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中的“挪威”號海防艦
在兩艘“金髮王哈拉爾”級海防艦完工後,設計師菲利普.瓦茨等人於1898年冬季訪問挪威,並與當局在次年1月份商定了另外兩艘3850噸的海防艦訂單。其大體都是“金髮王哈拉爾”級的改進方案,具體如下:
排水量:3435噸
規格:280ft*48.5ft*16.5ft(英尺,吃水)
裝甲:哈維裝甲;水線主裝甲帶厚6英寸,長170英尺、高6.5英尺;主炮塔正面厚8英寸,兩側厚5英寸,炮座厚6英寸;司令塔厚6英寸;甲板厚2英寸。
方案A
主炮同“金髮王哈拉爾”級一樣,均是兩座單裝210mm炮塔,一前一後佈置在船的中心線上;副炮為佈置在上甲板裡的4門150mm(5.9英寸)火炮,有炮盾保護;加上10門12磅速射炮,4門在防護甲板處,4門在上甲板處,2門安放在吊架上;6門3磅機關炮(4門在戰鬥桅樓,2門在艦橋),以及兩具18英寸水下魚雷管。
方案B
在方案A的基礎上,將4門5.9英寸副炮更換為6門4.7英寸副炮。
方案C
排水量增加至3730噸;副炮為6門安放在中央炮廓裡的4.7英寸炮,12磅速射炮由10門減少到8門,其餘與方案A相同。
方案D
在方案A的基礎上,將主炮更換為2門9.4英寸艦炮,相應排水量增加至3483噸。
方案E
排水量增加至3690噸。裝備2門9.4英寸主炮和4門150mm副炮,副炮也安裝在炮塔裡,其正面厚度為5英寸,兩側厚2英寸,底部厚1英寸。
方案F
排水量為3630噸,裝備2門210mm主炮和6門150mm副炮(每側3門,四角的火炮有裝甲保護),其他方面與方案A相同。
最終,新海防艦——“挪威”級的設計在方案F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排水量增加至3760噸,裝備2門210mm主炮和6門150mm副炮。不同的是,船舷兩側中間的150mm火炮也加裝了炮盾防護。
技術引數
從外觀上看,“挪威”級除了多了一根菸囪,以及使用了新式的水管鍋爐和克虜伯裝甲外,基本延續了“金髮王哈拉爾”級的佈置,是後者的改進版本。
該級艦的排水量為3848噸,試航時為3715噸。船體全長94.6米,垂線間長88.4米,船寬15.4米,吃水深度5-5.4米。一般編有260-270人左右。
描繪“埃斯沃爾德”號海防艦下水時的卡片
動力系統
“挪威”級的動力系統由兩臺往復式蒸汽機和六座亞羅式水管燃煤鍋爐組成,雙軸推進。
整套系統的設計輸出功率為4500馬力,最高航速16.5節。在試航時,“挪威”號輸出功率達5354馬力,最高航速為17.06節。即使到了1940年時,兩艘戰艦也能輕鬆達到15節以上的速度。
另外,船上可儲存250-583噸燃煤;可讓她們以10節的速度,航行約6000海里。
正在為“埃斯沃爾德”號安裝210mm主炮塔
武器裝備
同“金髮王哈拉爾”級一樣,“挪威”級也配備了各種不同口徑的火炮,以適應日常的巡邏和作戰任務。
船上裝備了2門210mm(8.24英寸)45倍徑阿姆斯特朗C型主炮,一前一後安裝在中線的單裝炮塔裡。
這種火炮重18.5噸,發射313磅重的炮彈,使用47磅的無煙火藥為炮彈裝藥。
她們的二級火力為6門150mm(5.9英寸)46倍徑阿姆斯特朗CC型副炮,分別在船舷兩側,每側3門。
該火炮重約7噸,發射99.3磅重的炮彈,使用21.5磅無煙火藥為炮彈裝藥。
另外,船上還有8門12磅阿姆斯特朗N型速射炮,和6門3磅哈乞開斯機關炮,以及2具450mm(18英寸)水下魚雷管。
航行中的“挪威”號海防艦,1910年
裝甲防護
與“金髮王哈拉爾”級不同,“挪威”級使用了新式的克虜伯裝甲,能夠提供更好的防護。
船體兩側的水線主裝甲帶厚152mm(6英寸);其向上逐漸削薄至127mm(5英寸),與51mm(2英寸)的主甲板相交,但船尾部的主甲板只有37mm厚。
在船體的上部建築中,司令塔的裝甲厚度為152mm(6英寸);主炮塔厚203mm(8英寸),炮座厚152mm(6英寸);副炮塔也有127mm(5英寸)的裝甲提供防護。
“埃斯沃爾德”號海防艦,1905年
各艦簡介
“挪威”號(Norge):1899年4月14日在“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埃爾斯維克”船廠開工建造,1900年3月31日下水,1901年2月7日完成海上測試,船廠編號698。
“埃斯沃爾德”號(Eidsvold):1899年5月9日在“埃爾斯維克”船廠開工建造,1900年6月14日下水,1901年3月5日完成海上測試,船廠編號699。
“託登斯科爾德”號和“埃斯沃爾德”號的模型
服役經歷
在服役後,兩艦的生涯一直波瀾不驚,平淡無奇,直到末尾的1940年。
在1902年,“挪威”號參加了英皇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儀式。到了1905年,她們與兩艘“金髮王哈拉爾”級海防艦一同駐防在斯卡格拉克海峽,以應對與瑞典方面可能的擦槍走火。在1911年,“埃斯沃爾德”號出席了英皇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
在1930年時,兩艦均將兩門12磅速射炮更換為兩門76mm高射炮。到了二戰臨近時,每艘船又加裝了兩門20mm厄利孔機關炮,2挺12.7mm柯爾特高射機槍和4挺7.92mm柯爾特高射機槍。
德國“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艦,英國海軍在挪威水域捕獲此艦,嚴重破壞了該國的中立
二戰開始後,英法和德國都在不斷挑戰挪威的主權獨立。隨著1940年2月5日爆發的“阿爾特馬克”事件,德國決定先發制人,佔領挪威,以獲得通往大西洋的港口及保護鐵礦石供應。
在1940年4月9日,德軍在大霧和大雪的掩護下入侵納爾維克港。儘管天氣不好,但巡邏的挪威船隻還是發現了德國人的蹤跡,並及時彙報給了駐守此處的“挪威”號和“埃思沃爾德”號。兩艦隨即進入戰備狀態,將實彈裝入炮內,並向船員派發救生圈。
幾乎同時,在凌晨4時15分左右,德軍也發現了“埃思沃爾德”號。此刻,“埃思沃爾德”號的艦長向德國驅逐艦發出訊號,但對方沒有回應。他立即命令船員鳴槍示警,同時發出旗語,命令對方停航。
德國“Z21”號驅逐艦,拍攝於1939年
與此同時,德國人也接到了儘可能和平佔領挪威的命令。於是,搭乘艦隊司令的“威廉.海德坎普”(Z21)號驅逐艦停了下來,向“埃思沃爾德”號發出訊號,表示願意談判。
緊接著,一艘汽艇停靠在“埃思沃爾德”號旁,一名德國軍官與艦長交談。與此同時,艦上的官兵也保持警惕,將210mm和150mm火炮對準德國驅逐艦。
在談判中,艦長維洛克表示他有義務抵抗,並趁機聯絡上級和臨近的“挪威”號,說明他打算攻擊德軍。然而,一艘德國驅逐艦已在距“埃思沃爾德”號700米處,佔據發射位置,隨時準備發射魚雷。
在談判破裂後,離船的德國人發射了紅色的訊號彈,表示挪威人選擇戰鬥。同時 ,維洛克艦長急忙喊道:“炮手就位!我們要戰鬥了,孩子們!”隨即,“埃思沃爾德”號向最近的德國驅逐艦靠近,左舷的3門150mm副炮也接到開火命令。
“Z5”號驅逐艦,“Z11”號和她同屬於1934A型
然而,在“埃思沃爾德”號開火前,先前佔據位置的德國驅逐艦已向發射了4條魚雷。據挪威方面稱,有一條魚雷擊中船頭,一條擊中船中部,還有一條大概在後炮塔下方爆炸。船體被炸成兩截,迅速沉沒,只有6人獲救,175人陣亡。
巨大的爆炸聲傳到峽灣深處,但四周環境昏暗,什麼也看不到,“挪威”號上的船員只得繼續警戒。當兩艘德國驅逐艦從黑暗中出現時,“挪威”號開始開火。在800米的距離上,朝“貝恩德·馮·阿尼姆”(Z11)號驅逐艦發射了4發210mm和7-8發150mm口徑的炮彈,但無一命中。
在靠近碼頭後,德國驅逐艦用艦上的127mm主炮和機槍還擊,並朝對方發射魚雷。由於天氣原因,直到第三次魚雷齊射,才命中“挪威”號。後者在不到1分鐘的時間內沉沒,有90人獲救,但有101人在這場時間不到20分鐘的戰鬥中犧牲。
“挪威”號的船錨,立於“納爾維克戰役”紀念館門前
結語
二戰開始後,儘管挪威保持中立,但英法和德國都時刻在挑戰這個北歐國家的主權。而德國的入侵,以及兩艘“挪威”級的沉沒,同樣向揭示了小國、弱國,要想獨立自主,只有努力發展。想憑躺平擺脫大國的窺視,除非毫無價值;要不然,隨時都只是對方砧板上的一塊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