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的身份,在二戰結束後,受本國《憲法》限制是不能發展任何進攻性武器裝備的,所以日本和德國雖然工業實力強大,但是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兩國都只根據《憲法》規定,組建了屬於自己自衛隊和國防軍,承擔最為基本的國防安全。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軍事擴張,發展很多已經超越憲法明文規定的兩棲攻擊艦、準航母后,德國也公佈了自家多款MHD系列兩棲準航母方案,並且該方案下的MHD150方案已經被印尼選中。那麼日本和德國公然違背《憲法》規定,發展準航母,真的就可以嗎?
日本的準航母發展計劃最早是從大隅級兩棲運輸艦開始,就已經在謀劃建造全通直甲板的兩棲攻擊艦,到後面更是發展了包括日向級和最新的出雲級準航母,雖然這三代具備全通直甲板的準航母,按照日本的官方說法都只是直升機母艦,但是包括日向級和出雲級都是具備直接搭載F35B這種固定翼隱身艦載機的。比如日本最新建造的出雲級二號艦“加賀”號,不僅全通甲板直接集成了高溫隔熱塗層,而且機庫內部也進行了結構最佳化,並且已經進行了F35B的上艦試飛,所以從全通甲板、固定翼艦載機就能看出,這明顯就已經是一艘輕型航母,甚至比很多國家的輕型或者中型航母綜合作戰實力還強。
而且近十年間,日本海自建造的多款主力戰艦無論是從噸位還是作戰效能來說,都直接朝著國際先進水準發展,比如日本最新建造的摩耶級導彈驅逐艦、30DX導彈護衛艦,論整體還是細節都可以說是世界級別的先進主力戰艦,而這些都能看出日本正在打造屬於自己的航母戰鬥群。
而對於同樣是戰敗國身份的德國而言,雖然德國在軍事擴張上的野心沒有日本那麼大,但是很多進攻性武器裝備德國仍然有所涉獵,比如颱風戰機就是德國自己生產的,裝備的發動機、航電系統也都是德國生產的;另外像航程近乎媲美核潛艇的212/214AIP潛艇德國也是走在了世界前列、陸軍的豹2主戰坦克不僅廣泛出口多個國家,而且其採用的RH120滑膛炮、MB873KA型1500馬力動力模組,更被很多國家作為首選動力。
當然德國也有發展更強大武器的野心,比如早在千禧年初,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就在海事防務展上公佈了自家最新的MHD系列兩棲攻擊艦方案,該方案採用模組化設計理念,可以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噸位、不同的艦載機配置,以及是否需要塢艙等等。比如MHD150滿載排水量雖然只有15000噸,但是全通甲板能夠同時供五架直升機起降,同時最下層的塢艙也能搭載2艘Mk10型通用登陸艇,或1艘氣墊登陸艇和2艘機械化登陸艇,完成上百輛裝甲車的轉運賀將近1000名士兵的兩棲作戰任務。
噸位更大的MHD200型兩棲攻擊艦雖然滿載排水量依然只有27000噸,但是得益於噸位更大的優勢MHD200型兩棲攻擊艦無論是航空力量、還是兩棲力量都更為強勢。按照蒂森克虜伯公司的設計方案,MHD200兩棲攻擊艦除了能夠搭載數量更多的直升機外,還能搭載包括固定翼垂直起降戰機在內的其他航空力量。同時噸位更大也使得其能夠同時裝載3艘氣墊登陸艇和更全面、規模更大的兩棲作戰力量。
可以說在這種明顯具備進攻屬性的兩棲攻擊艦上,德國雖然發展速度沒有日本快、也沒有日本那麼明目張膽,但是野心卻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德國發展兩棲準航母雖然和日本一樣都有野心,但是德國的目的卻和日本不一樣,日本發展兩棲攻擊艦、再到準航母都是為了提升日本海自自身的實力,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軍事野心擴張。
而德國發展兩棲攻擊艦,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國防軍發展,而是為了掙錢,一個是鄰國法國和義大利靠兩棲攻擊艦在國際市場賺的是盆滿缽滿,所以海事工業實力雄厚的德國很是羨慕,也想要靠自己的方案賺取更多的外匯,畢竟以德國自身的實力來說,建造一艘兩棲攻擊艦問題不大。
其次就是德國雖然在海軍發展上理念很是新潮,比如梅科系列導彈護衛艦的模組化設計、212型AIP潛艇的燃料電池模組這些創新概念都是德國最先開啟的,但是德國在很多海軍武器裝備發展上,卻存在著明顯的“高開低走”問題。究其原因就在於德國的武器發展沒有形成規模化,對於很多客戶而言,想要看到的是一整套方案都很先進,而不是一艘很先進,其他還得自己再找其他國家購買的囧況,所以發展兩棲攻擊艦和準航母,也是德國在填補自身軍事發展上的空白和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