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在戰爭劇《亮劍》的最後一集,有一段孔捷給李雲龍和丁偉講述自己的部隊在朝鮮跟美軍交戰時的情況。雖然說這部劇中沒有出現具體打美軍的場景,但這段對話卻也很深刻地反映了了美軍不好打的現實。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確實也是如此,尤其是殲滅戰很難打。比如我軍在之前的解放戰爭中,可以整師、整軍,甚至整個兵團地殲滅敵軍,但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殲滅美軍團級部隊的戰例卻只有一例。很明顯,想要整師、整團地殲滅美軍,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後來我們對美軍打殲滅戰的方針就由大化小,透過“零敲牛皮糖”的方式來打,積小勝為大勝,照樣讓對方吃不消。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對美軍的殲滅戰為什麼難打?其實涉及到一個集中優勢兵力的問題。

大家初看可能會覺得,集中優勢兵力不難啊,我軍在人數上多於美軍,很多戰鬥中不也是集中了優勢兵力嗎?

其實所謂的集中優勢兵力,還有個潛臺詞是集中了優勢火力。

我軍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打殲滅戰,一般都會遵循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當時我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自然不及對方,但在集中數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往往也集中到了優於被圍敵軍的火力,故而能實現打殲滅戰的目標。

比如我們看紅軍時期的殲滅戰,敵軍總兵力和武器裝備肯定是優於我軍的,但是我軍透過靈活的機動,往往能夠集中主力部隊打其一路,在區域性反而能創造出優於我方的條件來,從而打出漂亮仗來。

到抗戰時期,我軍對日軍的作戰也是儘可能打殲滅戰的。但是日軍武器裝備和戰鬥力遠高於國軍,之前比如說集中3倍優勢兵力就能打的仗,這時候可能就需要五六倍、甚至是10倍以上兵力優勢才能打了。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而且打殲滅戰,還是打日軍較小建制的部隊把握大,打日軍大建制的部隊不容易,因為後者可以堅持的時間更長些,日軍的援軍自然不會坐視不管。比較典型的就是關家堖戰鬥,其實再有半天時間日軍就會被全殲了,但其援軍已經開至,再打下去反倒形成日軍合圍我軍的態勢,那隻能是不得不撤圍了。

到解放戰爭時,國軍雖然有美械加成,但沒有日軍難打,所以我軍從一開始就能打出不錯的殲滅戰來。當然一開始殲滅戰的規模會小點,多是殲滅旅級、團級的多,到後來才越打越大。

在解放戰爭初期,粟裕所率的部隊最先打出一系列經典的殲滅戰,如蘇中七戰七捷等。其實當時粟裕手中的兵力遠少於敵軍,但透過靈活機動,實際上到打殲滅戰時我軍反倒在區域性戰場能集中優勢的兵力、火力。

在蘇中戰役總結中,關於這一點粟裕是這麼說的:

我們執行了戰略上以少勝多的原則,但在戰術上,則恰恰相反,採用了以多勝少的打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如李堡之戰,敵人三個團,我們使用了十四個團,差不多五個打他一個,而且是運動中打他,所以能迅速、乾脆地消滅敵人。分界之戰,敵人兩個團,我們用了十個團打他;加力之戰敵人三個半團,我們第一線兵力即使用了十三個團,連第二線兵力共有十五六個團,加上還有眾多民兵與地方武裝,敵人當然就很難跑掉了。

然而對於戰術上以多勝少的原則,有些同志還認識不夠,以為這樣多人打少數的敵人,難道我們的戰鬥力還不行?認為這樣太沒有面子。而不知道,我們要迅速轉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必須迅速消滅敵人一路、兩路,迅速解決戰鬥。

尤其在敵人佔優勢的戰役中,必須採取各個擊破的戰法,連續進行幾個戰鬥,如第一個戰鬥勝利了,使敵我力量平衡,第二個戰鬥勝利了,使敵人屈居劣勢,我佔優勢,第三仗、第四仗才更能徹底地殲滅敵人。因此必須在戰鬥中採取三個至五個打敵人一個的辦法。

我們看粟裕這段話,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的目的說得很明白了,不僅僅是為了殲敵,而是迅速殲敵,殲敵後還要準備打後續的殲滅戰。

現在有不少網友也不理解這個集中優勢兵力打仗,也是認為以多打少沒面子,其實這是很書生氣的。戰場打不贏那才是要命的,別說面子沒了,頭都沒了還哪來的面子?

比如後來的孟良崮戰役,國軍頭號王牌整編第74師在三天內即被全殲。有些人說什麼華野以多勝少,整74師在張靈甫的指揮下能扛三天就算不錯了。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朋友們,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本就是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基本軍事原則,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而且整74師也不是扛了三天,它實際上一天多時間就被擊敗,三天就被全殲了,這可是國軍頭號王牌被全殲啊!你跟老蔣說,你最牛的部隊打了三天才沒很不錯了,看老蔣給你來一句娘希匹不?

其實整74師戰力是可以的,它在正常狀態下也不會短時間內就被殲滅,但看看張師長的“騷操作”,說是個團長水平都高估了。結果整74師其實是在運動中就被打個措手不及,上了孟良崮兵力根本無法展開,還在懵逼狀態直接就被爆錘掉了(注:整74師上下都沒想到華野會拿它開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我們說得再難聽點,兩萬多頭豬放在孟良崮,三天能抓完嗎?

也別說什麼華野以多勝少,人家能在國軍總體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抓住戰機集中兵力,一方面阻擊國軍援軍,一方面形成區域性優勢,直接吃掉國軍最強的整74師,而且速戰速決,這本身就是本事。國軍要有這麼本事,怎麼不把6縱找出來,也打一場呢?

其實孟良崮戰役這種仗,我軍是非常喜歡打的,殲敵於運動和倉促守備之中最好打。新1軍和新6軍,其實也是在運動中被打掉的,反倒是固守的話比較麻煩。往往使得作戰持續的時間更長,付出的代價和消耗更大。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比較典型的就是淮海戰役中打黃百韜兵團,該部本來也在運動之中並已被殲滅一部,但其主力轉為固守的狀態十分迅速,還有現成工事可用,華野最開始的攻擊傷亡就比較大,打得很艱苦。中野以不佔優勢的兵力、火力,圍殲固守狀態的黃維兵團時,打得也很艱苦。

這種情況怎麼辦?繼續加大兵力、火力的投入,並進行持久作戰的準備和攻堅作戰的調整。

首要我們包圍的部隊要構築層層陣地,以防被圍的敵軍逃跑,然後一方面加強火力,另一方面採用近迫作業,不斷逼近敵陣地前沿,縮短步兵的衝擊距離。

然後集中兵力、火力,對其固守的要點進行打擊,這就像砸核桃一樣,要集中猛砸一點,外面最硬的核桃皮砸開了,裡面的就好各個殲滅了。

因為淮海戰役時我軍野戰兵力不佔優勢,所以在這種大背景下形成區域性優勢打殲滅戰,既需要高超的指揮藝術,也需要各參戰部隊的頑強戰鬥,二者缺一不可。

談到這裡,大家肯定有疑問:你不是講抗美援朝戰爭時打美軍嘛,怎麼一直在說解放戰爭的事兒?

因為解放戰爭跟抗美援朝其實在時間上並沒有相隔多久,三大戰役打完就到1949年初了,隨後大軍南下又打了大半年。而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就開始了,最早參戰的40軍距離解放海南島的仗才結束了多久?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所以,志願軍各部隊入朝作戰都帶有跟國軍作戰的經驗,尤其是最初跟美軍交戰時。

也別問為什麼不用打美軍的經驗打美軍這種問題了,之前沒打過美軍,哪來的對美軍作戰經驗?所以最初志願軍只能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通過了解到的美軍情況,進行針對性部署。

怎麼部署呢?我軍作戰歷來強調“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是立足於打殲滅戰的。打殲滅戰就要集中兵力,創造出兵力、火力的區域性優勢。

比如在長津湖之戰時,毛主席就曾發電指示:美軍陸戰1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至兩個師作預備隊,9兵團的26軍應靠近前線,作戰準備必須充分,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

9兵團根據毛主席和彭總的指示決定集中20、27軍主力先求殲擊美陸戰1師兩個團,鉗制美7師兩個團,併力爭繼殲敵之一部。

也就是說在9兵團的計劃中,基本是以一個王牌軍的主力去打美軍一個團的,所集中的兵力優勢數遠超之前對國軍打殲滅戰時的3到5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但是長津湖地區的美軍不是隻有陸戰1師的2個團,實際是陸戰1師的主力,另外美軍第7師第31團級戰鬥隊也開至新興裡、內洞峙區域。對這些情況,在總攻擊前尚未及時瞭解,這主要是偵察手段有限,對美軍汽車行軍的高機動性估計不足造成的。

比如在內洞峙、新興裡戰場,原本估計內洞峙有敵不超過1個連,新興裡敵約1個營,總計是一個加強營的兵力。

然後在內洞峙我們用2個營去打,在新興裡用2個團另1個營去打,另外還有1個團擔負斷敵後路並打援的任務。

結果內洞峙是敵1個加強營,新興裡是第31團級戰鬥隊主力,這樣打起來的話,其實我們的兵力所佔的優勢就不大了,火力更佔不到什麼優勢。後來又調了第81師的1個團過來,加上斷敵後路的那個團,連續打了好幾天才把被圍的美軍給吃掉。

而在柳潭裡、下碣隅裡等戰場,以及當時在西線的一些戰場,雖然有時候將美軍給圍住了,但卻很難啃下去。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戰例,也就只有上面的新興裡戰鬥那一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在第五次戰役中我軍投入兵力很多,在第一階段就達成了10餘股戰術包圍,敵軍兵力規模在2個連到一個多團不等,但大部分都突圍跑了。

所以我軍得出結論: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

為什麼打美軍的圍殲戰這麼不好打呢?我們對照著解放戰爭時的殲滅戰來聊聊。

在解放戰爭時,我軍打殲滅戰時一般會集中3到5倍的兵力優勢,國軍部隊的裝備水平雖然總體比我們好,但是在我集中這個優勢兵力的情況下,我火力往往也能佔到區域性優勢。

如果是在運動中殲敵,那麼戰鬥結果很快就會出來了,就是類似於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那樣的猛打猛追。如果是打固守之敵,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近迫作業、炮火轟擊和步兵連續爆破,之後再衝擊,時間會長點,打得也會更辛苦。

一般這種仗,國軍的援軍要麼是被阻擊住,要麼其本身就會成為圍點打援的目標;而國軍的空軍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不過是聊勝於無罷了。

而到抗美援朝戰場上,很多情況就不同了。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比如我們同樣集中3到5倍的兵力優勢,但在這個兵力優勢下,我們的火力卻也佔不到優勢。甚至說,連兵力優勢本身也很難發揮出來。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兵力、火力,光是有還不行,關鍵是發揮出來。

在解放戰爭時,我們的兵力和火力只要集中了,就能正常運動和使用。但是在對美軍作戰時,後者的航空兵力量極大,掌握制空權的程度極高。

比如我們的炮兵所裝備的榴彈炮、野炮、山炮等,其實是很難使用的,要麼就是根本運動不上去,要麼就是隻能被迫夜間發射,我們當時又習慣於直瞄射擊,所以打擊效能就不好。實戰中,步兵所得到的有效火力支援往往就是便於攜帶的營、連屬迫擊炮而已。

結合解放戰爭的戰例,如果解放錦州、天津、圍殲黃維兵團時,不能使用山炮以上的火炮,只能用中、輕型迫擊炮,那得有多難打?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在跟美軍作戰時,由於其航空兵優勢極大,我軍在白天是很難運動和作戰的,行軍和攻擊往往只能侷限在晚上。如此作戰的時間範圍一下子就被砍掉了一半,那對戰鬥的影響又得多大?113師如果不冒險白天行軍,還能機動到位嗎?而這樣的白天行軍,又可能成為常態嗎?

再如在長津湖圍殲美軍時,打了一夜終於取得進展的時候,天亮了。一旦天亮,美軍航空兵就會支援其地面部隊反擊,我軍就不得不退出來,待到夜晚時再進攻。這在解放戰爭甚至是抗戰時期都是不會出現的情況,因為無論國軍還是日軍的航空兵都沒有那麼強的打擊和壓制能力。

另外美軍這個壓制能力還非常明顯地體現在了對我後勤供應方面的威脅上。

比如我們在對日和對國軍的作戰中,不至於吃不上一口熱飯,而既然能集中兵力火力優勢,往往也會囤積相應的糧草彈藥。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但美軍航空兵的狂轟濫炸使得我後勤物資很難及時地送到前方戰士們手中,而前方的戰士們也不具備普遍性吃熱食的條件,因為有炊煙升起就會遭到美軍的轟炸。所以長津湖戰士們吃的往往就是凍土豆,一把炒麵一把雪是普遍性現象。

即便再健康的兵員,在這種條件下體能也會大大下降的,非戰鬥減員率則會劇增。一線步兵大量減員後,對戰鬥力的影響甚大。

而且美軍航空兵對我兵力集結地的威脅也是很大的,尤其是配合其地面部隊進攻時,其往往使用凝固汽油彈進行轟炸,並對我後續梯隊兵力進行攔阻射擊,使得我正在與美軍交戰的兵力反倒是處於劣勢。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回到解放戰爭的場景中,我們都知道圍殲黃百韜、黃維兵團時我軍使用了近迫作業,來拉近攻擊距離。試想,如果像美軍航空兵的那種轟炸力度,近迫作業還能組織嗎?

有朋友經常問,解放戰爭時的“沒良心炮”不是威力很大嗎?為什麼抗美援朝時,基本不使用呢?

因為這種武器它的射程極近,發射工序又很繁瑣,根本就沒有使用的空間,又怎麼能廣泛使用呢?當時可是連山炮和步兵炮都很難有效使用的啊!

所以在抗美援朝前期對美軍的作戰,往往就把我們侷限在了輕步兵在夜晚的攻擊。無論是攻擊的可持續性還是強度上,我軍都被極大地削弱,甚至說綜合火力投放效果還不如解放戰爭時期。而美軍地面部隊的綜合火力投放強度,卻高出了之前我們的對手不止10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比如砥平裡戰鬥,美軍的火力強度其實遠高於我圍攻部隊,即便是集中了兵力優勢,其實也很難用上(其實兵力優勢也不大,因為我軍參戰部隊是連續戰鬥,普遍都不滿員,被圍美法軍卻有6000人)。

到後來美軍瞭解了志願軍作戰特點後,甚至便不再與我步兵進行接觸,而是拉開距離使用空炮火力來殺傷我軍。待我軍兵力、火力被大大損耗,處於極度疲勞狀態時,其再反擊,這一點在第五次戰役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而在整個抗美援朝運動戰期,我軍傷亡人員中,被其航空兵殺傷比例為7%到8%,被其炮火殺傷比例為70%到80%,由此可見一斑。

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極度艱難的情況了,我們抓住了美軍,但很難吃掉;擊敗了美軍,又很難順利追擊(美軍坦克當前衛,步兵汽車行軍,炮兵航空兵壓制我追擊部隊);甚至繳獲了裝備,美軍還要派飛機來轟炸。

比如第二次戰役的西線作戰,要是沒有美軍航空兵,我們的戰果要大得多;再如東線作戰,其實情況也是如此,這還是在大勝的情況下。到第五次戰役後期作戰的被動局面下,就更麻煩了,作戰的傷亡也越來越大。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五次戰役後的陣地戰時期,美軍更是在極力發揮其“範佛里特彈藥量”的火力優勢,對志願軍陣地狂轟濫炸,給我軍的陣地防禦造成很大壓力。

很明顯,美軍這種對手是不好對付的。它不僅強在了武器裝備優勢的現實存在上,更懂得如何發揮現代武器裝備的效能。尤其其能夠逐步發現志願軍的強項和劣勢,在作戰時以其之上制我之短,以其之短避我之長。

具體來說就是透過航空兵遏斷我後勤線,以空炮火力殺傷和消耗我軍,而不以步兵纏鬥為主,儘量避開志願軍擅長的近戰、夜戰。

我軍是從戰火中一路打出來的,知己知彼的道理比美軍明白得多,近戰、夜戰本就是針對敵我優劣勢,所確定的戰法,而且是在戰前就明確的。這是受限於敵我武器裝備差距背景下的必然舉措,否則是沒法打的。

既然美軍對我進行針對性作戰,那麼我們就要創造條件扭轉形勢,進行對美軍的針對性作戰。

首先後勤是生命線,一方面蘇聯空軍和志願軍空軍參戰,確保鴨綠江及朝鮮北部的空域安全;其次大量高炮部隊在交通要道配置,打擊美軍戰機,減輕其轟炸威脅;然後打造鐵路、公路運輸的大動脈,透過各種手段使得美航空兵的絞殺失敗,前線志願軍的兵員、武器供應不再受到致命威脅。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其次針對美軍空炮火力對我地面部隊的打擊威脅,我軍構築以坑道為核心的防禦工事,使得其炮火的殺傷效率從40到60發炮彈傷我一人提升到了660發炮彈傷我一人,即便是“範佛里特彈藥量”,它也是逐步失效的。

另外加強炮火建設,大口徑火炮、火箭炮、反坦克裝備源源不斷供給到前線部隊,雖然我火力強度仍只有對方的幾分之一,但已經將雙方火力差距大為縮小。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照樣打殲滅戰,不過是採用“零敲牛皮糖”的戰術,一點一點地敲美軍。因為在雙方陣地都全部堡壘化以及我無戰場制空權的背景下,整師、整團的殲滅戰還是難以進行,敵我雙方均是如此。

美軍不是不想跟我軍進行步兵交鋒,不想打近戰、夜戰嗎?那我們偏偏就跟它們打。在這種小殲滅戰中,其實也遵循了集中優勢兵力火力的原則。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陣地戰中後期,志願軍火力已經增強了很多,對美軍陣地的進攻中也能集中相當多的炮火,而且力求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

比如對有的陣地,志願軍是攻而不佔,殺傷了美軍後就撤了;美軍再來我們就再打,如此反覆便能大量殺傷其步兵。

在1953年的馬踏裡西山戰鬥中,志願軍中不是很強的120師358團跟美軍陸戰1師交手,都能在進攻戰中打出了1比5的戰損比。而在丁字山的防守戰中,在美軍極度誇張的猛攻下,也打出了1比7的戰損比。

美軍步兵消耗不起,便在建制內大量附編韓籍兵,同時採用服役點數輪換兵員,實際使得部隊的戰鬥力更為下降,士氣也非常低。

而我們後來上去的輪戰部隊,都是抱著獲得現代化戰爭經驗的目的去來的。新開上來的部隊換裝蘇械武器的比例很高,在對美作戰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戰果。

要知道此時的對美作戰,我們已經不是運動戰時期主要靠輕步兵的作戰了,而是各兵種的協同作戰。

此時我軍依然沒有戰場制空權,總體火力還是弱於美軍,但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把握守住陣地,並拿下敵軍的陣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還是《亮劍》中最後孔捷說的那句話:如果我們的火力和技術裝備能達到他們一半的水平,我們就有把握徹底地消滅他們!

美國後來為什麼不敢再打下去了,不是因為其多麼愛好和平,而是因為實在打不贏了。同時我軍經歷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洗禮,在現代化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新中國能在建國初期的極度困難情況下就將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國家和軍隊打敗,打出了國威、軍威,使得中國人的國際地位大增。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什麼很難整師、整團地“吃掉”美軍?

甚至直到今天,這仍然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在享受這一切的同時,更應該看到當年志願軍戰鬥的艱辛,看到志願軍在極度艱難的情況下,是如何去打贏的,這些歷史經驗也是有益於當下的。

分類: 情感
時間: 2021-10-30

相關文章

《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讀書筆記
今天看到了一本非常好的書,叫做<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感覺其中的幾個觀點非常新穎,可以說在自己學習的拉伸區之內. 一.書中介紹了學習的三個圈子,分別是舒適區.拉伸區和困難區,你 ...

《認知覺醒》:人生五件套,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

《認知覺醒》:人生五件套,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
文 | 夏鳶的暖心小築 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認知覺醒> 最近一陣子,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參加了這麼多課程學習.閱 ...

《認知覺醒》耐心到底是什麼,原來我們一直在誤解它

《認知覺醒》耐心到底是什麼,原來我們一直在誤解它
"要保持耐心!不要猴急!不要三心二意!"小時候我們好像經常聽到類似的教導,現在我們也開始這樣教導自己的孩子了,那麼耐心到底是什麼? #認知覺醒##周嶺##請問大家,怎麼能培養孩子的 ...

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買單

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水平買單
文 / 湘成 01 認知水平,影響著你的抉擇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影響著他不同的選擇,更決定了他的前途命運. 有一位讀者曾經告訴我,他是農家孩子,上學時,成績一直都很好,考了一所還算不錯的大學. 大四那 ...

鳳雛之能:初生啼哭,你的孩子就該碾壓眾生
正文: 今天的這篇文章, 起源於一篇新聞報道, 新聞具體的內容為何 灝澤就不多加傳播和分享了. 綜而述之,就是一位本來在家靜靜學習的小女孩,因為需要上網課 而多玩了一會手機. 隨後其母親看到後,對其進 ...

2021年寫書評50篇,長期寫作者的意義在於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2021年寫書評50篇,長期寫作者的意義在於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畢業後的幾年斷斷續續地看了一些書,有些書看過就沒有印象,有些還能記得一點模糊的概念.總之,看過的書就像流過的水,時間一久就忘得徹底. 很多讀書博主都說讀書能改變人生,他們的生活因為讀書而改變,畢竟&q ...

魯迅的《狂人日記》,狂在哪裡?

魯迅的《狂人日記》,狂在哪裡?
覺醒年代 <覺醒年代>裡有一個片段: 吃完飯回紹興會館,魯迅說:剛才忘了問廣明瞭,楊開銘最近在忙些什麼呢?怎麼一直沒有他的訊息? 弟弟周樹人回:楊開銘師範畢業後,就回老家教書了,他這個人啊 ...

如何抓住敏感期幫助孩子識字?
如何抓住敏感期幫助孩子識字? 我家孩子剛出生就開始給他讀書了,一直堅持到現在快5歲了,但是孩子目前是一個字都不認識.到4歲的時候我開始有意無意的指讀,但是孩子不喜歡指讀,就喜歡聽我講不喜歡看字,然後我 ...

越劇唱段賞析,悼念越劇宗師王文娟專欄:可歌可敬觀《慧梅》

越劇唱段賞析,悼念越劇宗師王文娟專欄:可歌可敬觀《慧梅》
越劇<慧梅>是根據姚雪垠的<李自成>裡慧梅的故事改編的劇目. 記得以前看<李自成>的連環畫,裡面說高夫人收養了一些孤兒,其中幾個女孩子特別讓人留下印象,有慧英.慧梅 ...

跑了956公里,耗時接近5個月,我把感悟說與你聽
引言:鍛鍊身體,應該成為每一個關注身體健康的人,一生都要堅持的事情,因為任何的一時的心血來潮,都無法讓你立刻獲得健康,也無法帶來鍛鍊上的喜人效果.所以,我建議,凡是想透過鍛鍊來獲得健康的人,都要做好打 ...

下雨的書店:遠方的童話,一個存放願望的小小縫隙
在下雨的日子裡,你會選擇做些什麼呢? 有人說,雨天適合飲茶聽雨: 有人說,雨天適合宅家追劇: 有人說,雨天可以讀書陪娃: -- 其實,雨天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讀<下雨的書店>.就在圖書館一 ...

拾象 | 餘說:半個世紀的行吟詩人

拾象 | 餘說:半個世紀的行吟詩人
關於壽山石, 有說不完的故事. 玉不琢不美,石不雕不妙, 壽山石雕大師的世界 就像是一本豐饒厚重的典籍, 於我而言, 屬於林飛的那一頁, 最耐人誦讀. 林 飛 第十屆"中華技能大獎" ...

溥儀弟弟、慈禧孫子溥任追悼會:上百名皇室後裔出席,一生低調
綜述 一百多年前,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徹底結束,268年曆史的大清王朝畫上了句點,隨之開始的是我們爭取一個新社會的革命和鬥爭,經過黨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們消滅了軍閥,打倒了反動派,讓地主成為 ...

有山有湖,有河有海!這座外號鵝城的城市,太適合養老定居了

有山有湖,有河有海!這座外號鵝城的城市,太適合養老定居了
<讓子彈飛>裡有個虛構的縣城-鵝城,張麻子在這裡同黃四郎鬥智鬥勇.其實中國的確有一個"鵝城",不過兩者並無關聯,而且真實的"鵝城"地位要高很多,它就 ...

《百變校巴認知故事書》引導小朋友處理“情緒” 心智健康成長

《百變校巴認知故事書》引導小朋友處理“情緒” 心智健康成長
<百變校巴認知故事書>改編自央視熱播動畫片<百變校巴>,適合3~6歲小讀者閱讀.校巴歌德是一輛高科技人工智慧校車,能在各種危急時刻變身為警車.消防車.救護車.救援艇.飛機,展開 ...

發胖並不是因為人到中年,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認知

發胖並不是因為人到中年,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認知
關注慧跑,助您輕如羽.跑無傷 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學生時代結束進入工作後,也就是差不多30歲之後人就開始長胖,長胖就容易油膩,所以人們總說油膩中年,更有人調侃. 人生沒有哪件事兒容易,唯獨中年長胖比較 ...

家長的認知層面決定孩子的成長髮育

家長的認知層面決定孩子的成長髮育
這幾天做地推,發現幼兒園家長對孩子的重視程度依然停留在舞蹈繪畫要麼就上培訓班還早等層面. 做了這些年的幼兒學習能力訓練,在3到6歲孩子綜合學習能力提升最好的年齡段裡,家長卻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觀念,教育 ...

如果家長自己認知不清,也許“禮貌”的要求就是孩子成長的繩索

如果家長自己認知不清,也許“禮貌”的要求就是孩子成長的繩索
#育兒事務所# 文:黑豆老末兒 一大早,有位媽媽在群裡問:"我一直覺得餐桌上應該有禮節,不說話,但又有一個聲音告訴我餐桌上是輕鬆的地方,可以一家人一起暢所欲言.餐桌上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呀?& ...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分類:個人成長-認知思維)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分類:個人成長-認知思維)
--實用經典系列(7) [MyFlog]:多讀書,讀很多經典.實用的書,然後懂得社會執行的一些道理,從而不再恐懼未來.--請您點關注,我們同進步. [推薦理由]:讓你掌握學習心理和學習方法,讓學習變得 ...

寶寶迎來“可怕2歲”,進入性格成長關鍵期,用對方法讓娃變優秀

寶寶迎來“可怕2歲”,進入性格成長關鍵期,用對方法讓娃變優秀
大家好,我是文文爸,有網友留言諮詢:2歲的孩子太渾了,不是跟你對著幹,就是撒潑打滾,簡直就是惡魔本尊!想諮詢這階段的孩子,該如何引導. 寶寶進入"可怕的2歲"時,很有可能上一秒,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