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24日,在南海耀武揚威的美軍“卡爾·文森”號核動力航母發生艦載機著艦事故,艦載機在著艦失敗後砸向甲板跑道,隨後滑入水中。在艦載機墜海之前,飛行員進行了彈射。對於此次事故,美軍方面保持了相當的低調,艦載機墜毀的大事故,僅僅通報了7名美國軍事人員受傷,因為涉事的是一架美國最先進的F35C艦載機。
自2020年以來,美製隱形戰機似乎進入了墜毀高發期,接連有F22、F35戰機發生墜機事故,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21年11月份,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的一架F35B在起飛失敗後墜海,飛行員在戰機滑向跑道末端時進行了彈射。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美製F35C艦載機首次發生墜機事故,這意味著在F35A、F35B先後發生多起墜機事故之後,F35三大子型號“無一倖免”,均發生了墜機事故。然而對於此次墜機事故,美軍方面毫無意外的藉機大做文章。美國第七艦隊發言人林歌表示,美軍當前正在對“卡爾·文森”號航母的F35C做出回收行動安排,同時林歌還表示:擔心中國方面會阻撓並搶奪F35C戰機的殘骸,無法推測中國在這件事上的意圖是什麼。
這種惡意炒作實際上就是美軍的被迫害妄想症發作,這個一模一樣的劇本在此前英國航母F35B墜毀就已經上演,英國《金融時報》造謠俄羅斯可能會搶奪地中海的F35B殘骸,並稱英國方面派遣了特種部隊和微型潛艇以防俄羅斯搶奪殘骸。諷刺的是,這則謠言被美國和英國官方聯合闢謠,僅僅幾個月時間,現在輪到美軍造謠了。
對於此次墜機事故,美軍方面公開的資料極為稀少,僅僅只公佈了7名士兵受傷,其中6人為甲板工作人員,有3人被送往菲律賓馬尼拉的醫院接受治療,而艦載機在飛行甲板邊緣失蹤。此前有人認為,此次墜機事故可能由機械故障或者發動機故障導致的重著陸事故。
然而一般情況下,在和平年代艦載機發生故障需要著艦時,飛行甲板需要儘可能清空,人員也會撤離飛行甲板,不太可能導致6名艦員受傷,並且嚴重到三人需要送到地面醫院接受治療的程度。最大的可能性還是阻攔索斷裂,戰機失控以非常規姿態砸向飛行甲板,如側傾狀態才會如第七艦隊發言人林歌所說的“飛機在著艦時撞上了飛行甲板”。
此次事故最有可能的主因是阻攔索斷裂導致戰機失控。事實上,阻攔索斷裂事故在美國海軍中屢見不鮮,2015年“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就曾發生阻攔索斷裂事故,導致8名甲板工作人員傷殘。由於阻攔索的工藝極為複雜,加上金屬疲勞等特性,很難保證阻攔索的絕對安全性,即便在規定的使用標準內也有可能因為疲勞、刮擦導致阻攔索斷裂。
此外,F35C的著艦鉤設計也有很大的問題,為了兼顧隱身效能,著艦鉤被設計在發動機下方的一個短艙中,不僅導致著艦鉤長度較短,大幅增加了戰機的著艦難度,在惡劣海況條件下的著艦效能也大幅降低。考慮到“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執行任務時周圍海況較高,也不排除海況因素誘發了戰機“撞向飛行甲板”。
那麼,中國有沒有可能打撈出事的F35C戰機呢?說句讓美軍扎心的話,並沒有可能。作為一架美國及其盟友大規模裝備的五代機,F35系列戰機並沒有採用太多的高新技術裝備,更多的是技術發展本身帶來的紅利,大量採用了成熟的先進技術並對其進行整合。如果說優點,就是那臺犧牲涵道比並且長達近6米的F135大推力發動機。
而中國是繼美國之後唯一有能力同時研發兩款先進五代機的國家,美國在五代機方面僅具有時間優勢,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優勢。目前殲20已經批次裝備空軍,而海軍先進隱身艦載機首飛照片也已經流傳於網路,對於一架設計之初就有諸多頑疾的美製隱身艦載機實在沒什麼興趣。如果硬要說有,無非就是對美國前沿航空技術進行一次摸底,實在犯不著在美國的眼皮子底下偷偷的打撈其艦載機殘骸。
為何以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中俄兩國打撈西方機密敏感裝備的造謠樂此不疲呢?主要有兩點因素,一個是透過造謠來凸顯西方裝備的先進效能,並且妄圖以此來醜化中俄兩國的形象,讓人潛意識聯想到中俄先進武器裝備是“借鑑”了西方的同類裝備。第二點就是掩蓋事故本身的尷尬以及轉移事故視線。
首先說說第一點,近年來美國對待中國國產裝備的言論已經呈嚴重的兩極分化狀態,拜登政府以及五角大樓拼命宣揚所謂“中國威脅論”。而一些政客和媒體則試圖極力貶低中國武器裝備,其中不乏殲20“抄襲”、“剽竊”等字眼。更有甚者將國產航母與印度國產航母做對比,從而得出印度航母更先進的謬論。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如何宣揚中國國產武器,完全看美國政客持什麼立場,有什麼目的。至少在碰到美國同類裝備比較時,貶低論是大過“威脅論”的,就是想要從宣傳口徑上確定美國裝備的優勢,從而獲得更好的外銷成績。
至於第二點則更好理解,自2019年外銷日本的F35A首摔之後,F35戰機的墜毀事故就不斷髮生,此外嚴重事故更是層出不窮,這對F35系列戰機的口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該系列戰機的外銷。而美軍將視線轉移到F35C殘骸的“爭奪”上,對其效能進行一波公關宣傳,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降低該戰機的負面影響。畢竟美製F15戰機在主要外售渠道未開發完畢之前是號稱沒有一架在戰鬥中被擊落的,這一點千萬不要懷疑美軍厚臉皮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