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202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釋出研究報告:2019年,全球最大的25家軍火公司透過武器售賣和相關服務一共收入了3610億美元,佔據全球軍火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
圖注:珠海航展地面武器展示
其中美國軍火公司佔據一半以上,更是壟斷了前五名,分別是: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雷神、通用動力.
中國企業雖然僅有四家上榜,但是就有三家公司殺入前十,其中排名最高的就是第六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根據研究所釋出的報告,中航工業2019年的武器裝備銷售總額為225億美元。
這一資料已經相當可觀了,但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第一次走出軍售這條路時,可以說窮到極點,甚至第一次走出國門談生意時,軍售代表團七個人身上總共就帶了五美元經費,但是等到他們回來時,卻給我國帶回來1.6億美元的現金外匯。
圖注:中航工業代表作——殲20
本期@以史為鑑 就跟大家聊聊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對外軍售的故事。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被西方抵制封殺,所以對外一直是一邊倒的政策。在這一階段,中國壓根沒有對外軍售這一說,基本上都是和蘇聯一樣,對社會主義小夥伴都是以援助的名義免費贈送。
但是俗話說的好:“碗米恩,鬥米仇。”更何況中國在上世紀的情況也是非常艱難。
等到了1979年1月,在改革開放浪潮影響下,軍援政策也開始發生變化。
1979年1月2日,中央批准對外軍事援助由原來的全部無償援助改為收費、以貨易貨和無償援助三種方式。
圖注:王震將軍
1月3日,王震副總理即召集國防工業各部門會議,明確提出各部應積極出口產品,所收外匯原則上歸各部自己使用。
但是改革後收費怎麼收?怎麼賣出去?對方接不接受?這些都沒有案例可以參考,各個環節都是問題,但是機會很快就來了。
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看到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存在已成定局,於是埃及總統薩達特乾脆決定和以色列和談。
1978年9月,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簽訂了戴維營協議,並雙雙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圖注:1978年9月17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中)、埃及總統薩達特(左)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右)簽訂著名的戴維營協議
1979年3月,埃及和以色列簽署《埃以和約》,結束了兩國之間歷時三十年之久的戰爭狀態。
但是埃及此舉惹怒了阿拉伯國家,也徹底得罪了蘇聯。蘇聯和阿拉伯國家開始對埃及的軍事能力進行限制。
因為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損失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現在失去了蘇式武器的獲取渠道,這對埃及國防造成很大的麻煩。
圖注:1979年2月28日,薩達特的特使、負責總統府事務的副總理哈桑·圖哈米訪華
於是1979年2月,埃及一方面派副總理圖哈米到中國來請求軍事援助。
另一方面,埃及民航也向中國發出邀請,看中國能否幫助埃及修復一下蘇制的安-24飛機。
中方在和埃及副總理會談後,原則上答應可以出售飛機、發動機等武器裝備。
於是,第三機械部也就是後來的航空工業部馬上籌備組建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1979年3月3日組建),大家決定抓住這個極好的機會,先走出軍售第一步。
為什麼說這是個極好的機會?
圖注:1979年的北京街頭
第一,1979年中國人要出國需要走很複雜的審批流程,且需要對方的邀請函,否則一般人都辦不下來;
第二,當時的外匯極為有限,五十美元的外匯使用甚至需要部長級領導簽字;坐國航的飛機可以使用人民幣,但是到了別的國家沒有美元可以說寸步難行。
第三,兩國高層已經定下來了可以談的基調,這也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要不然此時剛剛成立的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根本無人知曉,誰會邀請你去賣裝備呢?而且公司剛剛成立,也沒有美元外匯來負責差旅。
圖注:北京,交道口南大街67號原三機部所在地,中航技公司就誕生在這裡
現在埃及發了修飛機的邀請函,由他們包食宿,剛好就可以藉此機會走出去去談談軍售的事情。
於是第三機械工業部的領導決定,當即組成以時任中航技出口處處長劉國民為團長的七人代表團前往埃及。
除了劉國民,其餘六人分別是瀋陽飛機廠試飛站副站長錢家騮,成都飛機廠設計所副所長沈永元,西安飛機廠工藝室副主任伍力,瀋陽航空發動機副總工程師黃建,中航技公司專案經理盧貴智,成都飛機廠翻譯劉明樹。
圖注:七人代表團在埃及留影,前排居中為劉國民
當時不要說百廢俱興,根本是從零開始,別說飛機賣多少錢了,連軍售合同都沒有可以參考的。後來還是參考了民航購買飛機的合同,逆向推過去,再增加刪除幾個條款,這才有了合同範本。
在出發前,部領導拍著劉國民的肩膀說:堅持要現匯,哪怕一美元都是好的。
負責對外聯絡的“大姐”龔瑛給劉國民掏出一張五美元紙幣,這是以前三機部出國小組節約下來的。
這五美元就是七個代表所擁有的唯一一筆經費,可以想見當時我國的外匯有多麼匱乏。
圖注:五美元
當時出過國的領導告誡大家:轉機時候不要買任何東西,肚餓口渴也硬撐著;行李一定要自己推,防止要外國服務員藉機索要小費。畢竟大家加起來也只有五美元……
1979年3月15日,劉國民帶著代表團抵達埃及,先到大使館跟駐埃及大使姚廣彙報實際情況,然後準備跟埃及人洽談修理安24飛機事宜。
但是埃及民航主席正在國外訪問,對下屬沒有交代修飛機事宜,這事也不是代表團的重點,於是雙方修飛機的事情才接觸就告結束。
此時大使館把中國落實軍售代表團已經抵達開羅的事情反饋給埃及空軍司令,埃及空軍迅速把代表團接到旅店居住,招待食宿,還給中方派了一名聯絡官陪同,配一輛麵包車使用。
圖注:1979年5月,劉國民同時任埃及空軍司令助理肖克里將軍
代表團最擔心的食宿問題解決了。
但是食宿解決了,如何把飛機賣出去的難題還在後面……接下來就是各種談判,以及談判中的各種問題了。
埃及人一開始就不談軍售,只談軍援。埃及空軍說他們在中東戰爭中,戰機損失較大,希望中方這次仍然為無償援助,有償貿易下次再聊可好?
劉國民直接說了幾個點:
1、埃及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而中國不足300美元;
2、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後賺得盆滿缽滿,一年過路費就是數十億美元。
3、如果有其他埃及的小夥伴跟埃及提免費援助,埃及怎麼想?
4、中國和埃及是好朋友,雙方的貿易是平等互利的,沒有任何政治條件。
所以,我國政府把無償援助改為有償貿易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圖注:繁忙的蘇伊士運河
聽了劉國民的話,埃及人也表示認同,於是再也不提免費援助了。
但是埃及軍方提出另外一個點就很難在言辭上打動對方了,見識了西方先進戰機的埃及空軍認為:中國出售的殲六戰機技術太老舊了,恐怕不是假想敵的對手。
殲六戰機的原型是米格19,北約代號“農夫”,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批次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
但是進入1979年,F16都開始裝備美國空軍了,幻影2000都首飛了,殲六這款1958年開始仿製,1964年入列我空軍的戰機能打過以色列的F4嗎?
但是對於埃及而言,他們現在沒有獲得蘇制武器的渠道,而且大量戰機毀於戰火,要是沒有過渡戰機,缺少訓練的飛行員恐怕都要廢了。
於是整個埃及空軍中只有空軍訓練部門對於能迅速交付,且價格低廉的殲六表示感興趣。其他人都覺得殲六不夠高大上,談判陷入僵局。
劉國民認為對方暫停談判,恐怕在空軍這裡很難打破局面了。於是劉國民找到駐埃及大使姚廣,看看他能不能透過高層再聊聊。
圖注:埃及總統薩達特(右)和副總統穆巴拉克(左)
姚大使對於代表團的事非常上心,透過自己的人脈直接找到了對待中國很友好的前任空軍司令,現任埃及副總統穆巴拉克。
當年埃及收復蘇伊士運河,是中方派遣領航員幫助埃及,而且埃及的貿易出口,中國都幫了大忙。
更何況殲六戰機雖然落後,但架不住便宜可靠,而且可以迅速提供,且沒有政治限制。對於保持埃及空軍戰力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穆巴拉克當場表態:
“聽說談判遇到一些困難,那不要緊,我讓空軍立即恢復談判。回首往事,埃中兩國友誼源遠流長。1956年我們收復蘇伊士運河主權後,是中國派來大批領航員,支援運河復航;此後又年年大量購買我們的長絨棉,支援我國的經濟發展。這次派來代表團治談空軍裝備,我們更是歡迎!……你們的合同草案我看了,就是閉著眼睛,我也能和你們簽字!”
在穆巴拉克的影響下,埃及空軍重啟了談判,並且有人打招呼,整個招待規格都不一樣了。
圖注:殲六戰鬥機
最有戲劇性的是,在中埃雙方會晤中,埃及空軍司令首次露面,他和談判代表誤把中方翻譯認為是大使,倆人認為中國代表不懂阿拉伯語,他們直接用阿拉伯語交談,埃方談判人員彙報了談判情況,並且直接說:“中國戰鬥機的報價還是可以的”。
中方使館翻譯聽到這句話後,裝作聽不懂,悄悄把訊息通報給代表團。
瞭解了埃及關鍵資訊的代表團在後續談判中可以說佔據了很大主動。
1979年5月2日、3日兩天,經歷了五十餘天艱苦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一致,雙方約定:中國向埃及出口44架殲-6、6架殲教-6飛機,提供220臺渦噴-6、28臺渦噴-8備份發動機;總成交金額共計1.67億美元。
這一數額相當於1979年國家外匯儲備的14%!
這次訂單也是新中國歷史上對外軍售的第一單。
這次成功的軍售,不但極大地緩解了中國的外匯儲備,而且也給中國對外軍售打通了一條路。
值得一提的是,出國時劉國民等七人攜帶的五美元最後又原封不動地帶了回來,交給了部裡面。
1979年7月,中航技收到埃及發來的2769萬美元預付款,這是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28年來的第一筆外匯收入。
圖注:埃及空軍塗裝的殲六戰機
由於第一次出口合同執行得好,1980年4月5日,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又與埃及在北京簽訂了出口60架殲7飛機及備份發動機、備件和測試裝置的合同,總成交額2億多美元。
正是這次對埃及出售殲六戰機,開啟了中國對外軍售的大門,中國的武器裝備也逐漸走向世界。
圖注:中國軍售第一人——劉國民
2013年5月21日17時15分,原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總經理、名譽董事長劉國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謹以此文致敬為新中國奮鬥的前輩。
文/以史為鑑
圖/網路
參考資料/
中國軍貿出口第一桶金——劉國民
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的誕生——中國航空報
不再白給改收成本費中國1.6億軍機外貿揭秘——環球網
回望40年 中國航空工業行商天下之旅!
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的誕生
四十週年航空工業影像報道:春天裡的故事“ 中埃友誼見證”圖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