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何往低處流?向天空丟擲的石子為何落回地面?“天宮”空間站為何圍繞地球飛行?原來,這一切都受地球重力場的控制。地球重力場雖無處不在,但看不見摸不著,在牛頓三百多年前發現萬有引力之前,人們往往身在其中而不解其意。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僅可以以超高的精度測量重力場,而且已將其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和地球科學研究的很多方面。
1、何為地球重力場?
重力即因地球的巨大質量和自轉運動而產生,是地球質量產生的萬有引力和自轉離心力的合力。地球因其內部密度不均勻、地表地形的起伏等影響,使得地球表面重力處處不同,形成重力場(圖1),並制約了地球外部物體的運動。同時,地球表面的水氣流動,內部的岩漿流動、構造運動,乃至人工水庫蓄水等改變了物質分佈,即會引起重力場的細微變化。如果人們透過測量,記錄下地球重力場不同位置的量值,以及其隨時間的變化過程,那就可以將其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和地球科學研究的很多方面。
圖1 地球重力場模型(武漢大學),從物理的角度描述了地球的形狀
2、如何測量地球重力場?
地球重力場的測量,是指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其度量單位是m/s2(米每平方秒),常用參考值是9.8 m/s2。初中物理教材即告訴我們,透過記錄物體自由下落的距離和時間,或者記錄單擺擺動週期,即可以計算出重力加速度。但是,實際應用中要求能夠測得10-5 m/s2(毫伽)甚至10-8 m/s2(微伽)量級的微小量值。為此,自17世紀以來,人們發明了擺儀、彈簧重力儀、超導重力儀、鐳射干涉絕對重力儀、冷原子絕對重力儀、海空重力儀,乃至衛星重力等觀測儀器裝備,目的便是儘可能準確全面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及其變化。
今天,人們已經建立了從衛星、航空、海洋至陸地的立體重力觀測體系,據此資料建立的重力場模型空間解析度已可達10km,可觀測到地球極移、固體潮、陸地水、大氣壓,乃至地球核心運動等引起的微小重力變化。
3、地球重力場的應用
重力場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場,重力場及其變化觀測資料在基礎測繪、工程建設、資源勘探、地震災害監測等方面有重要應用。
重力場資料是建立國家垂直基準(大地水準面)的基礎資料。有了它,才能確定各地的海拔高程,確保諸如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等長跨度大型工程的順利施工建設。重力場還反映了地球內部的質量分佈,重力普查資料可為圈定礦產分佈、評估其儲量提供依據。重力探測等資料還可為我們揭示地殼內部密度結構提供佐證,實現“透明地殼”的目標。
重力場的變化與地球內部構造運動密切相關,不受空間的阻隔,可以反映地殼深部地震孕育相關物性變化,在地震監測預測中具有較好應用潛力。為此,我國自1966年邢臺地震之後開展地震重力監測工作,先後在滇西、津京唐張等地區,與德國、美國、日本等國開展了科學觀測實驗,對震前重力變化的規律、原理取得了一定認識。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建成了覆蓋中國大陸,由連續重力臺網、絕對重力基準網和相對重力聯測網構成的地震重力監測體系,相關觀測資料為強震危險性評估提供了重要支撐。
未來,隨著《中國地球物理站網(重力)規劃》方案的落實,觀測和資料處理技術的進步,以及科學認識的深入,重力場及其變化觀測資料必將獲得更廣泛的應用。
【來源:扎蘭屯市地震中心】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