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水利部黨組署名文章 |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的經驗與啟示

水利部黨組署名文章 |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的經驗與啟示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

的經驗與啟示

中共水利部黨組

九曲黃河,奔騰萬里,貫穿古今,滋養生靈萬物,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同時,黃河也曾是一條以善淤善決善徙、洪水災害頻發聞名於世的憂患之河。中華民族在發端發展過程中,既深得黃河哺育澤潤之利,又飽受黃河洪水氾濫之苦。歷代勞動人民與治河先賢為治理黃河水旱災害進行了艱苦的實踐探索,但由於黃河複雜難治且受生產力水平與社會制度制約,或因河政鬆懈廢弛,或因治理措施顧此失彼,黃河為患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黃事業在炮火硝煙中起步,開啟了黃河治理的新紀元。70多年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沿黃軍民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光輝業績,古老黃河發生滄桑鉅變,從“中華之憂患”變為一條利民之河、安瀾之河,成為中國糧倉豐廩的重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依託,為世界大河保護與治理樹立了典範。

人民治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史中的光輝篇章,是黨領導人民重整河山、改天換地的歷史縮影,是“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生動詮釋與例證。

從70多年波瀾壯闊的人民治黃實踐中,我們得到的最根本、最關鍵的一條經驗就是: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緊緊依靠社會主義制度。

一是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徹底改寫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歷史,實現歲歲安瀾。據史料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餘次,改道26次。據記載,1840年至1938年的99年間,有66年發生洪水災害,每次洪水都導致大堤決口。封建社會戰爭和軍閥混戰時期,更是人為導致黃河決口12次。每次決口,水沙俱下、洪水肆虐、生靈塗炭、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生態長期難以恢復。

人民治黃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黃河水患治理。1952年毛澤東主席第一次出京視察就來到黃河,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黃河視察,對黃河治理開發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黃河。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千秋大計的高度,擘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

70多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黃河防汛組織動員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強大的軍民聯防合力。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改變防洪工程羸弱、隱患眾多的局面,先後四次加高培厚堤防,持續開展河道整治,進行河口治理。加固堤防1300多千米,新建、改建、加固險工、控導500多處,修建壩垛14000多道;建成了三門峽、小浪底、沁河河口村、伊河陸渾、洛河故縣等干支流水庫,開闢了北金堤、東平湖等分滯洪區,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透過水庫聯合排程,可將黃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削減至22600立方米每秒,下游凌汛威脅基本解除。自2002年以來連年開展調水調沙,遏制了下游主河槽淤積抬高的步伐。新中國成立初期,流域各類水文站點僅有200餘處。目前已建成雨量、水位、流量、水質等水文站點6000多處,形成了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監測站網;開展了“三條黃河”(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建設,為黃河治理和防汛決策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支撐。

歷史的對比最有說服力。1958年黃河下游發生22300立方米每秒的有水文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周恩來總理親臨一線指揮,200萬軍民頑強奮戰,在未分洪的情況下戰勝洪水。而1933年8月下游發生22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兩岸60多處決口,豫、魯、冀、蘇4省6592平方千米、273萬人受災;1935年發生149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造成魯、蘇兩省12215平方千米、341萬人受災。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極端天氣突發性、反常性、不確定性日益明顯的新挑戰,流域各方積極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先後戰勝了黃河干流15次編號洪水,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流域建成和鞏固全面小康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民治黃以來,依託黃河防洪減淤工程體系,以及科學排程和嚴密防守,先後12次戰勝超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兩岸大堤安然無恙,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歷史一去不再復返。

二是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有效應對流域大旱災,保障兩岸生產生活用水安全。黃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屬於資源性缺水河流。歷史上流域旱災頻發,有“十年九旱”之說。“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大旱導致大災成為常態。1368年至1949年的582年間,有“人相食,餓殍盈野,死者枕藉”等記述的大旱災61年,平均9.5年一遇。如1942年中原大旱,河南大部分地區夏秋兩季莊稼絕收。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全省因災餓死300萬人,逃離家園300萬人,瀕於死亡等待救濟者1500萬人。

新中國成立前,多數灌區設施簡陋,工程不配套。技術手段落後加之下游是地上懸河,在大堤上開口子引黃,想都不敢想。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中國這樣一個並不富裕的國度裡,黨領導人民開展了空前規模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人民勝利渠在下游首開開閘取水先例,一大批引黃涵閘陸續建成投入使用。鹽環定、景泰川等引黃提灌工程建成通水,極大緩解了沿河干旱地區缺水問題。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溉面積增長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倍。新中國成立前,幹流上沒一座水庫;新中國成立後,結束了無壩引水的歷史。建成龍羊峽、劉家峽、小浪底等幹流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超過580億立方米,流域內建成蓄水工程1.9萬座,有效調節了水資源時空分佈。1987年,國務院批准《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黃河成為我國大江大河首個進行全河水量分配的河流。1999年,國務院授權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水量實施幹流水量統一排程,在我國大江大河中首開先河。2006年,國家層面第一次為黃河專門制定的行政法規——《黃河水量排程條例》頒佈實施。防禦旱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日益完備。

人民治黃以來,依靠制度優勢、工程措施和科學排程,屢屢有效化解嚴重旱情。如2009年初黃河流域遭遇特大幹旱,甘、晉、陝、豫、魯等省累計受旱面積1.06億畝,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抗旱期間,共排程黃河干流23.8億立方米水量注入五省旱區,灌溉面積3708萬畝。這一年,河南省大旱之年夏糧產量創歷史新高,山東省夏糧產量重新整理2000年以來紀錄。2010年至2011年間,晉、陝、豫、魯四省出現秋冬春連旱,區域性地區旱情超過百年一遇,透過21天的應急抗旱,向四省供水9.1億立方米,河南省、山東省實現糧食連年增產豐收。在黨的領導下,黃河水成為幸福水,澤被四方:保障了沿黃大中城市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解決了84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施了向天津、青島等地跨流域調水,屢屢緩解用水緊張局面;水電資源得到有序開發,水電裝機從300多千瓦增長到2000多萬千瓦。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日趨尖銳的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在各方努力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邁出關鍵步伐,當前黃河流域70%的專案透過節水改造和水權轉讓等解決用水指標,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作用逐步發揮。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加快構建國家水網、科學推進實施調水工程進行周密部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的加快推進、水資源配置格局的頂層設計最佳化,為長遠解決黃河水資源問題帶來了新的契機。

通過幾十年不懈努力,綜合應用行政、法治、工程、科技等手段,黃河流域大旱之年“赤地千里、流民塞道”的歷史慘景一去不再復返。黃河以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支撐了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有力保障了流域及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著眼不同歷史時期治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將流域生態保護不斷推向新高度。

黃河複雜難治,癥結在於水少沙多,巨量的泥沙來自黃土高原。這裡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積最廣、侵蝕強度最大的地區,多年平均入黃泥沙達16億噸。據考證,古代黃土高原林地面積曾佔總面積的40%至50%。春秋戰國之後,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到唐宋時期破壞面積接近二分之一,到明清時期80%至90%的森林遭到毀滅性破壞,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只剩下約6%。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的水土流失,成為黃河泥沙為患的重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經歷了由點到面、由單項治理到綜合治理、由人工措施為主到更加註重自然修復的轉變。透過淤地壩、坡改梯、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達到增產攔泥目的。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推廣“戶包治理小流域”,開創了“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嶄新局面,在長期實踐中湧現出“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褂子,山腰興修梯田繫帶子,溝底築壩淤地穿靴子”等治理模式。1997年後,按照黨中央“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號召,更加註重生態建設和生態自我修復。黃河流域率先實施“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政策,在條件適宜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封育和保護,發揮植被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鎖定了對下游河道淤積影響最大的區域,為實施粗泥沙“靶向”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黨的十八大以後,生態文明思想、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坡耕地整治、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和塬面保護等一系列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為龍頭,示範帶動全面治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融相生,助力幾百萬人脫貧解困。

截至2018年,黃河流域累計儲存水土保持措施面積近24萬平方千米,建成5.9萬多座淤地壩和大量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在2000多條小流域開展了綜合治理。水利水保措施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原來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水土保持措施累計增產糧食1.57億噸,增產果品1.56億噸。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總體改善,林草植被覆蓋率普遍增加了10至30個百分點。昔日山光水蝕的黃土高原邁進山川秀美的新時代。

黨領導下的黃河保護治理工作,既講人定勝天,也講人水和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黃河生態排程“版圖”不斷擴充套件,首次開展全河生態排程,黃河的生態廊道功能得到增強,河口等生態脆弱區生態得到修復;實施引黃入冀補澱,助力雄安新區水城共融;向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助力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探索向庫布齊沙漠生態補水,為沙漠“鎖邊”提供水資源保障;透過加強水資源剛性約束、“清四亂”等綜合措施,還水於河、還地於河,河湖生態進一步復甦,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四是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不斷完善治河體制機制和方略,探索走出一條符合黃河實際的大河保護治理之路。

在中國幾千年的治河歷史上,雖也曾產生過一系列治河方略,但其存廢興替常繫於統治者一念之間,完整的治河體系難以形成,治理措施多侷限於下游一隅。黃河自銅瓦廂決口後,清政府相繼裁撤南河和東河河道總督,形成分省而治的治河體制。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戰爭連綿不斷,黃河長期得不到統一治理。1929年,國民政府決定組建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河政的工作卻久拖難行。李儀祉等治河先驅也曾提出上中下游並重,防洪、航運、灌溉、發電兼顧的治河方針,但抗日戰爭中大片國土淪陷,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忙於發動內戰,統一治理的設想終成泡影。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把制定黃河治理規劃列入治國理政的重要日程。1955年,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透過第一部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規劃,黃河進入有計劃有步驟治理的新階段。根據黃河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國家相繼批覆實施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黃河流域綜合規劃,不斷最佳化治黃整體佈局。黃河治理體制也由初期的分割槽治理走向聯合治理,成立了全流域綜合管理的流域管理機構,管理職能不斷拓展,在上中下游都設立了分支機構。與規劃要求相對應,逐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處理洪水、“攔、調、排、放、挖”處理泥沙的綜合治理方略。黃河下游的特殊區域——灘區的安全與發展問題也提上日程,從“廢堤築臺”到灘區運用補償再到灘區遷建,進而到灘區綜合治理設想提出,治水治沙治灘實現統籌,防洪與灘區發展矛盾的解決不斷邁出新步伐。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國家層面涉水法律出臺,黃河水量排程條例等涉河法規頒佈實施,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日益健全。在防汛抗旱方面,形成了“統一指揮、部門協同、社會動員、軍地聯防、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形成並強化了統一規劃、統一分配、統一排程、統一管理的工作模式,建立了聯合治汙工作機制。水土保持方面,堅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分割槽施策,形成了流域機構與地方協調聯動的監督管理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黃河保護治理實現更高層次、更優目標的統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黃河保護治理進行宏偉戰略佈局;黃河保護立法加快推進,圍繞“水”這條“線”和“流域”這個“面”,將確立黃河保護治理的一系列政策、機制、制度;河湖長制全面推開,為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協同提供了更有力的抓手。新時代,黃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駛入“快車道”。

70多年來,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將流域各方擰成一股繩,凝聚了團結治河合力。沿黃各級黨委政府精誠合作、整體聯動,確保了治黃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流域管理機構履職盡責、當好黃河代言人,不斷加強流域管理與技術支撐;官兵不畏艱險、勇挑重擔,在歷次抗洪搶險救災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體制機制的力量與黃河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河流保護治理之路,從根本上改變了黃河的面貌。

70多年來,每一個治黃綱領性檔案的落地,每一個治黃重大工程的建成,每一次戰勝大洪水大旱災,無不是黨中央統攬全域性、科學決策的結果,無不是在黨的領導下釋放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縱觀中華民族發展史,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找到符合國情水情河情的正確治河道路,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黃河為患不止的局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寧、天下平”的美好願望。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的偉大實踐還為我們提供了其他許多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一是堅守人民立場,是人民治黃事業的價值原點和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治黃事業不同於歷史上任何時期的最顯著標識。一方面,黨始終堅持為人民利益而奮鬥。1946年人民治黃事業創立之初,國民黨當局急於讓黃河迴歸故道、把洪水引向解放區,為了將黃泛區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解脫出來,中共中央同意黃河歸故,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立場和民族大義。新中國成立後,從“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從《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黨始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封建社會少數統治者主導黃河治理,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1946年人民治河機構成立後,解放區人民迸發出巨大創造熱情,“拆小家、顧大家”,開展獻磚獻石運動,40多萬民工自帶工具上堤勞動,初步恢復了黃河大堤防洪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沿黃人民群眾發揚主人翁精神,克服經濟條件落後、施工工藝簡陋等重重困難,肩扛手抬開展重大治黃工程建設。在歷次戰勝大洪水的過程中,幾十萬上百萬群眾召之即來,枕戈待旦,以血肉之軀確保了黃河安瀾。實踐昭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人民作為治黃事業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矢志不渝為人民謀幸福。惟其如此,人民治黃事業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二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激勵人民治黃事業堅定向前的精神密碼。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鬥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鍊出鮮明的政治品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治黃事業,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浸潤和激勵下一路走來,紅色基因代代傳,愈是艱險愈向前。在風雨如晦的戰爭年代,王化雲等老一輩治黃工作者篳路藍縷開創人民治黃事業,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鍁”,頂著國民黨反動派軍事襲擾,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確保了“臨黃不決口”,支援配合了劉鄧大軍渡黃河等重大軍事行動。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治黃戰線上的廣大黨員幹部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保證了黃河歲歲安瀾,推進了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開工以及劉家峽、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截流等重要治黃實踐,為國民經濟恢復發展貢獻了力量。在歷次戰勝大洪水和嚴重旱情的過程中,黨員總是衝鋒在前,在風口浪尖和救災一線,擔苦擔難、擔重擔險。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下,在治黃實踐中湧現了一批又一批英雄模範,有用身體堵住堤岸漏洞的“黃河上的黃繼光”戴令德,有三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懸崖峭壁上的水文人田雙印等等。實踐昭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無論是現在還是黃河保護治理新徵程上,都必須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下去,永遠保持革命熱情、拼命精神。惟其如此,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人民治黃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三是尊重客觀規律,是人民治黃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衝動思想”。70多年來,我們著力把握自然規律、河流演變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時而變、順勢而為,走出了一條從治理開發為主向維護河流健康生命轉變、從傳統治河向現代治河轉變的成功道路。同時在摸索黃河保護治理規律的實踐中,我們也遭受過挫折、付出過代價,依靠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路線,我們取得了新的認識成果和治河業績。比如,透過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改建和運用方式調整,最大限度消除了不利影響,保障了樞紐防洪功能的持續發揮,為小浪底工程處理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積累了寶貴經驗。再如,透過深化對黃河水沙運動規律的認識,創造性實施調水調沙,在協調水沙關係的實踐方面實現了新突破;透過精心排程、嚴格管理,有效解決了黃河的斷流問題,以往黃河水資源的粗放開發利用局面正在逐步扭轉,“不能過度消耗資源環境換取經濟增長”“必須堅持保護優先、節水優先”等日益成為全流域和全社會的共識,人類涉河活動的底線日益清晰。實踐昭示:黃河保護治理必須在充分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推進,既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不能犯急躁病大幹快上,又要敏銳感知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認真研究探索“黃河水沙情勢變化”等各種新情況新問題背後蘊含的內在規律,主動順應規律創新謀劃工作舉措。惟其如此,才能不斷開創黃河保護治理的嶄新境界。

四是堅持系統觀念,是人民治黃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70多年來,黃河治理體系從單一到綜合,從初期偏重下游防洪轉向全流域系統治理;為適應涉河行為增多和強度加大、治理物件和要素不斷拓展的新形勢,逐步確立了“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汙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的綜合目標,構建了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綜合支撐體系。新時代賦予人民治黃事業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將生態環境保護、黃河長治久安、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五大目標任務一體部署,極大豐富了黃河保護治理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實踐昭示:黃河保護治理是一個層次結構複雜、持續動態變化的巨系統,流域內外彼此支撐、上下游相互作用、左右岸唇齒相依,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單一的、固定的措施都難以真正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必須堅持系統論的觀點,“跳出黃河看黃河”,著眼整體把握區域性,著眼長期處理近期,著眼高質量發展把握黃河保護治理定位,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域性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加強要素統籌、貫通耦合,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政府市場作用、法治科技支撐有機結合起來,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惟其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大河湯湯,歲月悠悠。

回首過往奮鬥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的70多年曆程,是一部不忘初心、興河惠民,認識自然、把握規律,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治水探索史、實踐史和奮鬥史。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黨領導人民治黃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盛況空前!

眺望前方奮進路,幸福河建設並非坦途,黃河依然是世界上最為複雜難治的河流,更新目標和更高要求已經擺在我們面前,黃河保護治理任重道遠、行無止境。學史增信、照鑑未來,黨的領導讓我們對人民治黃前景信心如磐!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不斷加強黨的領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胸懷“國之大者”,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牢記初心、接續奮鬥,向著“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來源:學習強國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09-02

相關文章

水利部黨組署名文章 | 黨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淮河治理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水利部黨組署名文章 | 黨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淮河治理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黨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淮河治理 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中共水利部黨組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中部腹地,是極具發展潛力的重要經濟帶,是和合南北的重要生態過渡帶,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生態安全全域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

水利部黨組署名文章 | 黨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長江治理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水利部黨組署名文章 | 黨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長江治理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黨在新中國成立後領導長江治理 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中共水利部黨組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流域水資源豐沛,"優"於水的同時也"憂" ...

「黨史教育」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之道
中國共產黨領導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之道 □王曉雲 周文彰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只有56名黨員,如何把一個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舊中國締造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國?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 ...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幹部教育的實踐及經驗
中國共產黨對幹部教育十分重視,幹部教育工作同黨的事業密切相關.幹部隊伍的素質,是決定黨的各項工作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條件.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採取具體措施對幹部進行培養.訓練,提高他們的政治.文化.業務水 ...

治理黃河的大禹,是如何成為長江上游的汶川人的

治理黃河的大禹,是如何成為長江上游的汶川人的
汶川被稱為大禹故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禹並不是出生在汶川. 大禹是西羌人,歷史上的古羌人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甘肅和寧夏一帶,這裡才是大禹的出生地.至於為什麼處在長江流域上游的岷江水系汶川是大禹故里,有兩個 ...

司馬南:對中國共產黨不能望文生義

司馬南:對中國共產黨不能望文生義
今天我們說說黨的問題,說說執政黨--中國共產黨. 還記得蓬佩奧在臺上的時候,特朗普那屆政府說反對共產黨,不反對中國人民.他做的工作是說要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分離開來,並且拒絕共產黨員及其親屬到美國去 ...

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之一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1840年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全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 ...

毛澤東的讀書學習生涯(下)
(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踏上了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徵程.早在延安時,毛澤東就警示全黨要防範"本領恐慌",他說:"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 ...

典籍裡的近代中國對外經貿史

典籍裡的近代中國對外經貿史
<粵海關規例冊> 圖片由作者提供 光緒六年上海通商海關造冊處編印並公開發行的<通商各關華洋貿易總冊> 圖片由作者提供 <光緒乙巳年交涉要覽> 圖片由作者提供 < ...

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的聖地

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的聖地
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的聖地 延安革命紀念館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一處處革命舊址.一座座革命紀念館.一件件革命文物,記錄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屹立於寶塔山下.延河之濱的延安革命紀念館,始 ...

毛澤東的讀書學習生涯
來源:黨建網 (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踏上了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徵程.早在延安時,毛澤東就警示全黨要防範"本領恐慌",他說:"我們隊伍裡 ...

【黨史宣傳】新中國成立
北京香山南麓蒼松翠竹之間,掩映著一座古樸幽靜的院落.1949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與中央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進駐北平,這標誌著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這裡成為領導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 ...

1949年開國大典,舉國歡慶之時,人在廣州的蔣介石又在做些什麼

1949年開國大典,舉國歡慶之時,人在廣州的蔣介石又在做些什麼
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在隆隆的禮炮聲中,開國大典正式開始. 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用他那濃重高亢而又讓人倍感親切的湖南鄉音,向全世界宣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一時間,毛主席的聲音透過無線電波 ...

統一財政促勝利――解放戰爭時期統一財經工作實踐
來源:經濟日報 1947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軍各路大軍相繼由內線轉向外線作戰,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中國革命形勢達到新的歷史轉折點.為適應新形勢,解放區集中統一管理財政經濟工作實踐留 ...

“我們是從這裡走過來的”——記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榆林考察
聽聞講解,習近平總書記想起了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給共產黨人定下的六條規定,第一條就是不做壽. "現在看來,'不做壽'可以做到:'少敬酒',可以做到,咱們現在少飲酒了:'不以人名作地名 ...

【每日一學】中共黨史知識題 應知應會!(一百二十二)
0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要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等方面的轉變. A.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B.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 ...

吉林省是東北解放戰爭的發起地
以現在的行政區劃為標準,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吉林省具有獨特的地理方位.歷史環境.歷史貢獻和歷史地位,既不同於黑龍江省,也不同於遼寧省.黑龍江省是完整的解放區,是後方根據地;遼寧省基本上是國統區,是國民黨 ...

從“四個偉大成就”看歷史和人民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這個夢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q ...

毛主席的文章寫得如何?蔣介石和他的兩大筆桿子都如何評價?

毛主席的文章寫得如何?蔣介石和他的兩大筆桿子都如何評價?
毛主席不僅是我國的開國領袖.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與作家.他的許多不朽詩詞,大家已經在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中學過很多,本文便不再贅述.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毛主席的文章寫得如何. 說到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