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過古北口長城

在北京,常聽老北京人調侃,說有個外地人很得意地宣揚自己是個“好漢”,就因為他登上了八達嶺長城。古北口人一聽,全都笑了,說,八達嶺那地方還能叫長城?早就被人給折騰成了現代化景點了!誰要是不去古北口走一趟,那就不能叫見過真正的長城!

古北口在北京東北部與河北省的交界處,燕山峰巒環抱之間。潮河自北奔流而來,在蟠龍與臥虎兩山之間切開一個狹窄的隘口,繞過一個不大的彎後,再向西迤邐而去,這就是古北口鎮。古北口鎮東西兩側,長城逶迤連綿,由臥虎山、蟠龍山兩段長城所組成,由於至今尚未大修過,所以基本上保留了明長城的精華原貌。

歷史上,古北口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進入南方大平原的重要通道,因此早在北齊時期,這一帶就修築了長城,以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侵襲。

古北口之所以重要,就因為它是中原地區通往北部蒙古地區的軍事要塞和商貿邊關。自明朝以來,長城防禦體系裡就有“京畿三口”之說,也就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向北有三個最重要的關口,一個是東面的喜峰口,一個是西面的殺虎口,還有就是位於北京城北面的古北口。

更重要的,我們新中國《國歌》的最初創作,就是在這古北口。

1933年3月,日軍佔領熱河省省會承德後,接著又分兵數路,向長城各主要關口發起攻擊,直逼北平。

面對危局,國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在師長關征麟的率領下,於3月4日凌晨4時趕到了古北口,隨即和已經兵臨古北口關下的擁有優勢兵力和武器裝備的日軍展開激戰。師長關征麟身先士卒,率部多次衝鋒,身上五處受傷。他身旁的官兵十餘人全部戰死,他卻仍毫不動搖,從容指揮部隊奮勇殺敵,終於擊退了日軍。在三天的激戰中,斃傷日軍精銳的第八師團四千餘人。

其後,關麟徵因傷送回後方治療,二十五師官兵又在代理師長杜聿明的指揮下,以寡敵眾,浴血奮戰,頑強地堅守著每一個陣地,連續擊退了日軍多次大規模進攻。直至5月14日,中國守軍由於傷亡過大,被迫撤離。日軍隨即於5月15日佔領密雲縣城,直逼北平城下,迫使南京政府於5月31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

就在此期間,年輕的共產黨員田漢隨上海慰問團到古北口抗戰前線慰問,並在古北口鎮住了23天。一天,田漢正和民工們從小路往守軍陣地上運送彈藥。他親眼看到日軍用重炮把長城城垣炸出一個豁口。那時,中國守軍只是利用城牆為掩護,城牆一被炸開,陣地也就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了。中國守軍就在日軍炮擊的間隙,把犧牲戰士們的屍體一個個往被炸塌的城牆缺口垛,以此為掩護,繼續抗擊日扣的瘋狂進攻,這一幕悲壯慘烈的場面深深地印在田漢的腦海裡。他當即寫下一首《古北口長城詩》:

“起來!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家園毀,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著頭顱有何用?拿起刀槍向前衝!冒著敵人槍林彈雨向前衝!攜起手,肩並肩。豁出命,向前衝!用我們身體築起長城。前進啊!前進!前進!豁出命來向前衝!前進啊!前進!向前進!殺!殺!殺!”

後來,田漢把這首詩發表在上海《申報》上。1934年,田漢在為電影《風雲兒女》作插曲時,立刻就想到古北口之戰,“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也就脫口而出。自此,這首名為《義勇軍進行曲》的歌曲就唱遍大江南北,最後還成為新中國的國歌。

正由於此,我一直就想去古北口長城看看,去看看那曾經發生激烈戰事的抗日戰場。

那日一早,去東直門乘980路快車,到密雲區,再換乘密25路公交,三個小時後,就到了古北口鎮。

古北口鎮位於蟠龍山北側,由於有蟠龍山和臥虎山的阻隔,古北口鎮和密雲縣,過去只能透過兩山相接處的關樓過往。如今,在蟠龍山下開挖了兩條公路隧道,這才便利了南北的交通往來。

過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關城

過關樓,在關樓南側,有條崎嶇的小路通向古長城。這一段長城沒有經過全面修繕,只有一條狹窄曲折的山間小徑隱在密匝的灌木叢中。沿著小路,可一直攀登到山巔。蟠龍山段長城,長約十華里,設有19座敵樓。

站在敵樓上,放眼長城內外,蔥蘢翠綠中野花盛開,風景如畫。

這段長城,由於九十年前的那場激烈的戰事,巍峨的城垣多半早已坍圮,留下的只是一道隱約可辨的長城遺痕,偶爾在山脊上還可看到露出的城磚碎石。那一座座遙相呼應的烽火臺,也成為一座座煢煢孑立的青磚獨樓。有的,甚至只剩一面突兀的獨牆,卻依舊頑強地挺立著,直向藍天。

過古北口長城

向東,沿著山徑,沿著長城遺蹟,艱難地攀登了兩個小時,就到了蟠龍山長城的二十四眼樓。

二十四眼樓是蟠龍山長城的制高點,也是蟠龍山長城最東面的一座敵樓。這裡,就曾經是古北口抗戰的主戰場之一。二十四眼樓是個兩層的大型敵樓,每面上下各有三個瞭望窗,四面共二十四個瞭望窗。當初,明朝戍邊大將戚繼光在主持修建這些敵樓時,沒有給這些敵樓一一命名,而多是按照敵樓的外形來稱呼。因這座敵樓共有二十四個瞭望窗,所以人們都習慣叫這座敵樓為“二十四眼樓”。

二十四眼樓原本是蟠龍山長城中最高大的中心敵樓,就在1933年的那場慘烈的阻擊戰中,在日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二十四眼樓東北兩面牆體被炸塌,僅留存西南兩面樓牆。如今,為了儲存抗戰遺蹟,這兩面樓牆就用粗大的鋼架支撐著,猶自兀立。當初的二十四眼樓,也只剩下十個窗孔了。

過古北口長城


二十四眼樓禪村的樓牆被鋼管支撐著

站在敵樓內,周圍一片靜寂,只有瑟瑟秋風從視窗中吹進來。耀眼的陽光下,向東,可眺望到游龍般的司馬臺長城和更遠處的金山嶺長城。靜謐中,滿懷激烈,感受著長城的雄偉與壯觀,緬懷著長城那世世代代的不屈歷史。

古北口是京北最重要的關口,當初,清代皇帝去承德避暑山莊,全都是透過這道關口。歷史上,這裡也曾發生過多次戰事。最早記載的戰事,是五代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晉王李存勖為攻取幽州,派遣大將劉光睿率軍攻佔古北口。其後,在公元921年,契丹王阿保機又率軍闖入古北口,侵擾檀州(今密雲)、順州(今順義),擄掠數月後才返回。

明代時,大漠鐵騎更是時常出兵騷擾。弘治十年(1427年),韃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騎兵近萬人再次攻打古北口;隆慶三年(1569年),為了加強防務,明朝宰相張居正把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調到北京,分別出任薊鎮總兵和薊遼總督,主持東起山海關,向西經遵化、薊州、平谷,直達居庸關南的防禦。在戚繼光的精心籌劃,親自督修下,十數年之間,便建成了這段一千二百多里的長城。那時的長城,城垣高峙、敵臺密集,形成了堅固無摧的“京畿屏藩”。

但自從清朝以來,這段古長城就沒有全面修葺過。只是在近期,地方政府為了開展旅遊,僅對少量地段的敵樓和道路略加修整,故而這段長城是完完全全的一座“野長城”,極具歷史滄桑,而殘圮的城牆遺址和牆壁上累累的的彈孔,更讓人彷彿就身處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此時,太陽已經偏西,斜陽下的長城,反射出璀璨的金色光芒,使長城更顯得壯美瑰麗。

下山後,我又去了位於古北口鎮南的古北口長城抗戰紀念館和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我必須要去祭拜一下那些為國捐軀的英烈,緬懷他們為國獻身的偉業。

1933年3月,長城抗戰在古北口打響。在以後兩個月的激戰中,中國守軍以傷亡12000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四千餘人。戰役結束後,為了不讓英烈暴屍曠野,當地的群眾紛紛上山,收集犧牲壯士的遺體,並挖坑掩埋。人們還滿懷尊敬地稱其為“肉丘墳”。1984年,地方政府重修古北口陣亡將士公墓,將“肉丘墳”四周用青磚砌牆圍裹。花牆門垛兩側,還寫著一幅輓聯:“大好男兒爭日月,精忠魂魄壯山河”,橫批是:“鐵血精神”。

夕陽西下,天地間一片金色的餘暉,我還久久地默立在公墓前。

舉頭仰望,東西兩側就是那蟠龍臥虎般的山體,兩山夾峙下,一條大道從關外直通關內,向南直達密雲城。再向南,就是京城。我終於知道了當年的中國勇士們為什麼如此誓死堅守,為什麼如此視死如歸?

長城無言地告訴了我們:為了祖國,即使戰死,也要選擇站立。唯有如此,敵人才不敢藐視你,才會害怕你。

過古北口長城


殘存的敵樓仍頑強地挺立著

分類: 旅遊
時間: 2021-09-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