深厚的,是革命的友誼,戰鬥的友誼!

如今他們當中有的還健在,但大都已離開人世了,留下的就是這些美好的回憶!

我是客家人


作者的父母親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父母親又調回汕頭市工作,更忙碌了。

父親參與汕頭市醫藥聯合生產總公司的籌備創辦工作,母親則參與汕頭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籌建工作,他們都是各自事業的墾荒者和開拓者,也是汕頭改革開放事業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父母親的一生高風亮節,兩袖清風,兢兢業業,為黨的糧食事業、煤炭事業和醫藥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1983年汕頭地市合併後,父親擔任汕頭市醫藥聯合生產總公司副總經理職務,一直到離休。

父親離休後還熱心家鄉事業,應聘擔任汕頭客屬海外聯誼會豐順理事會會長,積極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牽線搭橋,熱情為在汕豐順鄉親服務。應邀參加在福建龍巖舉行的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會,廣泛聯絡海外客屬鄉親,深受大家的肯定和好評。

父親這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人忠厚老實,對人特別熱情好客。見到熟人,親人他總是笑臉相迎,笑臉相送,即使是初次見面的人,他也微笑點頭,客客氣氣,又親切又自然。

父親自從離開家鄉參加革命工作以後,由於工作繁忙回老家的次數不多,但他總是對我們說,不能忘了家鄉,不能忘了父老鄉親,要我們常常回家鄉看看親人。

每次回去,無論誰家有困難,父親都慷慨解囊,出力相助;無論誰家有難題有糾紛,都願意請父親來幫助解決,大家都信任他,尊重他,愛戴他。

在母親這邊的大家族裡,父親特別孝敬外公外婆,總是惦念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關心過問小舅小姨的學習工作情況等,大家對父親的為人都是大加點讚的。

母親的去世,對父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好在經親人介紹後,父親與秀姨重新組成了新家,他們倆互相關照,相敬如賓,共同生活了近20年,兩家的孩子也和睦相處,關係融洽。

父親和秀姨在閒暇之餘,常常走親訪友,聯絡感情,還結伴與家人四處旅遊,盡情領略祖國大好山河,也去了境外的香港及泰國等地。

父親對孫輩們的學習和健康成長等情況非常關心,經常過問。孫輩們對父親也特別尊重孝敬,全家人和和睦睦,樂也融融。

父親在梅縣居住期間,與街坊鄰居的關係也相處得很好,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朱叔”,都說朱叔人特別好,特別熱情!可以說,父親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快樂的。

如今母親離開我們多年了,父親也離開我們7年多了,但父母親的音容笑貌卻一直印在我們兄弟腦海裡。

在我們心裡,母親就是大海,父親就是高山。母親的心就像大海一樣寬廣,父親的情就像高山一樣深厚。

我們永遠懷念親愛的父親和母親!

(更多懷念文章,請關注鷹眼觀天地,歡迎投稿)

我是客家人


作者與父母留影(1981年)

小舅歸來

小時候,我居住在梅城下市黃屋我外婆家中。孩童時代的一些往事時常浮現在眼前,有的讓人刻骨銘心,有的讓人經久難忘,比如我小舅的事。

那是1969年3、4月間,一天中午過後,小舅提著簡單的行李匆匆走進黃屋,直奔我外婆的房間。家人已經有一年多沒有見到小舅了,大家見面自然高興激動,尤其是阿婆激動得喜極而泣!

原來,由於文革運動,小舅被莫名其妙地關進所謂的學習班“學習”,失去人身自由。

學習班就在離梅城不足50公里的畲坑糧管所內,居然一年多不讓親人相見,就連我阿公去世也不準讓其回來奔喪,阿婆怕影響小舅的情緒,讓家人瞞著沒告訴他。

此刻,久違的重逢讓彼此的相互掛牽、擔憂都融化在噓寒問暖之中,親人們都在想著該如何告訴他阿公早在幾個月前就已過世的情況。

只見小舅從旅行包裡拿出一條豐收牌香菸(我想,小舅該積攢多久的伙食費才買到這條香菸呢?)說道,“走,看看財伯去”(財伯是大家對外公的尊稱,就連他的孩兒們也都這般稱呼他),便起身朝門外走去。

這時不知哪位說了句,“不用了,財伯等不到你回來早都過身了”!頓時,空氣像凝固了一般,小舅不由自主地衝出門外,大夥趕緊把他拉住,只見他蹲在門口的天井邊嚎啕大哭起來,那哭聲撕心裂肺!那哭聲撼天動地!

此刻,阿婆仍端坐在屋裡的靠背椅上任由淚水溼滿衣襟。也許,幾個月前哭送阿公的淒涼場面又浮現在她老人家面前:這是怎麼了?我北京的兒回不來,廣州的兒回不來,鎮江的兒回不來,難道離梅城不足50公里的小兒子也不能回來看他老爹一眼嗎?

四個女兒也只有身邊的小女兒在跟前,不是說財伯財伯姆一生養大八個子女多有福氣嗎?這世道公平嗎?好在還有幾個小孫輩幫著撐住這悲慼的場面……

但是,這一切都沒讓阿婆倒下,她想得開,看得開,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都挺過來了,所有的家庭重擔和生活壓力都沒有壓垮阿婆,更莫說那特殊的年代,那特殊的環境!

只見阿婆穩穩地站起來走到小舅面前說道,到你父親像前點支香念個想一切就都過去了。

這一幕我就在跟前,儘管半個世紀了,印象模糊了,一些細節也許有出入,但小舅那一聲吶喊,還有阿婆那深邃而堅毅的目光,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那一年,我13歲。

我是客家人


外婆和親人們(1959年)

輝舅結婚

文革時期,在江蘇鎮江鐵路部門工作的輝舅攜同愛人一道回梅城黃屋探親並旅行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再尋常不過了,但當年大帥哥輝舅和蘇杭美女結婚這事在黃屋上下可是引起轟動的一件美事啊!

記得是1969年初冬的一天,輝舅從江蘇鎮江回梅城探親,身邊還帶著一位美麗大方的姑娘,聽說他們是回來旅行結婚的,大家都很高興。

輝舅年輕的時候是黃屋公認的大帥哥,高高的鼻樑,大大的眼睛,再穿上筆挺筆挺的鐵道制服樣式的呢子大衣更顯得英氣逼人,用現在的話就是帥呆了!在他身邊的姑娘叫榮華,我們小輩的就稱呼她為榮華姑。

咦,怎麼叫姑呢?說來也有意思,在黃屋,沒出門的女人大夥都稱其為姑,嫁入黃屋為妻的也被稱為姑,比如,巨叔姆叫運秀姑,楠伯姆叫段姑等,所以我們就把輝舅姆也稱為榮華姑了。

榮華姑甫一出現,著實令人驚豔,因為她實在是太美了,宛若天邊飄來一個仙女:白白的膚色,大大的眼睛,彎彎的眉毛,勻稱的身材,穿著也十分得體,梳著兩條當時最時髦的大辮子格外顯眼,尤其是微笑起來小聲說話的樣子,活脫脫一個蘇杭美女的樣子,怪不得人們說蘇杭出美女呢!

當年生活貧乏物質條件有限,所謂結婚也就是親戚朋友聚聚,吃頓簡單的喜酒喜慶喜慶就是了。

第二天,新娘子榮華姑就跟平常人一樣幫助阿婆做起家務活來,早上她提著裝滿衣服的籃子跟著我小姨到小河邊洗衣服去了,一路上還引來不少人議論呢。

“喲,阿素,跟在你後面的美女子是誰呀,俺靚哦!”

還有好事的總在打聽,“聽說是黃屋阿輝帶回來的愛人!”

“阿輝真有福氣哦。”

榮華姑雖然聽不懂客家話,但從人們好奇羨慕的眼光中,她也能感覺到什麼,所以臉上總是泛起害羞的氣色,更加顯得紅潤秀氣來。

後來我們才得知,榮華姑原名叫榮娣,當年為躲避下鄉想早點和輝舅成親而用了她妹妹的名字,可沒想到這趟探親旅行結婚不到半月時間,江蘇鎮江那邊一紙電報還是催榮華姑回去參加下鄉勞動去了,當然,這對輝舅、輝舅姆的大好婚事沒有造成任何影響的,只是好事多磨,更加患難與共!

如今時光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了,輝舅和輝舅姆兩位老人家相濡以沫,與家人過著幸福安康的美好日子,享盡天倫之樂。

我是客家人


外公和他的孫輩們(1966年)

跟著小姨去上學

前幾年,小姨和姨丈一起返回梅城度假,小姨專門和昔日的同學參加“東中(66屆)高一甲班五十週年同學聚會”活動,共同追憶那難忘的青春歲月。

我為小姨能和昔日的同學歡聚感到高興,更為他們是我們共和國引以為豪的老三屆學生感到自豪!看到小姨上傳的同學聚會的影片圖片,我也感到很親切,也想起小時候黃屋的一些事來。

我記得,小姨當年在東山中學讀書,不僅聰明活潑,學習成績優秀,而且師生緣分極好,還是一名出色的班幹部呢,她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畢業一直都擔任班長。

小姨賢惠能幹,回到家也是阿婆的好幫手,挑水、做飯、洗衣服、收拾房屋等,樣樣家務活都幹得麻利做得漂亮,黃屋的大人們個個都誇讚小姨書念得好,家務事做得更好!

小姨平時很樂觀,爽朗的笑聲就說明一切,特別是當她和黃屋的阿豔姑、阿萍姑、濤叔、彬叔、焦叔等小夥伴們歡笑打鬧在一起時,更是黃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我們兄弟都是在黃屋長大的,是阿公阿婆帶大的,也是小姨幫著帶大的,我們跟小姨的感情最深。

她常常帶我到外面玩,到她的同學家去串門,她的同學於平姨我就很熟悉的,這次看到她們同學合影我一眼就認出於平姨了,還是以前的模樣,一點不顯老。

我還記得經常鬧著小姨帶我去她就讀的舔生小學校玩,那還是小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大概是3、4歲的樣子,一天,小姨居然同意帶我去學校,我可高興了。

小姨一路牽著我的手走進了黃屋對面的舔生小學,來到了她上課的課室裡。

那時的課室條件簡陋,一張小課桌配一張小板條凳,我就擠坐在小姨和她的同學中間,小姨叮囑我不能說話要安靜,我直點頭一一副很乖的樣子。

教室門開著,老師拿著教案一臉嚴肅地走進教室,剛才還嘰嘰喳喳的課堂驟然安靜下來,靜得連一支鉛筆掉地上的聲音都是那樣的清脆,學生翻書的聲音也是那樣的刺耳。

老師說了一句,上課!小姨是班長,只見她站立起來高喊一聲“起立”!就在這時,我也竟然跟著大喊一聲“起立”,頓時,全課堂鬨堂大笑起來,連老師那張嚴肅的臉也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小姨著急的拽著我的衣襟說著,別鬧別鬧,看著她又氣又好笑的樣子,至今都印象很深。

老師只好說重來吧!於是,小姨站起來又按程式進行了一遍上課儀式。好多年過去了,我常常記得這一幕,我想,小姨也會忘不了這一次糟糕的但也是極有趣的事情吧!

(更多回憶文章,請關注鷹眼觀天地,歡迎投稿)

我是客家人


黃屋下廳

兒時小夥伴“淼叔”

每年春節回梅州探親,我都會抽空回梅城下市黃屋走一走,看一看,和這裡的親人們見面總有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我一起度過童年少年時光,如今都已67歲的淼叔了。

淼叔,中等個頭,黝黑的臉龐,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他為人熱情,憨厚老實。淼叔只長我兩歲,因輩分關係,我得稱他為“叔”。

小時候我們經常在一塊玩耍,他很懂得照顧人,關心人,但玩起遊戲來就很當真。

記得我們最愛玩的就是“抓特務”的遊戲了,十幾個小夥伴奔跑穿梭於整個黃屋的上上下下,躲藏於屋裡屋外,門前門後,看誰先發現對方並叫出口令則為取勝。

淼叔太機智“狡猾”,我們總是他的手下敗將,總是被他一抓一個準,一逮一個著!

淼叔還下一手好象棋,我們不是他的對手,他就是讓出“車馬炮”,贏的還是他,他只好找年紀長他的阿果叔阿慧叔他們去下棋了。瞧他們一坐就是兩小時,紋絲不動,苦思冥想,而笑到最後的往往還是淼叔。

他不僅象棋下得漂亮,還酷愛讀課外書籍,尤其喜歡讀歷史、文學書籍如四大名著及各朝代的演義小說,同時也喜歡讀各類詩詞,他經常跟我們講三國的故事,講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劉備的寬宏大度,曹操的勇猛狡詐等。

他講得頭頭是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好學,功課特別優秀,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

我甚至想,淼叔一定能考進東山中學,將來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學的。可是,好景不長,“文革”開始了,由於淼叔父親宜叔公的出身問題,他們家受到衝擊,淼叔連上中學的機會都被無情地剝奪了!更大的苦難正向他們步步逼來……

1970年的一天,屋外忽然來了一輛卡車,把淼叔全家五口人連同破舊不堪的家當一起拉走了,他們到底被拉到什麼地方,我沒問也不敢問。就這樣,淼叔從我的視線裡消失了……

1973年,我高中畢業後來到父母所在的汕頭地區寶坑煤礦當煤礦工人,其實煤礦坐落在遠離梅城80多公里的梅縣松源寶坑的大山溝裡,條件非常艱苦。

一天,我母親突然高興地對我們兄弟說:宜叔公一家有訊息了!聽說就在離寶坑煤礦文普工區不遠的村落裡,並囑咐我們找個時間進山裡看看宜叔公一家。

一想到很快就能見到淼叔,心裡甭說有多高興了。又過了兩天,我和弟弟搭乘礦部的便車來到文普工區,下車後一路問人走了十幾裡山路,終於見到了宜叔公一家人。

見面時,淼叔正挑著一百多斤重的糞水下田勞動呢!淼叔長高了,但又黑又瘦。大家見面很高興,緊緊握著彼此的手,互相問寒問暖,我們也轉達了父母對他們全家的問候。

為不耽誤他們記工分的生產隊勞動,也由於當時的政治氛圍,我們沒有久留便匆匆與他們告別。

直到1977年前後因落實政策,淼叔全家才得以返城回到祖屋寶坑黃屋居住生活。

淼叔回城後經多方聯絡才被安排在水運公司工作,後調二運公司。他先後做了搬運工、客運汽車售票員、單位會計及財會主管等,由於他工作勤奮,為人熱情,在單位裡領導信任,同事滿意,深得群眾擁護好評。

他雖然沒有系統念過中學課程,但他文化基礎好又刻苦自學,在1978年、1979年連續兩年高考分數都大幅超過錄取分數線,卻因當年受左的思潮影響,政審不過關而落選。

但淼叔從不放棄,經過發奮努力,終於在1983年考入廣播電視大學會計專業學習並取得大學文憑,後又在1988年全省招幹考試中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成為一名國家公務員。

在單位裡他愛崗敬業,業務精湛,能力出眾,並最終在上級領導的考察和同事們的推薦下走上了領導崗位。

淼叔不僅事業幹得漂亮,在家裡裡外外也是一把好手。由於妻子長年患病且終日不出房門不與生人交流,這可苦壞了淼叔,他白天要工作,回到家裡家務活樣樣包,還要負責小孩的飲食起居和學習輔導。真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擔當的好男人!

淼叔這一生命運坎坷,歷經磨難,但他意志堅定,命運面前不低頭,從未停止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他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頑強拼搏,堅韌不拔,一步一步達到幸福的彼岸。

淼叔是我們黃屋的驕傲,體現了客家人勤勞善良勇於拼搏的精神。如今淼叔退休在家,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衷心祝福淼叔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安康,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我是客家人


左為淼叔

黃氏家族大聚會

時間來到2015年,我和北京的表弟共同發起,梅縣下市黃氏財蓀家族後裔回鄉祭祖團拜大聚會活動,引發熱烈反響。

在2016年1月1日和2日這兩天裡,來自省內外的黃氏家族成員36人齊聚家鄉梅州,旅居海外的表弟表妹們雖然未能趕回來參加聚會,也發來祝福簡訊,更是捎來不菲的經費資助這次聚會活動。

這次黃氏家族後裔回鄉祭祖活動,是自解放以來親人相聚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

兩天裡,大家齊聚一堂,盡情抒發濃濃的客家親情、鄉情,到山上外公外婆的墳前燒香祭拜,到下市黃屋祭掃觀光,拜見黃屋的親人們,還在黃屋擺上十幾桌,宴請黃屋親人共100多人大團聚,大家舉杯共飲,彼此祝福幸福安康,氣氛相當熱烈,洋溢著濃濃的客家親情。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我們黃氏家族大團聚已過去5年了,可回想起來仍然收穫頗多。

黃氏大家族優良傳統家風得到進一步弘揚。經過幾代人艱辛努力,奮鬥拼搏,在艱苦歲月中慢慢形成了具有黃氏家族特色的優良家風。按我的理解,這些優良傳統家風就是,誠實做人,勤儉持家;孝敬父母,與人為善;發奮讀書,自強自立。

透過這次黃氏家族大團聚,大家深切地感受到這優良家風的強大正能量,那幅精心製作掛在牆上的“世代昌榮”的牌匾,彰顯了黃氏家族後輩傳承和弘揚優良傳統家風的決心和信心。也正因為有這樣優良的家風,才使得我們黃氏大家族,日益興旺,世代昌榮。

黃氏大家族各成員聯絡更密切。5年來,我們黃氏家族成員聯絡更頻繁更緊密,大家經常走動往來,聚會見面,增進親情。親人們回到梅州一定去到黃屋阿公的房間,在阿公阿婆等親人像前燒香祭拜,在世代昌榮牌匾前合影留念,與黃屋的親人們座談拉家常敘親情。

平時,我們黃氏家族的微信群聯絡也更頻繁更活躍,儘管我們遠隔千山萬水,在家鄉、在各地城市,省內外、國內外都有,但微信群卻把我們聯絡在一起。

親人們經常傳送開展聚會、生日宴會、旅遊活動、節慶活動等照片、影片,傳送回憶往事懷念親人的文章,各家有大事、好事、喜事等都會在群裡互相分享、交流,大家互相祝福點贊,互相關心問候,共同分享快樂,共同分擔憂愁,彼此牽掛,情意濃濃。

應該說,透過這次來之不易的大團圓大團聚,我們彼此之間的聯絡更緊密了,親情更濃厚了。

走向未來,也不能忘了初心。我們大家都要為事業而打拼,為幸福而奮鬥,但是我們走得再遠、再好,我們也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忘記家鄉,不能忘記黃氏家族的祖訓,要更好地傳承和弘揚良好家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我是客家人


作者近影

鷹眼觀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不息,得益於各民族、各民系、各地民眾堅韌頑強的意志和戰天鬥地的勇氣。他們推翻了一個個腐朽的政權,在歷史的夾縫中,埋下了一顆顆各具特色的種子,開出了一朵朵絢麗的花,從而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根和魂!

客家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或“族群”,客家人信奉勤儉,注重知識及教育,客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客家文化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為華夏曆經歲月之瑰寶。

黃遵憲詩云:“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萬物萬事皆如此。

這是一位普通客家人的追夢故事。上學時,總不明白的一件事,分明就是一個故事、一部小說,老師為什麼總說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後來才知道,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一個家庭的發展變化,都是在時代的大潮中進行的。不管你是勇立潮頭,還是隨波逐流,甚至逆流而上,終究是時代潮流中的一滴水,無論想或不想,你都離不開這世道。

人的一生,總要做點兒事情,有人選擇做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事,也有人專門幹些損人不利己的事。人生不但有長度,還有寬度和厚度,尤其是有其重量。

正如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因此,用輕重而不是長短作為衡量標準,才能更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真善美與假惡醜。

潮頭掌舵逐浪高,中流擊水春光好。百舸爭流千帆競,敢立潮頭唱大風。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鷹眼觀天地,歡迎投稿)

分類: 健康
時間: 2021-11-05

相關文章

實拍新款星途追風,11.19萬起售+5車齊發,還有12.3英寸雙聯屏

實拍新款星途追風,11.19萬起售+5車齊發,還有12.3英寸雙聯屏
在金九銀十到來之際,國內車市也迎來一場亂戰.各大廠商為在這個黃金時段搶佔銷量,紛紛推出了多款新車,希望藉此在人氣方面先拔頭籌.此次星途強勢帶來新款追風,該車由先前LX更名而來,在命名上更有中國風味.新 ...

全國樓市成交量跌至2.5萬套,上週蘇州二手房僅成交12套

全國樓市成交量跌至2.5萬套,上週蘇州二手房僅成交12套
資料要點 2021年39周監測重點城市新房住宅成交25054套,環比減少29.97%.二手住宅成交8359套,環比減少31.42%. 從新房成交來看,15城成交量下滑,僅5城成交環比均呈不同幅度的上升 ...

「穴位知識」一個可以疏通全身氣血的穴位

「穴位知識」一個可以疏通全身氣血的穴位
中醫認為 經絡決定人體健康 一旦經絡出現堵塞 人體就會出現諸多疾病 因此,想要養生,保持經絡暢通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經絡堵塞,補什麼都沒有用! 當然,人體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經絡不通,就會發出很多不舒服的 ...

民辦二本,學費兩萬,我該去讀嗎?

民辦二本,學費兩萬,我該去讀嗎?
圖片出處/<秒速五釐米> 2019年的夏天,我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被一所民辦二本錄取了. 雖然是民辦二本,但我爸媽非常高興,我還記得升學宴那天,我爸臉上的笑都沒停過,我媽說:" ...

從備受爭議到國貨之光,這輛6萬公里的二手領克01讓人深思

從備受爭議到國貨之光,這輛6萬公里的二手領克01讓人深思
哈嘍,大家好~檢車家老司機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檢車家二鵬,我曾經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在汽修行業從業四年多的時間後,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檢車家,成為了一名二手車檢測師,如今我將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大家排除問 ...

貴州萬峰湖翹嘴“大爆發”,有人3小時釣了十幾條,大的一米多長

貴州萬峰湖翹嘴“大爆發”,有人3小時釣了十幾條,大的一米多長
萬峰湖,位於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首府興義市東南部.萬峰湖水面面積81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為108億立方米,沿湖兩岸風景優美.山峰林立. 湖水清澈見底能見度很高,水裡面棲息了大量的野生魚類,而兩岸的釣魚 ...

高品質純電家轎,配備“刀片電池”,續航600km,12.98萬起售

高品質純電家轎,配備“刀片電池”,續航600km,12.98萬起售
說到國產新能源汽車,除了新勢力品牌之外,傳統車企也是紛紛入駐,而其中就屬比亞迪最為出色.並且比亞迪目前也是在實施"去燃油化",慢慢進行轉型.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款比亞迪旗下的高 ...

明明存款100萬,卻認為自己很窮,不敢買房,怎麼辦?

明明存款100萬,卻認為自己很窮,不敢買房,怎麼辦?
這是真實故事. 朋友是93後,住在二線省會城市,房價不高不低. 之前在小平臺公司工作,幾年下來賺了一桶金,加上平時生活節儉,手裡大概有現金100萬往上的存款. 她自己家在郊區,有個哥哥未婚.按說一個普 ...

節日盤點 | 中秋假期北京迎客309.2萬人次 王府井最受歡迎

節日盤點 | 中秋假期北京迎客309.2萬人次 王府井最受歡迎
據北京市文旅局統計,中秋節期間(9月19日-21日),全市重點監測的202家旅遊景區(地區)累計接待遊客309.2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6.6%:營業收入28540.5萬元,與2019年同比 ...

《烏龍山剿匪記》幕後 40萬拍18集 演員片酬僅20元 播出後卻萬人空巷

《烏龍山剿匪記》幕後 40萬拍18集 演員片酬僅20元 播出後卻萬人空巷
阿杰說:我終於去了一趟烏龍山. 自從18歲那年,看過<烏龍山剿匪記>這部電視劇後,阿杰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那就是一定要到烏龍山去看一看. 這個心願在34年之後,終於得以實現. 是的,當 ...

“寵遊客”模式開啟 樂山大佛國慶首日“圈粉”2.2萬人次

“寵遊客”模式開啟 樂山大佛國慶首日“圈粉”2.2萬人次
四川釋出客戶端訊息 "我感覺自己受寵了,哈哈哈!"10月1日,梁靜坐上樂山大佛景區免費的擺渡車,樂得合不攏嘴. 笑聲未落,同車的20多名遊客也跟著樂呵起來,車上隨即歡聲一片.沿途, ...

「經緯晚班車」兒童化妝品新規出爐;ST花王實控人被證監會罰沒3516萬
歡迎來到中新經緯<經緯晚班車>,這裡有重要的新聞資訊.財經熱點以及個股公告精選,為您理清財經領域的脈絡. [晚間熱點要聞] 國常會:高耗能行業電價可由市場交易形成價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 ...

全球債務總額飆至296萬億美元!加拿大美國深陷債務危機難自拔
當地時間10月11日,國際金融研究所(IIF)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全球債務總額上升到296萬億美元,相比一年前增加36萬億,創人類歷史新高! 標準普爾對此資料評論稱,低利率是導致全球 ...

平津決戰,蔣介石傅作義判斷失誤,林彪兩次戰略性建議,毛澤東果斷命令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成為關鍵

平津決戰,蔣介石傅作義判斷失誤,林彪兩次戰略性建議,毛澤東果斷命令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成為關鍵
文/趙延壘 唐澤華 尹強 1948年11月2日,遼瀋戰役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偉大勝利而宣告結束.這一勝利使得解放軍獲得了穩定的戰略後方和一支數量高達百萬的強大戰略機動力量.毗鄰東北的華北地區自然而然地成 ...

孩子駝背、高低肩,當心是脊柱側彎

孩子駝背、高低肩,當心是脊柱側彎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孫駿 通訊員 王亞飛 楊晶 王凝嫣)中醫推拿治療脊柱側彎的優點是推拿中醫師可以利用中醫整脊手法的優勢,靈活運用相應的手法對側彎伴旋轉的脊柱進行干預調整,是兒童脊柱側彎治療 ...

蒙古真實的生活

蒙古真實的生活
說起蒙古,在我們的心裡她一定是這樣的蒙古是一個神秘,而不那麼遙遠的國度.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遍地是牛羊蒙古人的交通工具是汗血寶馬,人們騎著馬兒去上班,騎著馬兒送快遞,騎著馬兒送外賣.說起蒙古, ...

數十年未用過的廚房裡飄來雞湯的香味

數十年未用過的廚房裡飄來雞湯的香味
數十年未用過的廚房裡飄來雞湯的香味 誰能想到,在全世界資訊科技最發達的地方--美國加州矽谷,竟隱藏著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屋". 矽谷中的"鬼屋" 在美國加州著 ...

“達州幫”資本新貴的覆滅史

“達州幫”資本新貴的覆滅史
在解密恆大的1300億戰略投資者生死存亡的文章中,其中有一條暗線,是四川房地產開發商中迪和邦的創始人李勤,借道廣州逸合投資,耗資50億元,大手筆戰略入股恆大地產. 幾乎與戰投恆大同一時間,以李勤為代表 ...

身家動輒蒸發千億,中國的超級富豪們終於現原形了

身家動輒蒸發千億,中國的超級富豪們終於現原形了
文 | 華商韜略 程錦 過去20年誕生了不少中國富豪,公司市值動輒千億市值,富豪坐擁上千億財富,有資料顯示,18年間,中國最富有人群的財富暴增了將近36倍. 然而富豪的財富經不住考驗,一旦遇到政策打擊 ...

53歲阿姨第二次裝修,堅持衛生間做到這15個細節,入住後越用越順

53歲阿姨第二次裝修,堅持衛生間做到這15個細節,入住後越用越順
無論衛生間大小,建議裝修時做好這15個決定,衛生間會越用越順 53歲阿姨第二次裝修,堅持衛生間做到這15個細節,入住後越用越順 家裡面積最小的一個空間就是衛生間了,但是裝修過程中採坑最多的大概也是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