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7軍與美國陸軍騎兵第一師在月夜山一帶展開了激烈戰鬥,每一個山頭都要反覆爭奪。戰前,月夜山是朝鮮的一處風景名勝之地,山上草木鬱鬱蔥蔥,溪水潺潺。可是經過美軍的炮火和轟炸,山禿了、水沒了,只剩下一片焦土。
這一天傍晚,打退了美軍的最後一次進攻後,139師417團1營3連的戰士們迎來了難得的閒暇時光。這些天來,志願軍的戰士們白天要戰鬥,晚上還要搶修加固工事、準備彈藥、搶運傷員。一天下來,難得休息幾個鐘頭。反觀美軍,白天打完了仗,晚上可以優哉遊哉地喝著咖啡,聽著留聲機,有時還能看場電影甚至開個舞會。夜深人靜的時候,志願軍這邊時常能聽到美軍營地那邊傳來的音樂聲和嬉笑怒罵。
不能讓美國人過得這麼逍遙,要想辦法殺殺他們的銳氣。志願軍這邊很快達成了共識,準備派人去夜襲美軍營地。可是派誰去呢,這時領導卻犯了難。美騎一師是美軍中的精銳,在朝鮮打了一年多仗,和志願軍多次交手,早就錘鍊得比兔子還精了。美軍裝備精良,營地裡坦克、裝甲車、大炮、機槍一應俱全;營地的四周,遍佈鐵絲網和地雷;四處還掛著空罐頭盒子,稍有風吹草動,就是一陣機槍炮火,根本沒有節約彈藥的概念。這是一個九死一生的任務啊。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年僅17歲的志願軍戰士挺身而出,接下了這個任務。他是湘西人,參軍剛一年。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給他準備一籃子手榴彈。17歲,放到現在還是個孩子,應該還在學校裡面唸書。可是在那個年代,就要上戰場,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了。
戰友們竭盡所能,為他準備了晚飯。大家雖然沒說什麼,但心裡都明白,這可能是他人生中吃的最後一頓飯了。飯後,這個年輕的戰士提著一籃子手榴彈出發了。大家看著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夜色當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位戰士後來經歷了什麼,他的名字還有人記得嗎?
陳啟瑤,出生在湘西麻陽縣高村鎮堯裡橋。他們家不是當地人,祖父那一輩才從外地遷過來的。湘西土匪多,他們家在當地又沒有什麼根基。為了自保,陳啟瑤的父親曾經師從一位闖蕩江湖的武林高手,習得一身好武藝。陳啟瑤從小就跟隨父親學武,也練就了一身好功夫。
1950年9月,湘西解放沒多久。剛滿16歲的陳啟瑤報名參軍,分在47軍139師417團1營3連當戰士。
陳啟瑤參軍後沒多久,就於1951年4月隨部隊入朝了。一開始,47軍部署在平壤地區,擔負朝鮮西海岸反登陸、反空降和修建朝鮮北部地區機場的任務。
平壤一帶當時雖然是後方,可是並沒有遠離戰火。有一次,陳啟瑤和其他兩位戰友奉命去給師部送信。路上,他們遇到了美軍的轟炸。只見一顆燃燒彈落在了附近的一處朝鮮民房上,頓時燃起了熊熊大火。陳啟瑤他們雖然不懂朝語,但是從身邊朝鮮老百姓的呼喊中,意識到屋裡還有人沒有逃出來。
三位志願軍戰士當即奮不顧身地衝入火中,救出了三個孩子和一批財物。可陳啟瑤也因此頭部被燒傷,衣服也被燒壞了。事後,獲救孩子的家屬找到志願軍,要求給陳啟瑤記功。領導根據群眾建議和陳啟瑤的表現,給他記三等功一次。
1951年6月,47軍開赴前線,開始執行正面作戰任務。這一年9月,陳啟瑤所在部隊奉命進駐月夜山一帶,與美軍展開了激烈的搏殺,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陳啟瑤出發後,戰友們又像往常一樣,忙碌了起來。可是工作之餘,大家都會忍不住地向美軍陣地那邊觀望。雖然黑夜中什麼也看不到,可還是希望有奇蹟發生。美軍戰線那邊,時不時地傳來異常的響動。可是這響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誰也說不清。
到了天快亮的時候,陣地工事已經加固整修完畢,彈藥也準備好了。志願軍嚴陣以待,做好了迎擊美軍的準備。可是等了很久,也沒發現美軍有準備進攻的意思。前面那些日子裡,美國人可是很準時的啊。難道美國人要耍什麼花招嗎?
領導讓大家提高警惕,防止美軍搞偷襲。就在這時,山下來了一個人。這人衣衫襤褸,滿臉黝黑,肩上扛著兩支步槍,槍上挑著兩個鋼盔,右手提著一挺機關槍。原來是陳啟瑤,他居然毫髮無損地回來了。
陳啟瑤見到連長後說:“那一籃子手榴彈,都送給美國人做宵夜了。”
後來,透過陳啟瑤的講述,人們才知道了他那一晚上的經歷。陳啟瑤帶著手榴彈,悄悄地摸進了美軍營地。美軍營地在山下的一個小樹林裡面,帳篷多得像雨後的蘑菇似的。陳啟瑤悄悄地接近一個帳篷,往裡面扔了兩顆手榴彈,然後馬上轉移,利用接下來的混亂,尋找下一個目標。那天晚上,美軍營地裡槍聲、爆炸聲、喊叫聲徹夜沒有停息。陳啟瑤自己回憶,一共炸了美軍十幾個帳篷。至於消滅了多少人,他自己也不知道。陳啟瑤扔完了帶去的手榴彈,想著不能空著手回去。於是撿了一挺機槍外加兩支步槍帶回來了。
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晚上,被陳啟瑤說得雲淡風輕,好像偷襲美軍營地跟出門走親戚似的。
陳啟瑤的這次夜襲打亂了美軍的進攻節奏,為志願軍贏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為此,師黨委授予陳啟瑤“夜摸英雄”的光榮稱號,並記二等功一次。全師上下掀起了學習陳啟瑤的熱潮。
這個故事寫到這裡,按說就可以圓滿結束了。然而真實的歷史是殘酷的,更大的考驗正在等待著陳啟瑤。
1951年10月,陳啟瑤所在部隊奉命前往守備臨津江畔的345.6高地。345.6高地雖說並不太高,但地理位置重要。這個高地同天德山、夜月山形成一座天然屏障,後面就是平原。美軍如果奪得高地,就可以長驅直入。陳啟瑤所在的排扼守在高地的最前沿,任務是相當艱鉅和危險的。
這一天清晨,美軍的進攻開始了,還是老對手美騎一師。先是飛機轟炸,然後是炮火集中轟擊,凝固汽油彈幾乎把山都要燒紅了,美軍的坦克也開到山下助陣射擊,炮彈炸彈感覺就像不要錢似的,如同潑水一樣的灑向志願軍的陣地。炮擊停止後,煙塵幾乎籠罩了整個山頭。然後,美軍的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衝上來了。
陳啟瑤操縱著一挺輕機槍,猛烈地向敵人掃射,打退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美騎一師作為美軍中的精銳,打得也是異常頑強,衝鋒如同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陳啟瑤的機槍,槍管都打紅了,皮肉都粘在了上面,可他自己一點也沒有感覺到。
三個鐘頭過去了,此時陣地上只剩下陳啟瑤和幾位重傷員了,排長、班長都犧牲了,彈藥也所剩不多。美軍的傷亡也不小,可是美國人一點也沒有善罷甘休的意思;上一批人剛敗退下來了,馬上就換上新的部隊往上衝。美國人似乎也突擊學了幾句中文,對著志願軍喊著“繳槍不殺,抓活的”之類的話。
面對蜂擁而來的敵人,陳啟瑤臨危不懼,找到了8箱手榴彈。他把這些手榴彈分成8堆放在陣地上,一會跑到這裡扔兩顆,一會又跑到那裡扔兩顆。就這樣,一個人又打退了美軍的幾次進攻。在此期間,陳啟瑤頭部受了重傷,但還是孤軍奮戰,堅持到了增援部隊的到來,保住了前沿陣地。此時,陣地前已佈滿了敵人的屍體。
陳啟瑤被扶上擔架後,還不停地喊著:“美國佬,上來吧,老子同你們拼了!”
戰後,139師呈報的請功書文是這樣寫的:陳啟瑤同志在臨津江守備345.6高地前沿陣地戰鬥中,打得英勇頑強,最後孤軍奮戰,他一個人以207枚手榴彈炸死敵人67人,根據陳啟瑤的英雄事蹟,請求軍黨委批准其榮立一等功,譽其為“孤膽英雄”。
1951年11月,47軍黨委授予陳啟瑤“孤膽英雄”的榮譽稱號,立一等功一次。後來,志願軍司令部授予他二級戰鬥英雄的榮譽稱號,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人民軍戰士榮譽二級勳章。
1952年10月16日,《中國青年報》登載長篇人物通訊《孤膽英雄陳啟瑤》。
1953年,陳啟瑤參加了志願軍歸國代表團,出席了北京“五一”觀禮。5月1日,他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毛主席握著他的手說:“你打得很勇敢,為祖國人民爭了光,我們湖南老鄉中出勇士出人才啊!”
1953年5月2日,賀龍元帥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與志願軍歸國代表進餐時,發現陳啟瑤受傷的右手握筷子有些發抖,便將珍藏在自己身邊多年的一雙銀筷子贈給陳啟瑤,說道:“你是祖國的光榮,是人民的光榮,我代表黨和人民歡迎你!”
1954年《解放軍畫報》第2期載有陳啟瑤一個版面的數幅照片。
1987年出版的《陸軍第47集團軍軍史》記載:陳啟瑤,1951年11月,被47軍黨委授予“孤膽英雄”榮譽稱號,立一等功1次,主要事蹟是:在堅守“345.6”高地戰鬥中以207枚手榴彈打退敵約兩個連兵力的三次進攻。
陳啟瑤後來的經歷,十分坎坷。從朝鮮負傷回國後,他從部隊轉業到了地方工作。沒想到結髮妻子離他而去了。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打擊,使他的神智不太正常了。組織上將陳啟瑤送進了精神病醫院治療。
1957年初,陳啟瑤病癒出院。政府給他找了個單位——省糧食廳直屬的一個糧食倉庫,安排他擔任保衛工作,工作地點在湖南辰溪縣大路口。另外,組織上還牽線搭橋,給他介紹了一個物件。姑娘名叫謝秋愛,在辰溪煤礦工作。兩個人很快就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
陳啟瑤曾經問她,人家嫌我有傷與我離了婚,你卻還要嫁給我這個殘疾人,圖我什麼呀?謝秋愛回答:“你是英雄,是功臣,是金日成發過獎的人,是和毛主席握過手的人,人民稱你們是‘最可愛的人’,我就圖你是個人民‘最可愛的人’。”兩人結婚後,生活的非常幸福,很快就有了孩子。
1964年,陳啟瑤因為身體方面的原因,被迫離開工作了8年的糧庫,回到老家麻陽縣高村鎮,靠務農和燒磚謀生。謝秋愛緊緊追隨著丈夫,也辭掉了公職,陪陳啟瑤一同回鄉。謝秋愛把陳啟瑤和家庭照顧的很好,兩個人一共生了5個孩子,其中3個上了大學,另外兩個也分別讀了中專和高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啟瑤拿到了“殘廢軍人優撫證”,每個月可以領到20元生活補貼。
現在,在組織的照顧下,陳啟瑤住進了麻陽縣光榮院。逢年過節,政府和部隊的領導都會前去看望慰問。
後記: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天,一位記者幾經輾轉,找到了陳啟瑤,打算採訪他。可是陳啟瑤卻冷眼相對,不怎麼搭理他。後來,這位記者提到,自己和陳啟瑤一樣,也是16歲參的軍,也參加過抗美援朝。陳啟瑤的臉色這才為之一變,連忙讓晚輩端茶遞煙上糖果瓜子。
陳啟瑤談到了自己的家人,特別是要感謝自己的妻子。當然,他也回憶起了抗美援朝的往事,談到了當年浴血奮戰的經歷,以及那些犧牲了的戰友。陳啟瑤特別提到,如果有一天能夠帶著兒女重返自己戰鬥過的345.6高地,就太榮幸了。不過,令記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陳啟瑤反覆講的:“我不是土匪,我家祖宗三代也沒人當過土匪!”
參考文獻
劉翠雲主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辰溪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英雄之歌 辰溪兒女抗美援朝回憶[M].2000
田興華著. 走向光明:湘西匪首四十年改造紀實[M]. 北京:海潮出版社, 1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