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試飛的圖-160M的尾椎變短變鈍
俄羅斯如今的主力戰略轟炸機是圖-160,其最新升級版叫作圖-160M,最近剛剛進行了試飛。第一架從零開始建造的圖-160M戰略轟炸導彈載機獲得了改進型發動機、升級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裝置和航空電子裝置,以及新的武器控制系統。據俄媒報道,改進型圖-160M戰略轟炸機將成為世界上首款配備反向發射導彈的飛機——它能夠攔截位於其“背後”的目標。訊息人士還表示,反向發射導彈還可打擊前半球的目標,按照尾部雷達的目標指示,導彈可在飛行中調轉180度,攻擊來自尾部的敵機或導彈。
以前的圖-160尾椎內裝備電子戰系統
一直以來,戰鬥機的攻擊動作幾乎都是尾追攻擊,也就是如果要攻擊一架戰機,就必須要繞到敵機的後方,也就是“咬尾”之後,才能瞄準發射機炮或導彈發起攻擊。隨著機載空空導彈技術的進步,雖然“咬尾”仍不可避免,但是因為機載雷達和導彈導引頭的技術進步,空空導彈的離軸發射角越來越大,在先進的頭盔瞄準具的幫助下,有的已經達到了180度的水平。也就是說,現代最先進的空空導彈已具備“越肩”攻擊能力,可以對後方“咬尾”的敵機實施反制,能由被動轉為主動。
新舊圖-160的尾椎對比
不過,雖然理論上“越肩發射”能力很令人驚歎,但在實施攻擊時基本都要依靠彈上的制導頭來完成最後的命中。而受限於空空導彈尺寸的影響,導彈制導頭的直徑都不是很大(相對於機載雷達來說),而且很多時候為了更安全,載機在發射完導彈後都不會繼續將機頭或機載雷達繼續指向敵機,所以使得這類空空導彈的攻擊距離都相對較小。特別是一些戰機,即便在尾椎內能夠裝載小型雷達,如蘇-34或蘇-35,也因為尾椎直徑並不是很大,所以要助力中遠端空空導彈完成最後的攻擊也很勉強。
空空導彈向後發射可使載機更安全
從俄羅斯媒體的報道來看,新型圖-160M的升級幅度很大,據稱相比原版更新達到了80%的程度,包括獲得了NK-32-02發動機、NV-70M機載火控雷達、數字化駕駛艙顯示器、先進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裝置以及新的武器控制系統。其中,在圖-160M的機體尾椎明顯變短了——這一部位在老型號上安裝的是“貝加爾湖”電子戰系統,現在明顯是安裝了複合材料整流罩,很可能就是安裝了後視雷達。這部後視雷達主要監測圖-160M的後方,用以發現來襲的空對空、地對空導彈和殲擊機,以便提升本機的安全性。
R-73M2空空導彈具備越肩發射能力
但最重要的是,這部後視雷達可以作為火控雷達引導機載空對空導彈,也就是正常掛載在圖-160M機翼下的空空導彈——R-73M2空空導彈或R-77-1空空導彈,這兩種新型空空導彈均具備“越肩”攻擊能力,可以在正常向前發射後迅速調轉180度,反向攻擊尾隨在本機後方的空對空、地對空導彈和殲擊機,也即具備反導能力。而R-73M2空空導彈正是這樣一款格鬥彈,其射程已提高到40公里,據說比西方同類彈領先10年。有了後向發射的導彈保護,圖-160M將更安全,因而對美歐的威懾力就更大。
(cgw316於2022.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