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漢人勢弱,金國國主完顏亮野心勃勃,聚集數萬大軍南侵。
而此時由金人佔領原屬於北宋的土地上仍有大量漢人居住,他們被壓迫,被奴役!大部分人選擇虛與委蛇,苟且偷生,但中華民族從來不缺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好漢!
在南宋即將被金軍攻打,旦夕之間恐將亡國滅種時,眾好漢振臂一呼,立時從者如雲,起義軍四起!
其中一支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聲勢尤為浩大,與金人大軍交鋒數次,互有勝負,占城若干。
然耿京起義軍以農民軍為主,種地能力遠大於殺人技術,又缺乏武器、盔甲、馬匹,與遊牧為生,殺掠成性的金軍戰鬥力相比相差甚遠,傷亡慘重,急需生力軍加入!
蒼茫大地,殘陽如血,滾滾塵煙從地平線下升起,一支兩千餘人的隊伍徐徐而來。隊前立著兩杆杏黃大旗,各上書“宋”“辛”二字。
這些人面黃肌廋、衣衫破舊,手裡拎著的傢伙多數不是刀槍,而是鋤頭、鐮刀,顯然是一支漢人農民軍。
一身行頭雖看著沒什麼戰力,但個個目光炯炯,步伐穩健,對抗金人大軍的決心很足!
他們這不是對自己的戰力有信心,再愚笨的農戶也知道金軍的強悍,割頭比其割麥子都快。而且相信領頭之人,相信他定能帶領眾人找到一個好歸宿,幹一番大事業!
為首之人姓辛,名棄疾,字坦夫,號稼軒。自幼學文習武,兩者均長於眾人。立志助南宋打敗金人,收復故土!
得知金人召集大軍欲將南下,憤然散盡家財,召集兩千鄉勇,起義抗金!
辛棄疾雖滿腔怒火,恨不得即可與金人大戰一場,但知道獨木難支,又勢單力薄,必須要與其它起義勢力合流一處,才有望滅金人!
恰巧他昔日曾與起義軍首領耿京有過一面之緣,當時就為其英雄氣概與忠君愛國之心折服,視為偶像。後又聽聞他領軍與金人三番五次死鬥之事,更是下定決心要來誓死追隨。招募鄉勇之後,便派人與耿京聯絡,隨即率眾來投。
耿京得知此事自然大喜,親自在軍寨外相迎,並任命辛棄疾為掌書記,跟長隨左右。不願他這樣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衝鋒陷陣,有用之身白白犧牲。
辛棄疾知其好意,又推脫不得,只能如此,將一干事物處理得井井有條,得軍中交口稱讚。
金主完顏亮好戰喜功,雖所佔北宋之地起義軍四起,卻並未太放在心上,認為其不成氣候,先用小股軍隊牽制即可。主力還是用於征討南宋,那裡遍地的財帛美女才動人心,也最能凝聚金軍戰力。等擊潰南宋,起義軍自然人心惶惶,不攻自破。
完顏亮此番計較並無太多差錯,起義軍確實還威脅不到大局。他在前線專注指揮大軍攻破南宋大軍防線,勝多敗少,形勢一片大好。然則人算不如天算!
人慾是無窮的,金國政權本就建立在殺戮與爭奪上,又是由多部族組成的聯盟,人心各異。面對即將打敗南宋,佔領南北,享用大大的江山時,有人的野心藏不住了!
金人內部矛盾爆發,爭權奪利,完顏亮不放權,也無法調和矛盾,被曾經最為依仗的部下所殺,金軍大亂!金軍南征領頭之人一死,各部族各自為戰,自此再無攻破南宋守軍之力。
而此時北地起義軍得知完顏亮已死,金軍內亂之事,自是士氣大振,紛紛圍攻金人駐守的城池,要斷金軍北撤後路!
耿京熟讀兵書,又與金人數年大戰,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道理,此時正是起義軍與南宋大軍南北夾擊一舉消滅金軍千載難逢的機會!當即派有勇有謀,忠誠可靠的掌書記辛棄疾領五十餘悍勇之輩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夾擊金軍!
辛棄疾如何不知此事重大,激動熱血之餘,當即帶隊策馬南下,一刻不敢耽誤。不日便順利進京面聖,闡明來意。
南宋皇帝懦弱,一時拿不定主意,不知該主動出擊與起義軍合圍金軍,還是固守邊界,嚴防金人捲土重來。朝廷大臣們也分為兩派,短時間拿不定主意。
辛棄疾心繫起義軍,不願多留。朝廷商量出結果,自會派人告知起義軍,無需他等待,便領人快馬加鞭回去了。
金軍此時南征無望,所佔之地要失,還有被南北夾擊的危險,儘快消滅起義軍已是必然之舉。
正面硬攻對於此時的金軍不利,用計讓起義軍不攻自破才是上上之策。金人能有如今之勢,也不都是有勇無謀之輩,其中更是有很多歸降的漢人為了自己的前途絞盡腦汁出謀劃策。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此時耿京的起義軍勢力已然最大,大有一統起義軍攪得北地天翻地覆之勢,自然成了金軍首先攻破的目標。
有人為了國家,為了收復失地舍家棄財,不顧生死。也有人卻為了一己私慾,做出了賣主求榮之事!
耿京心腹部下張安國被金人高官厚祿收買,尋得機會將耿京殺害。他恐遭義軍報仇襲殺,隨即投入北歸的數萬金軍中自保。
主帥一死,起義軍頓時群龍無首,各方勢力互相猜忌,既怕金軍乘機反攻,又恐被昔日“兄弟”吞併,分崩離析!
正在歸途中的辛棄疾等人聽聞此等厄事,當即個個目眥欲裂、怒髮衝冠,恨不得生啖張安國。
起義軍不戰自潰,對於他們而言已無歸處,辛棄疾等人只得回頭南下依附南宋朝廷,但在這之前要殺了張安國為大帥報仇!
辛棄疾有勇有謀,深得眾人信賴,紛紛讓他拿主意為大帥報仇。此時他已得知張安國逃去了金人大軍之中,當那座上客。欲殺之,必要破軍陣!
起義大軍潰敗,本就躊躇不前的南宋朝廷更是不會出兵反攻金軍了。外部威脅已去,內部無人掣肘,各部族相互猜忌防備,軍陣很是鬆散混亂,正是夜襲強攻的好時機。
等金軍自選出頭領,重整軍陣,辛棄疾五十多人再悍勇,也萬難殺入其中抓住張安國。
夜幕降臨,星河之下一眼望不到邊的軍寨坐落在開闊地之中。大大小小的帳篷散亂開來,並沒有什麼章法,外圍也只有零星一些懶散兵卒舉著火把巡邏。
在這開闊地方有大軍來襲必能早早發現,若是小股部隊,想來也不敢來攻。
軍陣裡有酒的喝酒,沒酒的睡覺,連日作戰行軍早就乏了。
辛棄疾帶著眾人牽著馬匹未騎,小心翼翼地靠近金軍大陣,離了不到百步也未被發現。他見其軍陣如此鬆懈,不再猶豫,翻身上馬,一馬當先衝殺過去!
此戰的目的是要擒殺張安國,但並不知他身軍陣中何處。只有殺入中軍大帳,看是否在內。
在最好,擒住帶走。若不在,就擒住一些金軍將帥,再令其交人。想來這些金人也不會不顧自己的性命而要保住張安國。
眾人皆視死如歸,如若陷在陣中身死,未能如願,就當追隨耿京大帥而去。
刀兵入體,殺聲震天!
辛棄疾手持一杆長槍,左右挑刺不停,轉如車輪,竟勇不可當,直奔中軍大帳!
眾人策馬緊隨其後,所遇金兵不是被兵器所殺,就是要遭馬蹄所踏,一時間無人敢阻,直以為南人大軍殺來了,猝不及防之下只得倉惶逃竄。
中軍大帳中,眾金軍將領摟著擄來的漢人美女,觥籌交錯,談笑縱情。其中有一人明顯與他人不同,不但是服飾,神情舉止也是有異,帶著拘謹與小心,正是叛徒張安國!
這場酒宴還就是為他殺了耿京,不費一兵一卒使起義軍潰敗而辦。但並無人與他碰杯親熱,倒像是晾在一邊了,畢竟叛徒在哪裡都不會受歡迎的。他自己如何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只要不被卸磨殺驢,自斟自飲又有何妨。
再說辛棄疾等人,一路衝殺,片刻之後就猶如神兵天降般衝入了中軍大帳之內。在眾金人將領詫異、驚恐的眼光中,辛棄疾一眼就看到還端著酒杯不知所措的張安國。不由分說,策馬衝去,掄起槍桿將其抽暈,拽上馬背就走!
兵貴神速,既已抓住此行目標,便不再停留,眾人一同衝殺出去。大帳中金軍將領一時搞不清楚狀況,只知暫避兵鋒。等反應過來是一支漢人小隊闖軍陣擒張安國時,追擊晚矣。
辛棄疾順利擒住張安國後並沒有洩憤折磨一番殺了了事,而是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宣判、處決。
他要讓全天下人都知道當叛徒的下場,就算躲在萬軍之中也可殺之、擒之!
還能借此震懾住金人,讓他們知道漢人中從不缺勇不畏死之人!
立此大功,辛棄疾便留在了南宋朝廷中做官,一生都為洗雪國恥、驅逐金人、收復失地而努力。逝世前仍在大喊:“殺敵!殺敵!殺敵!”。
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