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 三次榮立三等功士兵人生經歷
七、負傷回國
1951年夏季又開始了第五次戰役,由於準備倉促,後勤保障跟不上,加之敵人火力強大,我軍傷亡慘重。雖說奪取了既定目標,但損失較大,從此以後沒有繼續開展大規模的進攻,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形成對峙,坑道戰開始了。據李長海敘述,他在朝鮮鑽了一年多的山洞,吃住在山洞,和敵人互相攻山頭,由於敵人火力太猛烈,山頭守不住還得撤下來,就這樣反覆拉鋸。戰士們的生活條件要比剛入朝的時候好了很多,起碼能吃飽。可是雙方的戰鬥持續不斷,打打停停,邊打邊談。好在這時候咱們志願軍也有了空軍,美國的飛機就不敢到處轟炸,我軍的傷亡降了下來。在一次戰鬥中由於117師351團打得焦急,忘記開炮十幾分鍾得更換炮位,被敵人測到了炮位,敵人的炮彈把我方的炮兵陣地炸得遍地開花,李長海受傷昏倒了。等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返回祖國的列車上,一問才知道很多戰友都犧牲了,一個連所剩無幾,淚水瞬間浸溼了衣服。1952年7月李長海回到瀋陽野戰醫院,經過治療身體逐漸康復,被鑑定為三級乙等殘廢軍人。
1953年4月30日,李長海轉業離開了部隊,回到老家龍江,從此再也沒有跟那些戰友見上一面。同年7月27日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字生效,志願軍開始陸續回國,大量的軍人開始復員、轉業。1954年組織安排他去黑龍江省甘南縣幹休所學習,組織上很關心他,就想讓他在幹休所好好學習文化。村子裡跟他一塊參軍的兩名戰士家裡接到的都是民政部門發的陣亡通知書,李長海的母親不讓他繼續學習,害怕將來再出去打仗。那時候思想覺悟沒有那麼高,更認識不到文化的重要性。老人家覺得種地踏實,愣是把李長海拉回了家。組織上一看說不通老人家,就安排李長海回家鄉所在地黑龍江省龍江縣景星鎮糧庫工作,按復員人員安置。1955年5月,李長海來到了龍江縣景星鎮糧庫,由於識字不多也只能幹些雜工,況且當時工資待遇都不高,每月也就三十來塊錢。可是李長海還有養家餬口的責任,作為長子深感責任重大,他把工資全部交給母親,自己不抽菸也不喝酒,穿著部隊發的舊軍服和單位發的服裝,幾乎不怎麼花錢。
八、來到扎賚諾爾
1956年7月,龍江縣的人武部門介紹扎賚諾爾煤礦招工,需要煤礦工人,這也是特別照顧復員軍人。很多退伍復員回家務農的軍人去了扎賚諾爾煤礦,說在這裡工資待遇很高,起碼比龍江縣高多了。經過人武部門工作人員一說,李長海動心了,覺得自己已經三十多歲了,家裡負擔重,還沒成家,不如走出去看看,就這樣李長海跟七個老鄉一起來到了扎賚諾爾。
李長海到這後先住進了集體宿舍,隨後被安排到煤礦武裝部看火藥庫。這個工作很輕鬆,但工資不高,李長海怎麼算都覺得不夠花。1958年正好西山礦北斜井上馬,又需要很多井下工人,李長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了西山礦北斜井,成為井下機電隊一名水泵工。
工作不久後,單位就給李長海分了一個19平方米的房子,在扎賚諾爾新興街。李長海為人忠厚善良,幹活實在,很快贏得同事的信賴,自然就有人給他張羅成家。媳婦家住西山住宅,也算是扎賚諾爾的老戶,解放前就來到了這裡,親屬大多在煤礦工作。
李長海從不在工作中擺架子,對外從不談論有關戰場上的事,也可以說那激烈的戰爭場面他不願意回憶。而有些晚輩願意聽他講故事,他只是問一句說一句,從不多談,至於那些他立功的事沒有幾個人知道。1977年9月19日,北斜井井下發大水,大水很快蔓延至巷道,李長海在齊腰深的水裡堅守泵站五六個小時,一度水都到了胸部,膽小的人早就跑了,他就在那堅守,水泵不停地抽,直到大水慢慢地退下。第二天家裡來了一夥兒敲鑼打鼓送喜報的,送來一個獎狀。李長海在這次井下排水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年被評為局勞動標兵。
九、持家有道,教子有方
李長海脾氣好是出名的,單位同事、街坊鄰居、自家親戚都知道,從來不發脾氣,在單位人緣是最好的。幹活總是衝在前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也是戰爭經歷給他帶來的品格。
一次鄰居告狀,說李長海的兒子打了她兒子,老李聽說後很氣憤。李長海四十多歲才得子,就這麼一個兒子,但是他一點不慣著。兒子放學後剛到家門口,他上來就是一腳,把兒子福生踢倒在煤堆上。福生很委屈,哭著說出了原委,原來那個阿姨家的兒子跟鄰居小孩兒在一起玩,鬧急眼了用刀扎鄰居小孩兒的下身,福生看不過去才打了這個小傢伙,李長海這才沒說啥。
李長海沒有架子,為人和善,趕上心情好也講戰鬥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他平時少言寡語,既不抽菸也不喝酒,沒事就喜歡侍弄菜園子,還喜歡到露天排土場撿煤,每月也能省幾塊錢買煤錢。李長海農民出身,種地是行家裡手,他家夏天基本不用買菜,冬天單位分點冬儲大白菜、土豆,也花不了多少錢,家裡的錢都用在刀刃上,他家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後來單位又給李長海在社宅分了一個大一點的房子。1978年5月李長海正式退休,閒暇時間就是種地,偶爾到露天礦排土場撿點煤。他身體很好,每天忙裡忙外不閒著,生活比較充實,似乎比上班還忙。
改革開放以後,老百姓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李長海羨慕井口的那些工程技術人員,人家有文化、有能力,做出的成績自然要大得多。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國家戰略層面,工程技術人員都得到了重用,前途是光明的,所以他堅決鼓勵兒子考大學。兒子在初中階段學習很好,1982年考到了海拉爾二中,三年後以理科496分考上了黑龍江礦院。上學期間兒子花費高,李長海又出去打了一份工,每月多掙60元,加上退休金每月90元,供兒子完成學業。畢業後兒子回到了扎賚諾爾,繼續從事煤礦事業。
十、知足常樂 無愧於黨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各項政策都落到了實處,抗戰老兵、抗美援朝老兵退休後國家都給了相應的福利待遇,特別是建國前參加革命、參加工作的人,很多人都成了離休老幹部,享受著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在看病、交通、工資方面都給了優厚的待遇,醫療費、交通費全額報銷。可是李長海沒有享受到離休老幹部的待遇,按理說他的條件是具備的,軍旅生涯六年,參加了三年的解放戰爭和三年的朝鮮戰爭,參加大小戰鬥上百次之多,榮立三等功三次。而且在國家建設當中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一輩子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井下排水工作中衝鋒在前,不計個人安危,體現了一名軍人的本色。陰差陽錯的是他的軍人證書、轉業證書、傷殘等級證書當時都不在身邊,都在老家的箱子底裡壓著呢,時間一長家人都忘了,只是檔案記載他是軍人出身,沒有提幹,一輩子就是個老兵。
女兒為這事也多次找到組織,可是由於手頭沒有證據,這事就拖了下來。李長海倒是沒有那麼多想法,感覺自己活得很好,退休工資年年漲,作為退伍老兵國家也給了一些待遇,比一般的退休工人強得多,已經很知足了。
十一、最後的憾事
2018年初,李長海的軍人證書被家人找到了,老人得知後喜出望外,只可惜軍功章都不見了。
軍人證書找到了,那年開春的時候李長海突然有個念想,想回老部隊去看看。人老了對過去的事很懷念,往事在腦海中已經刻下了深深的印記,想忘記都不可能。過去手頭證件不全,擔心去了老部隊人家不接待,現在可以理直氣壯地去部隊看看了,也想回到過去住過的村子看看,那裡畢竟還有親戚,說不定還有認識的人。李長海跟兒子、外甥們一說,大家決定開車去。可是這些晚輩由於工作原因一時走不開,就把這事給耽擱了。
2018年8月,李長海開始不舒服,病得越來越重,越來越消瘦,到醫院檢查的結果是胃竇部腫瘤,造成的幽門梗阻。醫生說根治手術是不能做了,畢竟歲數太大了。兒子福生帶著老爸開始了求醫之路,海拉爾的醫生診斷的結果也是同樣的,由於老人自身條件太差,誰也不敢給治。又去了哈爾濱,醫生也覺得手術風險太大。後來到了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專家一看這種情況也很頭疼,經過協商醫生最後勉強答應做胃空腸吻合術,能解決進食問題,醫生還說如果能挺過這一關還能活半年,要是挺不過去那就很難說了。子女考慮再三,決定還是做手術。手術很順利,但術後發生了應激性潰瘍,胃部開始出血,最後李長海住進了重症監護室。經過觀察,病情沒有好轉,家人覺得怎麼也得讓他魂歸故里,於是叫了救護車把李長海從北京拉回了扎賚諾爾,回到扎賚諾爾沒多久李長海就去世了。
後記
扎賚諾爾最後一位老兵走了,他走過了千山萬水,走過了大江南北,為了共和國浴血奮戰,為保家衛國流血負傷,為了祖國建設汗灑煤田,沒有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也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可歷史沒有忘記他,39軍117師的戰史有他的名字,共和國的軍功章刻錄了他的事蹟。就是這樣一位老兵,在邊陲小鎮扎賚諾爾默默地走完了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