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個國家因為各種匪夷所思的新聞一直享有極高的曝光率,可以說在印度一切皆有可能。在地理位置上來說,作為南亞大陸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印度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總長5560公里。另外除中國外,周邊並無實力與之可匹敵的國家,然而因印度本身擴張主義的作祟,一頓騷操作下來,結果和周邊鄰國關係均不太友好,從某種意義上也加大了印度的國防壓力。
德里級起源
為謀求印度洋霸主地位,印度頗為重視海軍發展。早期,印度海軍主力為分家時英國海軍留下的老舊艦艇,而後印度選擇親近蘇聯,並在1974年向蘇聯海軍求購卡辛級驅逐艦,並最終引進5艘卡辛級驅逐艦,稱為“拉吉普特”級驅逐艦。
卡辛級驅逐艦是世界上第一型完全依靠燃氣輪機動力推進的大型軍艦,蘇聯稱為61型驅逐艦,61型首艦“烏克蘭共青團員”號在1962年12月31日建成服役,蘇聯海軍對卡辛級較為滿意,足足建造了25艘之多。而印度海軍也隨之引進了5艘,稱為61ME型。增加了直升機庫以及更高功率的燃氣輪機,成為印度海軍上世紀80年代的絕對水面艦艇主力。
在引進卡辛級後,由於卡辛級本身存在些許問題,加之70年代後印度國力飛速發展,開始謀求自制大型驅逐艦,這就是大名鼎鼎的15號造艦計劃(Project 15),也就是今天的主角德里級驅逐艦。
德里級特點
德里級的研製充分體現了印度軍工自研拖沓、反覆的特點,P15造艦計劃於1977年批准,1982年開始研製,本身是在蘇制卡辛級驅逐艦基礎上加以放大,並升級艦載武器裝置,加之還有毛熊顧問的技術支援,應該是一個進展順利的專案。然而因印度海軍未有成熟的開發計劃,導致頻繁修改設計,足足修改了幾十次之多,使得建造週期頻頻推遲,最終首艦德里號在1997年服役,較預定服役時間晚了5年。令人唏噓的是,從後面印度海軍發展來看,只延遲5年的德里級可能是印度海軍進行得最“順利”的大型艦艇自研專案了。
在設計上,德里級延續了卡辛級上層建築雜亂的風格,但是略有簡化,同時採用了雙機庫設計,這與傳統的蘇式艦艇設計不同。在動力上,德里級採用了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推進系統。四臺DT-59燃氣輪機搭配兩臺 BergenKVM-18柴油機,最大航速為32節,當保持18節的經濟航速時,續航里程可達5000海里。
|
標準排水量 |
5400噸 |
|
滿載排水量 |
6700噸 |
|
艦長 |
173米 |
|
舷寬 |
17米 |
|
吃水 |
6.5米 |
|
乘員 |
215人 |
|
最高速度 |
32節 |
|
續航力 |
5000海里/18節 |
德里級武器
作為一艘滿載噸位達6700噸的大艦,德里級在武器裝備上也不含糊。主炮為一座俄製AK-100DP 100mm單管自動艦炮。反艦導彈為四具四聯裝俄製SS-N-25反艦導彈(最大射程130km,速度0.8馬赫)。防空武器則為2具現代級驅逐艦同款的3S-90單臂發射器(每具載彈量24枚,使用SA-N-7/12防空導彈)。
在近防上,德里級最初裝備四座俄製AK-630 六管30mm自動機炮,後拆除其中兩座,加裝了4座八聯裝以色列制巴拉克-1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在反潛上,德里級裝備了一具俄製PTA-533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裝置(可發射俄製SET-65E反潛魚雷,最大航速40節,射程15公里),另外德里級還可搭載兩架英制海王反潛直升飛機執行反潛任務。
而在艦載電子裝置上,德里級大規模採用俄製電子裝置。裝備了一具俄製MR-755 Fregat-M2半板(Half Plate)3D雷達,此雷達是大名鼎鼎的頂板雷達(Top Plate)的簡化型,以及一具MR-212/201平面搜尋雷達,另外德里級還裝備了一具荷蘭Signna公司的RAWL-02 2D對空搜尋雷達。在反潛探測方面,德里級也十分強悍,前兩艘裝備了俄製先進全周界艦首主/被動聲納(Advanced Panoramic Sonar Hull,APSOH)以及印度自制的Model 15-750變深聲納,最後一艘孟買號裝備了更先進的俄製艦體陣列聲納以及一具法國泰雷茲公司的ATAS拖曳陣列聲納。
德里級服役
德里級驅逐艦原計劃服役6艘,最終砍成了3艘。這三艘德里級驅逐艦成為了印度海軍新舊世紀交替時期的絕對主力。而從客觀上來說,在首艘德里級服役的1997年,印度海軍水面艦艇實力可以說並不弱於我國海軍(我國海軍的現代級首艦杭州號1999年交付)。然而隨著中印兩國國力發展逐漸拉開差距,印度海軍也自然被我們遠遠甩在的身後。
|
艦名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
D-61 Delhi【德里】 |
1992/12/12 |
1995/3/20 |
1997/11/15 |
|
D-60 Mysore【邁索爾】 |
1991/2 |
1993/6/4 |
1999/6/2 |
|
D-62 Mumbai【孟買】 |
1992/12/12 |
1995/3/20 |
2001/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