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一般的軍事著作和一味追求視覺效果的影視作品,專家眼裡的解放戰爭中的大決戰,更能如實準確全面地反映出來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因素。
三聯版《決戰》
決戰不僅是軍事層面的對決,首先是雙方長時間的各種力量的積累,達到質變的程度時而發生的劇烈衝撞,勝負成敗在於平時的準備,這種準備包括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簡單的將決戰視為單純的軍事對決無疑是淺薄的。
歷朝歷代帝王功成名就大封功臣時,能入帝王法眼的不僅僅是作戰第一線的武將。劉邦是把蕭何列為第一等功臣的,以至於一班武夫咻咻不止,後來想到自己在戰場上人困馬乏,精疲力竭差點餓死的時候是人家蕭何巴巴的送來糧食,這才想起他的好來,刀入鞘,箭歸囊的就此罷了。朱元璋戰場上傳奇故事結束後論功行賞也是李善長為第一。
可見決戰打的是後勤供應,打的是經濟。
金先生的作品衝擊力很大
拿近代來說,解放戰爭開始之初,國共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太大,但蔣介石是個臭棋簍子,先把經濟這個棋子擺亂了,法幣不行,上金圓券,弄得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搞得一團糟。反觀共產黨人先搞土地改革,始終站在人民群眾中間。偉人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東北搞土改,口號是:“窮人翻身,分田參軍”,這有宣傳輿論的層面在內,但是是付諸實際行動的宣傳,打的是政治戰,也是基於經濟發展的。我看到的描述我軍軍事行動的著述不少,但很少有分析反映解放區發展經濟的作品。仔細想來,共產黨內部搞經濟的高手如雲。拋開後來的境遇不談,只說當時的東北戰場,我們更感興趣的是林總的“三三制”,“四慢一快”,“一點兩面”等戰術在戰場上神奇效果,實際上這一百多萬人的人民軍隊依靠的也是強大的後勤保障,但我們好像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當時高崗,陳雲,彭真等在戰場之外的經天緯地之才之力。我們的歷史研究應該彌補這一空白。
決戰更重要的是雙方領導人的戰略思維的對決。對全域性的把握掌控,理性分析,科學判斷,決心勇氣。這一點在金衝及先生的《決戰》一書裡有全面翔實的論述,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