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微風][微風]品味【人世間】20
▎文:摘自梁曉聲【人世間】
▎圖:來自網路
一年後,周秉昆居然攢下了一千多元。當年,人們夢想的最高金錢指標也只不過是成為萬元戶。
秉昆向白笑川借了二百元,以一千六百元的價格在接近市中心的一 條小街上買了一處蘇聯房——看上去年頭不短了,卻還算周正。
有小門斗,窗外有小院子。地基並沒怎麼下沉,窗框下沿離地面一米多高呢。一 大一小兩間屋,進門是廚房,左邊小屋,前邊大屋。灶臺是水泥的,刷了油漆,木板地,鐵皮房頂。傢俱齊全,拎包就可以入住,入住了就可以生火做飯。
說是“買”,嚴格來講叫“兌”。
當年但凡像點兒樣子的居民住房的 產權,都歸各級房管所。只有光字片那類房產所不稀罕登記的住宅,有實際性質的買賣之說。
兌房現象民間較常見,即一方出錢,擁有對方的居住權,年限由一方出錢多少而定。一千六百元在當年是數額挺大的 一筆錢,秉昆買下的是永久居住權,起碼協議上是如此寫明的……
那時,他覺得自己如同提前實現了幾個五年計劃,率領妻子和兒子 進入了共產主義,自豪感油然而生。
【編者的話】
我家是84年從衚衕裡的小平房搬進樓房的。
那是父親單位的集資樓,緊臨解放路——市裡的東西主要幹道。樓房共五層,兩個單元,據說那時蓋樓都不允許超過七層,否則就得安電梯。
我家是四樓,一層住東西兩家。
每上一層樓中間要拐一次彎兒。一上樓,就在心裡默默地數數,數到十就拐彎,數到八十,就到家了。時間久了,摸黑也能上下自如。
那時,老的市區基本上還是平房加衚衕為主的街道,什麼幸福街、新華街、勝利街、民生街、花園街……等等,後來逐漸以單位為主開始蓋家屬樓,大多是5-7層的樓房。
剛住進新樓後的七八年光景,周邊大都還是成片成片的平房區,中間是七拐八拐的小衚衕,迷宮似的。
每次騎個腳踏車去糧站買面,要在小衚衕裡繞來繞去,搞不好還會迷路。
樓下蓋了一排煤球房,一家一間,裡面放煤球、腳踏車和一些雜物。
樓梯拐彎處堆的也是煤球或是腳踏車。當初為爭奪拐彎處那一小塊地方,鄰居們有的還鬧了一些彆扭。
房子是兩室一廳,五十多平方米。
廚房是用磚和水泥砌成的煤火臺,裡面埋一個鐵的水箱,涼水從水箱下部進入,另一頭的水管就出熱水了。
爺爺怕冷,冬天總是穿著大厚棉襖棉褲,搬個小板凳偎在煤火臺邊取暖。
窗戶都是鋼窗,時間長了就生鏽,隔兩年就得找點防鏽漆刷一刷。
天氣一變臉,風就從窗戶縫、門縫鑽進來,“嗚嗚”地尖叫著,晚上睡覺還有點嚇人。
後來有了鋁合金門窗,換成鋁合金窗後,密封就好多了,窗臺上的灰也少了。
住戶們都是一個單位的,大都很熟悉,鄰里關係也很融洽。
平時誰家做了好吃的都要互相送一送,有事誰家沒有煤球了順手就夾了別人家的用,還不還的、說不說的也無所謂,後來鄰家知道了也是一笑了之。
大年初一起來,吃餃子前,第一件事就是樓上樓下先拜年,小孩子還忙著掙壓歲錢。
不像現在的樓房,住了多少年了也不知道對門的人長啥樣,雞犬互不相問,老死不相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