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正式訪問哈薩克。
當天中午,習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談到中哈兩國人民的深刻友誼時,講到了一個叫瓦蓮金娜的母親,與中國兒子黎遠康闊別55年,終於在兩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重逢的感人故事。
事後,黎遠康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一個平民老百姓,能被習主席提到,我十分高興,也覺得十分榮幸。”
在哈薩克的母親瓦蓮金娜也表示,沒想到兩個國家元首如此關心他們家的事情,她非常感動。
身為普通老百姓,黎遠康能被國家主席點名引用,這在中國外交史上著實十分罕見。
那麼,黎遠康是如何找到母親的?他們的相聚為何會引起國家主席的注意?
一家四口被迫分離
1955年的一天上午,瓦蓮金娜瞞著丈夫,準備帶著兒子黎遠康和女兒離開中國。
當時,黎遠康6歲。
“我只記得那天,我和母親、姐姐先坐了綠皮火車,然後坐了悶罐車到了滿洲里。一路上,母親都摟著我。”
火車在到達滿洲里後,停了5分鐘。長大後,黎遠康再回想起這段經歷時表示,就是這短短的5分鐘,改變了他的命運。
父親黎懷鈺匆匆趕到家時,發現家裡空無一人。著急忙慌的父親立即開始尋找母子3人,後來,在鐵路部門的幫助下,父親終於提前到達滿洲里,在這裡攔下了要將女兒和兒子帶走的瓦蓮金娜。
瓦蓮金娜為什麼要離開?難道黎懷鈺做了什麼不忠之事嗎?
黎遠康笑著表示,父親和母親非常相愛,之所以離開,是迫於無奈。
說起父親母親的愛情故事,黎遠康滿臉的幸福。
父親黎懷鈺是四川成都雙流人,大高個兒,長得眉清目秀,腰板挺得筆直,有軍人剛毅、果斷的氣質。
13歲那年,黎懷鈺去了一家兵工廠學習機械工作,結束之後就去了成都雙流機場當機械師。後來,為了謀生,他又去了新疆工作。
正是在這裡,黎懷鈺認識了蘇聯姑娘瓦蓮金娜。
瓦蓮金娜雖是蘇聯人,但卻於1929年出生在中國新疆,長大後,瓦蓮金娜在這裡成了一名護士。她說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如果只聽聲音,不看外表,根本聽不出來她是外國人。
有一次,黎懷鈺在工作時受了傷,剛好被送到了瓦蓮金娜工作的醫院,剛好瓦蓮金娜又負責護理他。
第一次見面,黎懷鈺就被瓦蓮金娜的美貌吸引了。隨著長時間的相處,黎懷鈺更覺得這個姑娘不僅長相甜美,而且心地善良。瓦蓮金娜也說:“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就把我的心偷走了。”
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確定了關係。
結婚以後,兩個人一直過得十分幸福。1947年,瓦蓮金娜生下一個女孩,外國名字叫阿拉,中文名黎遠禮。時隔一年,瓦蓮金娜又生下兒子黎遠康,外國名字叫鮑里亞。
1950年,中蘇關係破冰,並於2月14日在莫斯科簽訂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條約秉承著友好、合作的精神,發展和鞏固兩國之間的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
黎懷鈺和瓦蓮金娜的結合,正好順應當時中蘇友好發展的形勢,被人傳頌為當時的一段佳話。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黎懷鈺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去了東北參加新中國建設。後來,他又被領導派往瀋陽的礦山機械廠,瓦蓮金娜就帶著兒女在當地的一家技術學校當老師。
那段日子,黎懷鈺每天都忙到很晚,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兩個孩子才能見到父親,平時只有母親瓦蓮金娜陪伴孩子,她給孩子們做蘇聯美食,和孩子們一起玩樂,有空的時候就帶著兩個孩子去探親。雖然一家人聚少離多,但他們一家人對彼此的愛卻沒有減少分毫。
然而,隨著中國和蘇聯國際關係的日益緊張,黎懷鈺他們這一家人也面臨著被迫分離的無奈。
1955年2月1日,蘇聯國家向中國外交部提出了蘇聯的撤僑方案,在中國居住多年的11萬名蘇僑不得不全部撤回蘇聯,這其中就包括瓦蓮金娜。
一時間,瓦蓮金娜陷入了兩難。
瓦蓮金娜的親人都已回了蘇聯,她常常因為思念親人,整晚整晚睡不好覺。但這邊又是丈夫和孩子,她一樣捨不得。
她想讓丈夫跟自己一起回蘇聯,可黎懷鈺的親人都在成都,父母都已年邁,日常生活開銷全靠黎懷鈺,他根本沒辦法跟瓦蓮金娜一起去蘇聯。
無奈之下,黎懷鈺和瓦蓮金娜做出選擇:讓兩個孩子自己選擇跟誰生活在一起。這樣的情況,無論對孩子,還是黎懷鈺兩人來說,都是非常殘酷的。
當問到姐姐阿拉時,她說要跟著母親。黎遠康聽說姐姐跟母親,他看了看父親,覺得父親一個人很可憐,於是就選擇了跟父親留在中國。
身為母親,瓦蓮金娜一個孩子都捨棄不下。一天上午,她趁丈夫不在家時,帶著兩個孩子準備坐火車回蘇聯。
黎懷鈺回到家,看到家裡一個人也沒有,就意識到不對勁。他迅速聯絡了鐵路部門,在其幫助下,在滿洲里站攔住了即將走出國門的瓦蓮金娜母子三人。
最終,黎遠康牽著父親黎懷鈺的手,沿著鐵軌一步步往回走。而瓦蓮金娜和姐姐乘坐的火車,卻朝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
年幼的黎遠康還不知道,這次分別意味著什麼。他在臨別之際,一邊幫母親和姐姐擦淚,一邊說:“媽媽,姐姐,你們別哭了。過完這一星期,我就和爸爸一起去找你們。”
黎遠康怎麼也沒有想到,這次別離竟然長達半個世紀那麼久!一直期待重逢的黎懷鈺和瓦蓮金娜,直到死也沒能再見一面。
闊別55年終團聚
瓦蓮金娜帶著姐姐離開中國後,黎遠康父親搬到了瀋陽礦山機械廠的單身宿舍,開始了他們父子倆的生活。
父親要上班,還要照顧不滿7歲的黎遠康,經常自顧不暇。沒了母親和姐姐的陪伴,黎遠康一下子失去了安全感,他像一塊橡皮糖一樣,整天粘著父親。
父親要去工廠上班,他就跟著一起去。父親為了提高文化程度去讀夜校,他也一起去上課。每次還沒下課,黎遠康就趴在課桌上睡著了。
那個年代,人們對混血兒的印象並不像現在那樣友好。每次跟父親去工廠,工廠的其他工人都會開玩笑地叫他“小蘇聯”。
有時候,父親上夜校上到很晚,黎遠康就自己一個人走回宿舍。途中經過一片墳地時,他為了給自己壯膽,經常是吹著口哨經過。
在這樣的環境下,黎遠康愈來愈思念母親。離開中國前,母親帶著他和姐姐專門去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每當這時候,他就拿出這張照片,一邊看一邊哭,他多麼希望能再次見到媽媽啊!
由於父親愛學習,又能吃苦鑽研,他在廠裡很有威望,後來不僅成了高階工程師,而且還當選為了河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在父親的薰陶下,黎遠康從小也很愛學習。1968年,他剛好趕上礦山機器廠招工,剛剛高中畢業的他,就進廠成了一名工人。
1972年,24歲的黎遠康結婚了。婚後,他和妻子孕育了一兒一女,家庭幸福美滿。看著活潑可愛的兒子和女兒,黎遠康心裡總在想:如果媽媽能看到,她該多高興呀!
黎遠康從小就對無線電感興趣,家裡的電視機壞了,都是他自己琢磨修好的。後來他透過機械部的考試,拿到了大專文憑,很快便成為了機器廠銷售部的總負責人。
家庭幸福,事業蒸蒸日上的黎遠康,原本應該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對母親的思念和牽掛,總給人一種淡淡地憂愁。
從六七歲時,黎遠康就珍藏著那張和母親的合影,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照片上的混血小男孩也已經變成了有家有口的男人,但他還是沒找到日思夜想的母親。
黎遠康的兒子黎明說,他總是看到父親躺在床上,手裡拿著那張照片發呆、抹眼淚。
1982年,父親突然查出患上淋巴瘤,病情非常不理想。黎遠康這才意識到,再找不到母親和姐姐,恐怕父親和母親這輩子都見不到面了。
他給父親說了自己的想法,父親重重點了點頭。黎遠康從此踏上了尋親之路。
然而,他還沒有找到關於母親和姐姐的任何線索,父親就於1983年撒手人寰。直到去世,父親也沒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處理完父親的後事,黎遠康加快了尋找母親和姐姐的腳步。
中蘇關係的再度緩和,給黎遠康的尋親之路增加了很多便利之處。
1988年,黎遠康給國務院僑辦寫信請求幫助,僑辦將信件轉交了中國駐蘇聯大使館,但一直沒等到結果。
直到2007年的冬天,黎遠康中學老師的兒子張飛,從蘇聯回國。黎遠康去看望老師時,碰到了張飛,張飛說他在華為公司的莫斯科分公司任職,他便託張飛將自己尋親的資料帶過去。
回到莫斯科後,張飛得知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有一個叫《等著我》的節目,獲得黎遠康的同意後,他將材料交給了欄目組。
等了好久,黎遠康也沒有等到俄羅斯方面的回信。此時的他已經退休,滿頭青絲變成了銀光白髮。
就在他以為這輩子也等不到母親的訊息時,2009年,工作人員在整理資料時發現,黎遠康所提供的尋親材料,與一份來自哈薩克的尋親材料高度相似。
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兩份資料填寫的離散時間不同。
原來,黎遠康在尋找母親的同時,母親也在尋找著他。只不過,年幼的黎遠康將分別時間記成了1954年,母親記的是1955年。
工作人員這才意識到,這兩份資料者的提供者很有可能就是失散多年的親人。
2009年9月,中國中央電視臺俄語頻道開播。這個頻道有個叫《悠悠歲月》的尋親欄目,每個星期,他們都會和俄羅斯《等著我》欄目連線直播,錄製那些失散多年的親人最感人的一幕。
黎遠康鍥而不捨尋親的故事,打動了兩個欄目組,他們決定將這個尋親故事搬上熒幕,讓更多的人感受血濃於水的親情。
12月14日,《悠悠歲月》工作人員來到洛陽,為黎遠康辦理簽證。出發去莫斯科前夕,節目組工作人員提醒黎遠康,要不要準備些禮物?於是,黎遠康精心挑選了一套瓷器和一張寧夏灘羊皮。
12月25日,黎遠康登上莫斯科的飛機,兒子黎明則去北京《悠悠歲月》欄目的演播室。
27日下午,中俄兩個尋親節目連線成功,開啟直播,黎遠康的母親瓦蓮金娜出現在了螢幕上,她看著孫子黎明,激動地問道:“孩子,你的爸爸在哪裡?”雖然離開中國多年,但瓦蓮金娜的中文說得依然那麼流利。
“他去了莫斯科。”隨著黎明的話音剛落,在演播室外面等候的黎遠康就走了進來,他快走幾步來到母親面前,“撲通”一聲跪下,63歲的他終於找到了闊別55年的母親。
而瓦蓮金娜也不復當年的模樣,已經81歲的她身材佝僂,滿臉皺紋,全是經歷風霜的見證。見到兒子,她先是愣了一下,接著便和兒子抱頭痛哭起來。
演播室裡,所有人都忍不住抹起了眼淚。
“媽媽,我是鮑里亞啊!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找你們……”
“孩子,我也一直在找你啊……”
走過多年的艱辛尋親路,瓦蓮金娜母子終於團聚!
節目錄制結束後,黎遠康便隨母親住進了莫斯科的親戚家中。
闊別55年,母子倆終於團聚一堂,瓦蓮金娜時刻牽著兒子的手,過一會兒就問一句:“鮑里亞,我不是在做夢吧?”
黎遠康抱了抱母親,流著淚說:“媽媽,這不是夢,這是真的。我們終於團聚了。”
2010年1月4日,黎遠康在哈薩克駐莫斯科領事館的幫助下,跟著母親回了她在阿拉木圖市的家。
住進母親家,黎遠康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他吃上了母親親手烤的麵包和香腸。期間,母親向他講述了他們離開中國以後發生的事。
當年,瓦蓮金娜帶著姐姐離開後,先是去了天氣寒冷的嘎拉幹達市。因為與中國人結過婚,那段日子,瓦蓮金娜一直生活在政府人員的監視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有關部門報道一次。
監視的生活結束後,為了生活,瓦蓮金娜去煤礦工作,工作內容是檢測坑道內的瓦斯是否超標。
父親得知女兒瓦蓮金娜生活艱難,便把外孫女接到自己身邊照顧,直到黎遠禮順利考上大學。畢業後,黎遠禮去了當地的一個科研機構上班,從這時候開始,瓦蓮金娜的日子才開始好過了些。
聽著母親的講述,黎遠康再次流下了眼淚,他說:“媽媽,現在我來了,我來了……”
由於黎遠康的簽證問題,1個月後,他開始為回國做準備。臨走前,母親和姐姐說要送給他一份厚重的禮物,可是,黎遠康卻再三表示,除了刀叉,他什麼都不要。有了刀叉,等到母親和姐姐去中國探望他時,就能用上順手的餐具了。
最終,瓦蓮金娜給兒子黎遠康準備了136份刀叉,款式各不相同,送給回到中國的兒子。
與兒子分離不久,瓦蓮金娜忍不住思念之情,於同年8月帶著女兒登上了去中國的飛機。
他們的到來受到了中央電視臺俄語頻道的熱烈歡迎。黎遠康對母親和姐姐的到來十分高興,他託北京的同學提前訂好房子,讓母親和姐姐在這裡住得更舒適。隨後,黎遠康帶著妻子陪著母親,在北京遊玩了將近一個禮拜。
隨後,黎遠康又帶著母親去了他們在洛陽的家。黎遠康家樓下開著一間麵包房,黎遠康嬉笑著對母親說:“媽媽,我們家樓下面包房就是專門為你而開的。”母親瓦蓮金娜和姐姐聽完後,忍不住笑了起來。在母親面前,黎遠康好像又變成了那個隨性的孩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那一刻,黎遠康感到十分幸福。他非常感恩,上天好像把他6歲時奪走的東西,在他60多歲時還給了他。
因為多年的生活習慣,母親和姐姐在中國遊玩一段時間後,還是決定要回蘇聯。臨走前,黎遠康為他們準備好多好多家鄉特產,足足裝了十幾包。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時,在納扎爾巴耶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了母親瓦蓮金娜與兒子黎遠康,分別55年再次重逢的故事。
黎遠康坐在電視機前,聽到習主席動情地講述,激動的淚水再次奪眶而出。隨後,他忍不住給母親打了影片電話。
“媽媽,您快看電視。我們的習主席正在哈薩克訪問,他跟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一起,正在說我們的故事呢!”
母親瓦蓮金娜興奮地告訴兒子,她也在電視上看到了習主席訪問哈薩克的新聞,沒想到兩個國家的領導,對我們普通老百姓這麼關心,感恩吶!
分隔兩地的母子倆,就這樣一直說著話,好像一輩子也說不完一樣。
他們之間的感情,並沒有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沖淡一分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