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趨勢已經來臨,黃江吉和崔寶秋以及王剛的團隊,都在不同的領域展開了技術小組討論,討論的主題是:人工智慧在小米的應用以及人工智慧如何在小米落地。經過多輪討論,大家不約而同看到了一個方向——智慧音箱。
在這個方向上,亞馬遜已經透過音箱實現了較為流暢的語音互動,這給了小米團隊成員很多啟發。早在2014年11月,亞馬遜公司的第一批智慧音箱就出貨了,貝佐斯聽從員工的建議,把這款產品命名為Echo(回聲)。
這款產品可以播放音樂,也可以回答普通的問題,使用者使用喚醒詞就可以透過語音與Echo互動。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Echo的使用者可以利用它對房間的照明裝置進行開關控制,還可以讓它幫忙訂購比薩。可以說,透過研發智慧音箱,亞馬遜走在了語音識別的前沿。
兩年之後的2016年,Echo已經成為亞馬遜最暢銷的產品,到2016年4月,它的銷量已經超過300萬臺。小米團隊經過討論認為,從觸屏到語音的轉換將是顛覆性的,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巨頭在研發自己的智慧語音技術的背後,是要搶佔最新的人機互動入口。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當時科技界已經達成共識:語音對話的模式更符合人類自然互動的方式,智慧語音將打造網際網路的新的“作業系統”。
未來,如果智慧語音裝置的使用量不斷提高,各大公司有可能擺脫對蘋果和安卓生態的依賴。小米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王川也在這個時期思考了小米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立足的問題,他也看到了智慧音箱的潛力。
其實,關於語音互動,王川很早就在小米的電視團隊開始進行實踐了。就在亞馬遜推出智慧音箱的同一年,王川主導的小米電視也推出了語音搜片功能,人們拿著遙控器說出自己想看的電影,小米電視就可以將這部影片搜尋出來。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小米的電視團隊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訓練語料。
因此,此時推出智慧音箱的想法,基本上屬於水到渠成。在2016年的國慶假期之後,雷軍召開了一次高管會。在這個會議上,大家取得了共識——小米必須全力投入人工智慧。雷軍對技術團隊說:“小米認為路由器會是智慧家庭樞紐的這一判斷在人工智慧時代必須進行修正了,釋出智慧音箱刻不容緩。”
2017年元旦剛過,雷軍再次重構團隊,他明確了一件事情——智慧音箱將是小米公司的戰略級產品。王剛團隊等幾個團隊在人工智慧方面的佈局和努力,在這一刻正式躍上全集團最核心的戰略舞臺。
在這樣的決策之下,小米電視、小米大腦和小米探索實驗室共同開啟了對小米智慧音箱的研發工作。這就是後來在市場上出現的“小愛同學”。王川帶領小米電視的一支10人小團隊負責硬體,崔寶秋和王剛的雲平臺負責軟體。
面對各大科技公司的競爭,小米希望用6個月時間推出新品。又一次,激烈的行業競爭讓小米的各個團隊發揮出了能力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