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曬咱的國之重器16】
光明日報記者 詹 媛
身在窪地,卻能捕捉遙遠星系的極微弱訊號。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就是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的過人之處!
它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目之所及,即是“光年之外”;“功力”強大,洞悉深暗宇宙。
山廓作眼瞼,圈樑是眼眶,反射面板當眼球,饋源艙為瞳孔——高空看它,銀色巨“眼”,氣象非凡:它的口徑達500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的接收面積,光反射面板就有4450塊;除了大,值得驕傲的還有,它是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
眾所周知,天文學是一門高度依賴觀測裝置的科學。沒有觀測裝置,只能開展理論研究或者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現在好了!歷時22年,有了“天眼之父”南仁東傾畢生心血建成的“中國天眼”,“我們在國際天文學領域的地位不一樣了……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已經進入第一方隊。”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說。
引力理論、星系演化,乃至物質和生命的起源,解鎖這些困擾人類已久的宇宙奧秘,“中國天眼”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來看看它的成績單吧!
正式驗收兩年來,已發現約500顆脈衝星,成為世界上發現脈衝星效率最高的裝置。“我們有信心搜尋到1000顆脈衝星。”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韓金林說,作為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的殘骸,脈衝星長期以來都是天文和物理的前沿研究領域,對其發現和研究,是國際上大射電望遠鏡關鍵科學目標之一。“中國天眼”,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脈衝星搜尋利器!
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已遠超國際同行預期的工作效率;基於觀測資料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120餘篇……其中,快速射電暴(宇宙中最明亮的射電暴發現象)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1月6日,《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中國天眼”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的重大進展,人類破解恆星誕生謎題又前進了一步。
按照科學目標和相關戰略規劃,“中國天眼”還確立了多個優先和重大專案,包括多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
科技創新離不開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
“中國天眼”在建設之初,即確立了按照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從2021年3月31日向全球科學家開放觀察申請至今,“中國天眼”已收到全球共7216小時的觀測申請,最終,14個國家(不含中國)的27份國際專案獲得批准,並於2021年8月啟動。
好訊息不斷——“中國天眼”正在考慮拿出1%的觀測時間對全國中小學生開放。“中小學生可以提出好的科學想法,由專業天文學家幫助他們來實現。”武向平說。
洞悉宇宙,全人類將藉助“中國天眼”,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盧曉川
來源:作者: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