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血管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壓危象、卒中、猝死以冬春寒冷季節及季節交替時,發病率最高。寒冷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
心血管意外為什麼會在冬春寒冷季節及季節交替時高發?
01氣溫低
當氣溫下降時,寒冷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導致心率增快,外周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加大、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易導致血管痙攣、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從而導致心血管病的發生,引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此外,寒冷刺激引發炎症因子釋放,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炎症反應,而炎症反應是粥樣斑塊破裂的始動因素,最終使斑塊中脂核增大、纖維帽變薄,斑塊趨於不穩定,發生斑塊破裂和斑塊內出血,導致血栓形成。
在寒冷環境中運動,對有勞累性心絞痛的患者尤為危險。加之,老年人抵抗力較弱,對外界環境變化比較敏感,在天氣變冷時更容易出現冠心病突然發作,以及因呼吸道感染導致心衰加重。
02膽固醇高
冬季大家往往更容易攝入高熱量飲食,脂肪性食品攝入增多、冬季體力活動減少、引起肥胖,人體基礎代謝率下降,血壓和膽固醇水平也明顯升高。膽固醇和血壓的變化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增加患者心臟病或腦卒中發作的風險。
03血壓波動大
冬季血壓較夏季升高且易波動,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高血壓會加速冠狀脈硬化的形成和發展,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
01做好保暖
冬季室內外溫差大,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應隨時增減衣物。外出時,更要穿著暖和,戴上帽子、圍巾、手套和口罩,同時腳部保暖也很重要。氣溫很低或陰冷的雨雪天氣盡量減少在室外的活動。在氣溫低時最好開啟暖空調;不要驟然離開溫暖的房間,進入寒冷的露天空間。如果要離開最好先在樓門內、樓梯口或門廳等處停留片刻,以適應冷暖的轉換。
02注意飲食
要合理飲食控制“三高”,低鹽低脂飲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飽和脂肪攝入,減少烹飪、調味品用鹽(包括食鹽、醬油及醬製品),以免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增加新鮮蔬菜、全穀物、粗雜糧等纖維攝入,同時注意補充水分,晨起最好喝杯溫白開水,有利於血液稀釋,降低血液黏稠度,也預防便秘。
03藥物調整
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要儘量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或過度疲勞,堅持按時服藥、定期門診檢查。高血壓患者不可根據1-2次自測的血壓結果,隨便換藥或改變用藥劑量。冬季高血壓患者血壓會較夏季升高,因此原有的藥物劑量不一定能很好地控制血壓,患者除了按時服藥外,還要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切不可自行調整藥物劑量。
04適度鍛鍊
冬季人們的運動量顯著下降,久臥不動不利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的身體活動是維持和改善心血管健康的基石。靜態的生活方式對健康有害。儘量減少久坐時間,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病風險。不要因為天氣寒冷就停止運動。上年紀的人要注意鍛鍊時保暖,做到勞逸結合,可以採用快走、慢跑、游泳、廣場舞、打太極等形式進行活動,控制好運動強度及時間,有必要可諮詢心臟康復科。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並避開氣溫較低的清晨及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