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清末官場糊塗蟲故事

我國幅員遼闊,山清水秀的地方不少,人傑地靈的地方也很多,單問什麼地方出オ子,就可以有很多種答案。山東人會說齊魯出才子,確實這裡是孔孟之鄉,知書達理的人最多,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最高;四川人會說蜀中出オ子,細數中國古代的大文豪,有ー小半都是出自蜀中;江西人會說臨川出オ子,常言道“臨川オ子金溪書”;此外還有山西的平遙、湖北的黃岡、湖南的湘潭等等,但要說全國公認的オ子之鄉,恐怕還是江南。有人說江南“千山千水千オ子",此話一點不假。江南經濟富庶,文化發達,人也聰明。可就是在江南之地,官場上卻還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草包飯桶。曾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叫“江南四大蟲”,這“大蟲”可不是老虎,而是指江南四個出了名的飯桶官員。這四人的綽號都帶一個蟲”字,分別乃是:糊塗蟲、可憐蟲、磕頭蟲、撒尿蟲。

清末官場糊塗蟲故事

先說這糊塗蟲,此人是個武官,擔任江南新軍某部工程營督隊官,名叫何習籌。因為他不僅胸無點墨,而且頭腦糊塗,彷彿滿腦子裡裝的都是稀粥,所以人們背地裡叫他“喝稀粥”。這個“喝稀粥”原本是個舊軍中的皂吏,因為他的頂頭上司參與建立新軍的工作,要帶幾個自己的心腹,何某雖然沒什麼本事,卻非常忠誠老實,不會耍滑頭,所以被上司調到身邊任職,一步步地跟著別人混,別人提銜他也升官,別人加薪他也漲錢,最後升到了督隊官的職位。他雖然身為工程營督隊官,卻既不懂工程,也不懂軍務,所有的實際工作都由下屬來做,他只管點點頭,籤簽字,講講話,充個門面。這一年江南新軍全體大操練,徐統制在操練之後來到各部視察,找各部的負責人談話,講評各部在操練中的表現,肯定優點,指出缺點。徐統制視察了一圈,最後來到工程營。他素日聽說這個工程營的督隊官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文化,怕跟他談話時問題太難會讓他尬,就想好只問他最簡單的問題。

清末官場糊塗蟲故事

一見面分賓主落座後,徐統制就問他:“貴營,感覺這新式操練方式如何呀?”“喝稀粥”肚子裡是一點貨都沒有,聽到徐統制問他,不知該說什麼,支吾了半天,說道:“這操練方式,大顯威風,大顯威風!足以震懾鄉里的盜賊草寇。”聽了這句話,徐統制差點背過氣去,朝廷花巨資建立的新軍,原來在“喝稀粥”看來,就是用來抓個盜賊草寇、小偷流氓的。徐統制努力不露出慍色,繼續問:“過去幾十年裡我國對洋人各國屢戰屢敗,依貴營看,原因何在呀?”“喝稀粥”閉著眼晴琢磨了一會,還不錯,竟然憋出一句古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回在座的人全都嚇得差點趴下,洋鬼子侵略我國領土,難道“人和”反在他們一邊?還好徐統制明自了此人真是狗屁不通,就沒當明白話來聽。他想國家大事是不能再問了,再問不定他還能說出什麼來呢,乾脆問點他們營自己的事,他總該知道吧。

清末官場糊塗蟲故事

清末官場糊塗蟲故事

“貴營現在共分多少哨人馬?”“喝稀粥”顯然又不知道,連忙問身後的副官:“多少哨?”副官道:“共分五棚十四哨。”“喝稀粥”連忙接茬道:“對對,五棚十四哨。”徐統制只能再問更簡單的問題:“貴營從這裡返回駐所需要幾天呀?”“喝稀粥”這回倒是伶俐了,想都沒想,就乾脆利索地說:“尚未返回,故不可知。”徐統制差點氣暈,大聲斥責道“糊塗!來時幾天,回去還是一樣嘛!”“喝稀粥”"連忙從椅子上站起來,雙手作揖道:“大人指教的極是,來時是…”回頭又看副官。副官連忙回答:“四天。”他又彷彿醒悟了一樣說道:“對對,四天。”徐統制徹底死了心,他想;我還是別再問了,再問更簡單的問題就只能問“今天早上吃的什麼”了,到時候他再去問副官自己吃的是什麼,恐怕下不來臺的就不是“喝稀粥”",而是我這個上司了。

清末官場糊塗蟲故事

分類: 故事
時間: 2021-10-06

相關文章

清朝官場最神奇的一次和稀泥

清朝官場最神奇的一次和稀泥
<清稗類鈔>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末年,長江邊上的黃鶴樓舉行大型宴會,湖廣的軍政要員都在座.酒過三巡,在場官員談到長江江面的距離,眾人意見不一,逐漸形成兩派,一派以湖北巡撫譚繼洵為首,認為 ...

民間故事:清末兩個有關“人蛇大戰”的故事,真可謂驚心動魄

民間故事:清末兩個有關“人蛇大戰”的故事,真可謂驚心動魄
前言 在古代通訊科技都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古代人民大多數思想較為封閉落後,他們對一些少見的離奇的事情無從得證並且多數人痴迷於神力怪力,信奉鬼神. 在面對許多事情束手無策的時候,則把希望寄託在一些神上面, ...

馨雅齋民間故事(笑話):三個糊塗蟲

馨雅齋民間故事(笑話):三個糊塗蟲
三個糊塗蟲 從前有個糊塗官,聽老百姓常罵"糊塗蟲",他便對差役說:"百姓都罵糊塗蟲,那糊塗蟲一定不少好人.限你三天內,捉來三個糊塗蟲,少一個也不行." 差役奉命 ...

江蘇同裡古鎮的故事,短短八個字,救了退思園主人一命

江蘇同裡古鎮的故事,短短八個字,救了退思園主人一命
接著分享我的旅行故事,江蘇同裡古鎮知名度較高,也是我多年前旅行去過的第一個江南古鎮,從此愛上了古鎮遊. 江蘇同裡古鎮位於太湖之濱,長江入海口西面的千年古鎮,它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五個湖泊之間.縱橫交錯 ...

民間故事:書生夢見老虎馱著狐狸來投胎,一兒當將軍,一兒做尚書

民間故事:書生夢見老虎馱著狐狸來投胎,一兒當將軍,一兒做尚書
唐德宗時期,有一個名叫養慕德的世家子弟,生性樂善好施,喜歡縱情山水.十八歲這一年,父母打算讓他完婚.他不願這麼早就結婚,恰好家裡接到書信,大伯病重,養慕德便稟明父母,去探望大伯. 養慕德的大伯在都城為 ...

民間故事:知府打了幾個噴嚏而死,老尼說,他是在還前世的孽債

民間故事:知府打了幾個噴嚏而死,老尼說,他是在還前世的孽債
明朝萬曆年間,世家子弟滑知庵考上了進士,被分配到南方小縣裡擔任縣令.他帶著幾個隨從去上任,到了南方,改乘船隻.這是一條大船,船上有十幾個客商.誰知道運氣不好,上了賊船.到了晚上,船老大藉口躲避風雨,把 ...

清末民初的“走西口”

清末民初的“走西口”
文/孟澤輝 辛丑年農曆七月十五 歷史上的"走西口",也叫"走口外""跑口外".最早從明末清初開始,清末民初形成高潮,綿延不斷歷時200餘年. ...

國學成語故事(13)一個弱女子的致命糾結

國學成語故事(13)一個弱女子的致命糾結
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有一個譏諷女性不守婦道的成語叫"人盡可夫",但可能有朋友不知道,該成語首次出現時與貞潔毫無關係,而與親 ...

國學成語故事(3)莊子:中國第一寓言大師之洸洋自肆

國學成語故事(3)莊子:中國第一寓言大師之洸洋自肆
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 ...

青史斑斑|鼎盛千秋:西周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
大盂鼎.大克鼎與現藏臺灣的毛公鼎並稱"晚清海內青銅器三寶".目前,上海博物館將其館藏的大克鼎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大盂鼎合璧展出,這是兩鼎時隔十四年之後再度聚首上海.大克鼎.大盂鼎不 ...

總理罷宴故事:周恩來自掏腰包,朱鎔基坐在角落裡吃工作餐

總理罷宴故事:周恩來自掏腰包,朱鎔基坐在角落裡吃工作餐
"國君,酒會傷人,更會荒廢政務,為了齊國的大業,國君應該停止宴舞." 這是春秋時期晏嬰.弦章二位大臣勸諫齊景公所說的話.雖說"民以食為天",但從古至今,奢侈浪費 ...

陝西東部關於彩禮的兩則傳奇故事

陝西東部關於彩禮的兩則傳奇故事
隨著近年經濟的發展,娶媳婦的彩禮也是水漲船高,動輒數萬,數十萬,加上買房買車操辦婚禮,沒有個幾十萬是下不來的,很多家庭數十年幾代人的心血還不能夠給孩子娶個媳婦.不管是農村城市,娶媳婦都要有房有車,以前 ...

蜜供王四的傳奇故事
文/施靜雲 故事發生在清代末年,講的是一位製作蜜供的手藝人如何從窮困潦倒的窘境中走出來,把後半生過的風風光光的故事. 蜜供是老北京的糕點之一.根據<清稗類鈔>記載:"所謂蜜供者, ...

嘆清水河的故事
文/施靜雲 桃葉兒那尖上尖 柳葉兒遮滿了天 在其位的那個明啊公 細聽我來言吶 此事哎 出在了 京西藍靛廠啊 藍靛廠火器營兒 有一個松老三 提起了松老三 兩口子賣大煙 一輩子無有兒 生了一個女嬋娟吶-- ...

民間故事:老鷹叼起帽子,他追到山谷裡,發現帽子下面金光閃閃

民間故事:老鷹叼起帽子,他追到山谷裡,發現帽子下面金光閃閃
明朝嘉靖年間,書生雙福酉擅長彈弓,閒暇時,喜歡和文友們鬥彈弓取樂,總是他贏,獲取了不少利物.有個文友不服,指責說,小打小鬧不算本事,有本事去山上射一隻野雞回來.雙福酉吹噓道:"莫說是野雞,就 ...

講個小時候的故事,你們聽過嗎?

講個小時候的故事,你們聽過嗎?
清末時期,有個書生,名字無人記得,就叫他張生吧.張生家境一般,父母除了種田,還靠著手藝補貼家用,供張生唸書.張生長得眉清目秀,看上去一副文文弱弱的樣子,實際上膽子很大,他的三五好友經常約他晚上喝酒,他 ...

同安有座“哇嗚小院”,百年老宅故事多

同安有座“哇嗚小院”,百年老宅故事多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哇嗚小院(wow yard)(廈門市同安區柯鎮洪塘村蔡店裡) 蔡店裡109號,一座很有味道的老宅子 ...

這裡是真實版的“老九門”,是老故事裡的老長沙

這裡是真實版的“老九門”,是老故事裡的老長沙
攝影:@霧非霧 圖說: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為長沙老九門之一.瀏城橋就是原來的瀏陽門所在地,因為瀏陽在長沙的東邊,因而,瀏陽門也是長沙的東門.走出這道門,就是通往瀏陽的路了. 從解 ...

民間故事:書生趕考途中,偶遇一白衣老漢,竟牽出一段孽緣

民間故事:書生趕考途中,偶遇一白衣老漢,竟牽出一段孽緣
話說在兩宋年間,一位考中了舉人的年輕書生因為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便提前了好幾個月從家鄉出發,準備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邊為即將到來的科舉考試做準備. 這一日,這位年輕書生的馬車行駛到了一片荒野之中,趕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