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焦點長沙站
(圖源網路)
很多地產大佬曾說,物業是“未來”,然而,當企業遇到資金危機時,卻先把“未來”上架販賣。
自去年開始,遇險房企急於尋覓買家變現回血,紛紛將資產上架。其中,物業收併購甚為火熱,在併購市場中頗受歡迎。
·華潤永珍生活半個月內先後收購禹洲物業、中南物業,分別作價10.58億元、22.60億元。
·2月14日,碧桂園服務控股有限公司釋出公告指出,收購中梁百悅智佳服務有限公司合共約93.76%股權。在2021年,碧桂園服務已經相繼收購了藍光嘉寶服務、富力物業以及彩生活部分核心資產鄰里樂等,累計收購對價高達205.25億元。
·3月3日,越秀服務董事會主席林峰在業績會上透露,該公司正與部分出險流動性問題的房企洽談下屬物業公司的收併購。並且,除了考慮標的規模外,越秀服務還需要綜合考量標的所處區域,當地居民的消費潛力、管理的樓盤質量、盈利前景等。“公司會充分把握這方面的機會。”
除了上面提到的房企,陷入流動性危機的當代置業、新力控股、中國奧園、佳兆業等也頻頻被曝出出售物業的訊息。
(圖源網路)
根據中指院資料,2021年物業管理行業已披露相關資訊的併購交易達77宗,涉及併購方36家物業企業,交易金額約362.5億元,創歷史新高。相比2020全年交易總額大幅增長約243%。幾乎每一個有債務壓力的房企,都會選擇將物業公司擺上“貨架”。為什麼,一旦房企“囊中羞澀”,就會將物業公司打包出售?
首先,斷臂求生,換取現金流。
(圖源網路)
當房企被“三道紅線”掐住喉嚨,陷入流動性危機時,為減少債務壓力,會選擇減持物業股套現,或者通過出售物業公司,為地產輸血。
其次,一些盈利能力不強,需要靠母公司“投餵”的物企,資金緊張時會優先處置,減輕品牌壓力。並且,相對於房企而言,物管企業負載率低、利用率水平較為穩定、行業擴張空間較大,收購風險較小。
(圖源網路)
收購方面,部分資金充裕、實力雄厚的房企,為了擴大旗下物業的影響力,會橫向延伸。並且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房子逐步迴歸居住屬性,對物業服務要求會越來越高,未來將佔據樓市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物管市場的頭部企業將不斷清晰化。
在越來越“內卷”的地產行業,經營好物業公司,或許是一條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