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鬱奪之,出自巜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唐代王冰注:“土鬱奪之,謂下無壅滯也”。土即中焦脾胃,鬱指鬱滯、壅塞、奪之為祛除之。指脾胃受到溼熱、寒溼、食積、蟲積、氣滯等因素的影響,出現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的症狀和疾病時,可用祛除的方法治療,這也是中醫的治療原則。
土鬱者,脾胃之氣鬱也。清代陳士鐸在《辯證奇聞》"五鬱門"中對土鬱作了如下論述,“夫土氣(脾能力)喜於升騰,不喜下降,肝木來侮,則土氣不升,肺金來竊,則土氣反降,不升且降,而土氣抑鬱不伸,勢必反剋夫水矣。水既受克,不敢直走於長川大河,自然氾濫於溪澗,路徑遇淺則瀉,逢竅必鑽,流於何經,即於何經受病”。
陳士鐸的這段話,是說土鬱是由於脾虛時受到肝木的過度剋制,加之以肺金對脾土之能量的竊取,則脾土之氣不升反降,出現脾土壅塞,抑鬱不伸,無法領導水氣,使水氣不得正常運轉,別走它經,流於何經,即於何經受病。可以看出陳士鐸這段話是闡述脾虛不得制水,形成水溼氾濫的土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