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通訊員 付姣龍 張四喜
正月裡,湖南古鎮——歸陽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中。
初三開始,天氣好轉。外地歸來的遊子,大多會去湘江邊的槐樹下,去拍照,去懷舊。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地方,不僅有歷史,也有故事,更有情懷。
歸陽鎮不大,但已有1800多年曆史。清江、白河異出而同歸湘江,鎮區位於湘江北岸,故名歸陽。
鎮政府邊上靠河邊有一株古槐樹,極目新聞記者回鄉幾天,每天都會從此經過,無論白天或是黑夜,這裡的人氣無疑最高。記者看到,槐樹樹幹粗壯,需兩人合圍才抱得過來,樹葉已掉光,只剩枝丫伸向天空,有些悽愴的味道。
正月初三上午,極目新聞記者看到,一艘渡輪從對岸趕著水花靠岸。抱著孩子走親戚的、挑著擔子賣菜的一轟而下,渡口熱鬧極了。上了斜坡臺階,大多會在槐樹下歇腳。而從鎮上返程等船的,也提著大包小包在槐樹下等待。幾個年輕人引著一幫孩子,不是放兩個“鑽天猴”,尖銳的聲響炸開一串紅紙花,引得孩子們一陣歡呼。
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少女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她在長沙讀大二,無論寒暑假回來,和同學們約定相聚的地方總在這槐樹下。“在鎮上讀高中的時候經常來,現在有的出去打工有的讀大學,難得碰到,槐樹下滿滿都是回憶。”她說。
歸陽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夏天的時候,槐樹下的人更多。吹著河風又有樹陰,涼快。樹已有1000年以上樹齡,平時也沒人刻意護理,守在湘江邊上頑強自然生長。“天氣一轉暖,馬上就發新芽了。”他說。
這棵樹下,有現代人的回憶,更有古人的感懷。史料記載,唐代詩人李頎曾在此歇息遮蔭,並作詩《漁父歌》。在《漁父歌》中,李頎描寫了江中漁民沙灘邊洗腳,用岸邊竹子釣魚,船上生火江水做飯等生活場景。
據資料考證,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科考探險先驅徐霞客在《楚遊日記》中記載了明崇禎十年三月初七(公元1637年2月2號)他從河州驛行舟入泊歸陽驛的詳細行程。原文稱:“初七日西南行十五里,河洲驛。日色影現,山岡開伏。蓋自衡陽來,湘江兩岸雖岡陀繚繞,而云母之外,尚無崇山傑嶂。至此地,湘之東岸為常寧界,湘江西岸為永之祁陽界,皆平陵擴然,岡阜遠疊也。又三十里,過大鋪,於是兩岸俱祁陽屬矣。上九州灘,又三十里,泊歸陽驛。”
如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時光長河中來了又去,這棵千年古槐見證著歲月的變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