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那首熟悉的旋律響起,那段美麗的探戈舞跳起,我們立刻會被帶入電影《聞香識女人》的世界。
這場經典的探戈舞戲以及阿爾·帕西諾高超的演技,使我們初看這部電影時完全被退役盲人中校這個角色所吸引,以至於忽視了年輕人查理這條故事線。
實際上查理這條故事線非常重要,與盲人中校自殺未遂的主線一暗一明共同構成了電影的戲劇矛盾。
簡單梳理一下查理的故事線:
在精英私立學校上學的查理和另外一位富家子弟同學目擊了捉弄校長的人。
但查理不知道是告密自保好,還是嚴守秘密好。
校長用直接推薦哈佛大學名額的機會誘導查理,而守口如瓶的結果是不僅上不了名校,還會被開除。
這件事對另外那些家裡有錢有勢的同學算不了什麼,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學校的校董,校長也不敢得罪。
但查理和這些同學不同,他是特困生,是靠獎學金才進入這所名校的,家裡不僅沒錢沒勢,父親還拋棄了他,母親改嫁。
在這樣一個需要支援的重大人生時刻,查理的父親卻是缺席的,而另外那位同學的父親則一直在身邊。
如果查理用告密換取名校名額,良心會一輩子受譴責,就算去了哈佛,也是個為私利出賣朋友的小人。
但如果他堅持保密,就會被開除,則永遠失去了改變出身的機會,更得不償失。
以上就是在阿爾·帕西諾飾演的盲人中校出現前,電影另一位主角查理的故事。
影片先借查理給觀眾丟擲了一個道德難題:是告密保前途好,還是保密毀前途好?
接下來,編劇並沒有著急幫查理做出這個艱難選擇,而且這兩個選擇看上去都不理想。
劇情先把查理這條線索放下,開啟了主線故事。
查理應徵了學校附近一家人感恩節週末陪護的工作,想掙點外快買回家的機票。
陪護物件是這家人的盲人親戚,也就是退役賦閒在家的弗蘭克中校。
從查理接觸到弗蘭克第一分鐘開始,他就意識到這個人非常難相處。
兩人的年齡、經歷、脾氣、性格都大不相同,而且弗蘭克中校也和其他正常退休老人不同,他非常毒舌,滿口黃腔,做事乖張。
這些讓還沒有什麼社會經驗的年輕人查理無所適從。
這種兩位男主差異極大卻能融洽相處,相得益彰,甚至相互救贖的電影,是歐美影視中一種叫做“哥們電影”(Buddy Film)的型別片。
這種型別片一般以兩個差異極大的男性為主角,並常常與西部片、公路片、動作片等其他型別片結合。
同類型中比較出名的影片還有法國的《觸不可及》和風靡中國一時的“哥們公路片”《綠皮書》。
但《聞香識女人》和《綠皮書》中黑人與白人的種族矛盾不同,也和《觸不可及》中健全人與殘疾人、窮人富人、黑人白人、高階層與低階層人的矛盾不同。
這部電影中查理和弗蘭克矛盾的根源是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
查理是人生剛起步的年輕人,馬上就要進入社會,對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他來到上校家做陪護工作,就是他與社會的第一次接觸。
查理處在人生即將開始的十字路口。
而弗蘭克上校則正好相反,他已經為社會服役多年,做出了一生的貢獻。
他自己說人生的高光時刻就是站在宣誓就職的林登·約翰遜總統旁邊。
林登·約翰遜是在肯尼迪被刺後,由副總統晉升為總統的,所以弗蘭克中校也算是見證過國家重大歷史時刻的人物。
但現在卻被人遺忘又眼瞎,只能窩在侄女家,領著退役津貼無人問津,成了一個需要人照看的老廢物、累贅、煙鬼和酒鬼,和曾經的榮光與地位有著巨大差距。
這個巨大落差就解釋了弗蘭克為什麼言語毒辣,做事不給人留面子,還不斷重複那句美國軍隊的口頭禪“嗚哈”。
他強裝硬漢的行為實際是為了掩蓋了內心的失落。
弗蘭克處在的是人生末尾階段即將開始的十字路口,在見到年輕人查理之前他已經對人生失去希望,決心自殺。
《聞香識女人》這部電影的確講了一段忘年交友誼,也有人解讀成“男人之間的故事”,但這都只是表面,它的本質是兩個人生階段迥異的人互相救贖了對方。
兩個人都面臨人生的新階段,都不知所措。
一個差點失去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個則差點自我了斷,但好在他們遇到了彼此。
只有看到這一層,才能真正理解電影《聞香識女人》的深層含義。
已經在社會上做出過巨大貢獻但現在被遺忘的老兵,挽救了一個前途可能被毀的青年,而即將進入社會的青年也以一張白紙般的純潔,讓眼瞎的老兵意識到自己還能正常享受人生,並且還在查理遇到困難時扮演了“父親”的角色。
弗蘭克那段充滿社會閱歷、慷慨激昂的演講不僅保住了查理的學籍,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這部電影對尚未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和退休老人的雙重人文關懷,讓人始終感覺一股溫情貫穿其中,這也是它成為經典,感動無數觀眾的原因。
實際上《聞香識女人》這部電影並不是完全原創,也是翻拍。
早在1974年義大利就有一部叫做《女人香》的電影,這部義大利版《女人香》根據義大利作家喬瓦尼·阿爾皮諾的小說《黑暗與甜心》改編。
裡面的退役軍官同樣也是很難相處,但最終和少年成了朋友。
美國版保留了原著和原片中少年陪同眼瞎退役軍官出行的主線,但增加了少年在學校遇到難題這條新故事線,這在原著和義大利版電影中沒有。
這條新增的故事線不僅豐富了查理這個人物,還使影片真正成為一部雙男主“哥們電影”,也使整部電影的戲劇矛盾更加尖銳對立,比義大利版《女人香》流水賬式敘事更好看。
當然好萊塢自身的影響力和阿爾·帕西諾的知名度、演技也給美版《聞香識女人》增光不少,比如那段絕美的探戈舞,還有弗蘭克中校那段直擊心靈的演講等等,都是美版《聞香識女人》永恆經典的橋段。
影片中還有兩處精妙的鏡頭,一直被我們忽略。
這兩個鏡頭在那段長達5分鐘演講戲的開始和結尾,兩個大全景中我們可以看到講臺上一句金色格言寫著:
The Place where People Meet to Seek the Highest is Holy Ground.
眾人相聚尋求至高之處,就是聖地
這句話是導演刻意展示給觀眾看的,也是全片的核心價值導向。
這句格言引用自德裔美國政治和社會倫理學教授菲利克斯·阿德勒,他還是有影響力的安樂死理念講授者,宗教學者和社會改革家,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倫理學家之一,開創過“道德運動”。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很明顯,指的就是電影中虛構的博德學校,校長吹噓這裡走出過兩位美國總統,是領袖的搖籃。
不過這句話出現的時機非常有意思,第一次是校長著急宣佈開除查理時,這時鏡頭裡出現這句話是為了諷刺校長的虛偽,指的是這樣一個眾人尋求至高之處的聖地,培養的卻是告密者。
這句話第二次出現則是在弗蘭克中校演講完畢後,這時這句話就不是諷刺了,而是告訴人們真正尋求至高之處的聖地,應該是弗蘭克中校演講中說的那樣。
這個聖地應該保護查理這樣正直的青年,而不是開除他。
這兩處剪輯和場面排程雖然簡單,但意蘊深遠。
90年代那些經典老電影之所以讓人無窮回味,正是由於對每個簡單鏡頭或技法的匠心運用。
你是被《聞香識女人》中的哪個橋段所感動的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