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志願軍膽敢參與到這場戰爭中,我會將他們打回到石器時代!” 這句囂張的發言來自美國軍界極具盛名的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在朝鮮戰場上,麥克阿瑟被任命為16個國家的聯合國軍隊總司令。曾大放厥詞要向瀋陽或海參崴丟核彈。麥克阿瑟所代表的美軍為什麼加入到朝鮮戰場?他後來做了些什麼事,氣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憤怒的撤了他的職並譴責他是“想做遠東的皇帝”?
過家家般的三八線
先說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三八線怎麼來的?這條線在地圖上作為國界線是嚴謹的,可真正的劃定方式像是過家家!
向前追溯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朝鮮完全改朝換代,成為日本地圖上的一個省。蘇聯和美國聯合對日本發起進攻。
美國丟原子彈向日本本土,蘇聯兵分三路肅清我國東三省關東軍。日本人丟盔卸甲宣佈無條件投降,蘇聯趁日本撤出朝鮮順勢向朝鮮北半島挺進。美軍在太平洋上急得跺腳,不想讓蘇聯一個人獨吞了朝鮮半島,要趕緊畫一條線抵擋住蘇聯的南部進軍。
於是有了接下來的一幕,美軍上校迪安·里斯克手握一杆鴨嘴筆,看著地圖上朝鮮半島目測。差不多南北一邊一半,隨手一筆攔腰一條紅線劃成,大致在北緯38度附近。一個完整的國家剛擺脫日本的殘害,又被分成了兩半陷入南北分裂,為朝鮮半島戰爭埋下了禍根。
不宣而戰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朝鮮半島爆發了來源於南、北雙方勢力的民族內戰,之後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影響逐漸擴大,多個國家相繼不同程度的捲入了這場戰爭。
在朝鮮和韓國在38線附近進行了多年的摩擦後,終於北朝鮮向韓國發動突然襲擊。由於北朝鮮此次突然的軍事突襲沒有事先與任何方面表露或宣佈過,所以鎮守在韓朝邊界的韓國國防軍尚未有任何的防禦應戰準備,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韓國國防軍,在英勇的北朝鮮軍隊的猛烈進攻下,很快就招架不住失守了。
北朝鮮軍隊向韓國發起的進攻,僅僅用了三天就打入了韓國首都漢城(現首爾),打的韓國軍隊節節敗退撤離。韓國高層在慌亂中為阻斷北朝鮮軍隊靠近的腳步,還曾下命令炸燬漢江大橋,橋上幾百名逃難的平民一齊被炸上了天,而韓國自己還在前線鎮守的部隊也被阻隔在對岸無法撤離,最後均被北朝軍殲滅。
1950年6月28日,漢城被北朝鮮軍奪取,韓國方面的防禦力量被基本瓦解。
北朝鮮的這場戰爭可以稱的上是真正意義的“不宣而戰”。
失去理智的麥克阿瑟
美國眼看英勇的北朝部隊統一朝鮮半島指日可待,自己在朝鮮半島的利益要保不住了,便鼓動聯合國組成以美軍為首,共十六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軍隊,均歸正在日本駐紮,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進行指揮。
美國首當其衝加入到了對朝鮮抗擊的戰役中,但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一路披荊斬棘的朝鮮軍部隊把殘餘的韓國部隊和美軍部隊逼趕至釜山一隅,此時韓國百分之九十多的土地都已經被朝鮮攻佔。
看局勢不利,麥克阿瑟邀請並說服其他聯合國軍高階軍官,實施他提出的“仁川登陸”計劃,用風險極高的方式加入到朝鮮戰爭中。
麥克阿瑟親自上陣,在數量龐大的艦隊群和的戰鬥機掩護下,進行仁川登陸。短短几日朝鮮戰爭的局勢發生逆轉,北朝鮮人民被軍壓制到了三八線以北。
美國原本的計劃是僅將北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保住自己的利益。但因戰場形勢進展得十分順利,麥克阿瑟將軍改變主意,決定乘勝追擊,誓要把北朝鮮部隊趕出朝鮮半島。
美國之所以介入這場內戰其實是針對三個方面考慮:
1.二戰結束後的歐洲、蘇聯將軍事力量整備集中在歐洲方向,冷戰的嚴峻對立形勢,戰爭隨時有可能打響,直接清除掉朝鮮與蘇聯直接接壤,對與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是直接的遏制,可以達到軍事牽制的目的。
2.新中國成立之初,剛經歷完內戰的中共政權國力尚為薄弱,國民黨在臺灣的殘餘實力隨時還在做著反攻的打算,如果清除掉朝鮮的敵對實力可以接壤中國東北地區,控制掌握中國的經濟命脈。
3.雖然中國和蘇聯還沒有發生直接的戰爭,但只要擁有朝鮮半島,對於兩國無論哪一方,美國都可以隨時的介入干涉。
美國總統杜魯門同意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提議,但要求他只有蘇聯和中國沒有參戰的前提下才可攻打北朝鮮。得到了批准的麥克阿瑟次日立即率部隊逼近三八線備戰準備進攻。
我國政府多次向美國方面發出警告:“如果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越過了三八線以北,那麼中國政府就會出兵加入到抗擊!”。麥克阿瑟則囂張的向媒體作出回應:“如果中國志願軍膽敢參與到這場戰爭中,我會將他們打回到石器時代!”,他不顧中國政府的屢次警告,把戰火燒到了中朝邊界的丹東。
我國政府決定對美軍不再坐視不理了:
1.美國飛機把炮火打到我國的國土上,已然侵犯到了我國的國土。
2.美軍把軍艦駛入臺灣海峽,妄圖迫使中國停止攻打和收復臺灣。
3.其次朝鮮與中國有著長達1000多公里的陸地接壤,如果整個朝鮮半島被資本主義佔領,那麼我國也怕是有“唇亡齒寒”威脅!
基於以上原因我國政府決定,即刻派部隊前往戰場抗擊以美國為首聯合國軍隊。
在彭德懷的率領下,我國志願軍渡鴨綠江到達朝鮮後立即對越38線的聯合國軍發起突襲,戰況十分順利。美國和聯合國軍有強大的武裝力量,麥克阿瑟他感到十分的震驚,根本不敢相信中國能主動正面交火。隨後幾日,聯合國軍被打的一路後撤潰不成軍。
雖然感受到我國強烈的戰場反饋,但麥克阿瑟並沒有相信我國派出了主力部隊,他認為我軍是為了保護水電站而進行的軍事措施。所以他並沒有改變原有計劃,決定依然向中朝國界的鴨綠江進軍。錯誤的決策讓他與聯合國軍隊在於我軍的交鋒中受到了重創。
麥克阿瑟遭到了迎面痛擊,逐漸地他失去了理智。向美國政府發出加急請示,他要求:
1.請求批准對中國本土和新義州的基地進行大規避轟炸。
2.炸燬鴨綠江所有的橋,切斷中國所有後援物資。
3.邀請國民黨武裝介入來韓國,或者我軍配合國民黨在中國東南沿岸採取武裝登陸,牽制中共在朝鮮武裝力量。
4.增加調派美國本土或者歐洲的美軍兵力入韓進行戰鬥。
“他就是想做遠東的皇帝”
在白宮的杜魯門還沒有回覆,麥克阿瑟就擅自行動炸了鴨綠江大橋的其中三座。杜魯門氣急敗壞,曾經說擁有了東盟遠征軍就能解決朝鮮問題。最後帶領了16國聯軍都兵力吃緊,不光想從國內調兵,還想用被大陸趕到臺灣的國民黨軍,仗打到這個程度有一件事能確認了,就是中國一定參戰,呼叫國民黨軍打入大陸本土的話,那會把蘇聯也捲入進來!
杜魯門總統心裡自己也有個小算盤,他想實現自己的“杜魯門主義”,所以1952年的大選能不能繼續連任總統對他來說極為重要。二戰剛剛結束,美國剛剛平靜下來,杜魯門不想嘗試在這個時候動員國民發動戰爭。
麥克阿瑟的擅自行動讓杜魯門十分惶恐,他再一次向麥克阿瑟發出命令,不允許一切能擴大戰爭的行為舉措,將戰火控制在朝鮮半島以內,國內增兵可以批准。
杜魯門在著手尋找能停戰的談判條件,也獲得些進展與蘇聯進行了秘密接觸。也許是在日本當太上皇受到崇仰並且無拘束習慣了,此時的麥克阿瑟誰也阻止不了他。這一次麥克阿瑟沒有透過任何授權,直接以戰爭通牒的形勢在媒體再次發出兩則重要宣告:
1.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向中國發起戰爭。
2.為了戰爭最終達到目的,美國將採取包括核武器在內的任何手段。
歐洲的盟友們都嚇壞了,紛紛質問杜魯門事情虛實。杜魯門這回真的氣壞了,為了在亞洲一個半島,把剛剛結束二戰的歐洲再次拖進戰爭,這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是不想接受的。
隨後他在白宮立即開啟緊急會議。對這位日本的“太上皇”闖的禍該怎麼收場做出商討,最後全體一致決定免除掉麥克阿瑟的職務。
杜魯門:“我絕不接受他的主動辭職”,他擔心自己還沒宣佈開除,麥克阿瑟就聽到訊息自己主動辭職,那會讓他陷入被動。當日凌晨緊急召集記者,宣佈免除麥克阿瑟最高司令官職務的命令。
麥克阿瑟僅僅關心自己前線戰爭的勝負和損失,而杜魯門在個人、國家和國際等種種方面要考慮的更多。親自連夜免職麥克阿瑟的杜魯門總統在怕什麼?
第一方面是盟友的反對。朝鮮戰爭開始的時局,正是二戰剛結束不久。硝煙剛剛散去,美國是戰火唯一沒有波及到國土的國家,經濟和建設上的影響並不大。但當時國際局勢上十分緊張,歐洲國家幾乎都被戰火洗禮了一通。
戰後的重建與經濟的復甦對於歐洲才是當務之急。其實在收到麥克阿瑟的提議後,杜魯門也走訪了歐洲多次,但在談到朝鮮戰場方面問題時,歐洲盟友們的建議均是‘限制戰爭規模,不要牽扯過多國家’。蘇聯也有核武器了,打第三次世界大戰,哪個國家都討不到便宜。
歐洲盟友們只能接受短暫的戰鬥,絕不會讓自己陷入一個長期的戰爭狀態。中國和朝鮮對歐洲在地理上並沒有太大威脅,可蘇聯坦克的炮口正在家門前對準著自己!
第二方面是杜魯門為了政界生涯。美國作為戰勝國,國家發展形勢相對比主戰場上的歐洲,要樂觀的多。
可此時美國國民對於戰爭十分敏感,如果現在把朝鮮戰爭擴張成世界大戰,勢必會影響自己1952年謀求連任總統的大選,由此杜魯門不敢宣揚動員美國國民參加第三次世界大戰。
最後一方面,是杜魯門總統覺得,麥克阿瑟是在日本當天皇給慣壞了,作為司令的他擅自攝政去聯絡國民黨政府、日本政府和美國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併發號施令。麥克阿瑟的戰爭即便取得勝利,也絕不是有意義的勝利。這場戰爭成敗與否都不會讓美國和歐洲在遠東得到任何好處。
倘若把戰火蔓延至亞洲,“就是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一場錯誤的戰爭。”——布萊德雷對朝鮮戰爭的評價。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