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俺回到村裡的第五天,排了兩次相親、三波聚會,還收到了六通賣房子的電話。
怪俺一直捨不得換掉用了十幾年的號碼,時不時就有縣城的賣房子電話打過來,不過這次特別密集,都想趕著“返鄉置業”的節點收割一波。
注意了!新年的樓市第一坑“返鄉置業”已經來了!
一到年關,大批北上廣深的小年輕們回到了自家的小縣城。
瞅著60000元/㎡的房子少了個0,那份買房的心總是蠢蠢欲動。
同樣年關,天殺的開發商走起了溫情路線。
“生在哪根在哪,就是離不開老街老巷老街坊。”
“踏遍萬水千山,總有一地故鄉。”
“曾經世界奔忙,如今驕傲歸家。”
“父母眼中的佼佼者,不該是城市的漂泊者”
……
走一遍縣城,層出不窮的廉價煽情差點兒讓俺落淚,直到俺路過通火通明的營銷中心才緩了過來,這開發商正在磨刀霍霍向韭菜了。
路人皆知,返鄉置業是縣城樓市的救命稻草,年年不會缺席,比“金九銀十”還好用。
打折促銷、買房送車一套組合拳下來,賣得如火如荼。
賣房的想法只有一個,套牢縣城最有錢的接盤俠,再逃之夭夭。
買房的大多是想給自己留個退路,串親戚時多點兒談資。
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返鄉置業都是坑,都是被收割的。
咱們來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買老家的房子?
俺覺得,不外乎這幾種假設。
一.拼命工作,但買不起一線城市。
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對高房價絕望、對搬家恐懼,渴望擁有一處安身立命之所。
回到老家看到低廉的房子,極容易失去理性、衝動買房,以此來逃避現實的壓力。
二.同齡人都買房子了,自己不想落後。
過年最多的就是飯局,同學、親戚總得聚一聚,而買房、結婚這些話題永遠逃不過。
聽到別人的買房訊息,或多或少有被刺激到,迫切想要擁有一套房子。
三.房子永遠都是漲的,買一套又不吃虧。
有一部分人經濟還可以的,對老家有感情,想著房子一直在漲,買一套又不吃虧,就當投資了,房子總比銀行裡的錢保值。
再或許以後回老家養老,留個退路。
乍一看,這一套套的邏輯可以自洽,沒啥毛病。
但以上的這些邏輯,沒有一個是從經濟、產業、人口等出發的觀點,過於衝動、感性。
這就是縣城房子的問題,除了打打感情牌,沒有任何價值可談。
買房買的不只是一處安身立命之所,更是能有回報的資產。
而縣城房子大多是租不出去的,或者說租不上價,若是再用點兒心裝修一波,想要租金回本遙遙無期。
有人說,不租留著房子漲價了再賣不行嗎?
OK!咱們來瞅瞅縣城房子這幾年的行情。
五年前,中國樓市整體走除了一波漲幅,大城市群的三四線城市、或是偏遠的縣城,跟著渾水摸魚,有些甚至實現了翻倍。
有了這一波大漲,返鄉置業有了最大的支撐。
可事實上,大範圍畸形的漲幅早已讓縣城房子遠遠超出了當地居民的承受能力,純屬跟風賣出了遠超過正常的售價。
一次暴漲可以雞犬升天,但未來什麼時候再漲?還有這樣的大漲嗎?
上一輪的大漲來自於大拆大建的貨幣化棚改,背後還有央行的定向大放水,才有了難得一見的中國樓市反彈。
問題是全國棚改已經收官,自2019年後棚改貨幣化補貼陷入了斷崖式下跌的困境,沒有天量資金哪兒還有新一波大漲?
有人說,不求大漲,穩住了再轉手賣掉不行嗎?
最致命的來了,縣城房子根本沒有人接盤!
縣城本來年輕人就少,沒有什麼剛需可言。
再加上的房自更新迭代升級越來越快,二手房隨著時間拉長線性的貶值,誰會買日益衰敗的二手房?
大城市喜歡造新城,縣城同樣喜歡造新城。
大城市再做舊城改造,但縣城無力舊城改造。
這就導致絕大多數縣城新城房子扎堆,老城破爛不堪,二手房無人問津,沒有流動性。
沒有租金、沒有大漲可以跟從、沒有流動性,縣城房子無解。
遠離三四五線和縣城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城市的經濟根基、發展動能、人口外流等等,決定了小地方的前途渺茫。
未來城市的分化會越來越嚴重,北上廣深虹吸全國、省會虹吸地市,這是社會的必然結果。
不在中心城市的輻射圈之內、不在大城市群的覆蓋範圍之內的三四五線和縣城將被進一步的吸附,競爭力進一步下滑。
等待他們的,只有人口的持續流出、經濟的收縮。
OK!總結一下。
一.避開返鄉置業的大坑,回家過年唯一目的就是探親團聚,無關其他。
二.三四五線和縣城一律不碰,便宜是一回事,有沒有價值是另一回事。
三.漲幅短期內會騙人,但城市的實力不會,請拋棄情感投資,不要和錢過不去。
四.有自住需求的可以買,但留一套足以,甚至一套不留,租房自住;但以後要自住不等於自住,一定要分清,真正到了養老的時候,醫療資源遠比個人情節靠譜的多。
五.大城市化是大勢所趨,請拼全力買大城市,留在大城市還有機會參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買不起一線降維省會,買不起省會降維省內第二大城市,哪怕縣城洋房和省會兩房,一定要選擇省會兩房。
六.用有限的積蓄投資縣城老家,等於失去了紮根大城市的機會,下一代將要重新踏上進城打工的旅程,時間的成本和階級的固化無法透過一代人的努力可以輕易追趕。
文:樓市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