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央視元宵晚會上有一個節目《永不褪色的青春》,張若昀和宋祖兒用音詩畫的方式回顧了很多經典老電影和老電影人的華彩瞬間。
在節目中,筆者有兩次被感動到熱淚盈眶,一次是《九九豔陽天》的歌聲響起,副班長和二妹子從黑白影像變成彩色,宛如悠遠的回憶在心中被喚醒。
另一次是老一代表演藝術家陶玉玲老師和她半個多世紀前塑造的二妹子影像同臺合唱,那一刻時光流轉,讓人百感交集。
不知道為什麼,不管是在電腦上還是手機上,只要看到副班長和二妹子唱起“九九那個豔陽天來喲”時,總是會產生一種情緒,不知道是傷感還是嚮往,也不知道是欣喜還是惆悵。
這些情緒的來源,有一些是因為《柳堡的故事》,有一些是因為《九九豔陽天》,還有一些是因為副班長和二妹子的原型。
一、浪漫電影《柳堡的故事》
在1957年以前,江蘇揚州寶應還沒有柳堡這個地名,那時候的名字叫“留河壩”或“劉河壩”,在電影上映後,這裡改名柳堡,而柳堡這個名字在很多觀眾心裡代表了一種難以磨滅的浪漫。
1943年,新四軍第一師三旅七團《戰鬥報》編輯胡石言在寶應縣遇到了19歲的副班長徐金成,他根據小徐的真實經歷寫成了小說《柳堡的故事》。
故事梗概:新四軍某部副班長李進和房東田大爺的女兒二妹子互相產生了好感,隨著接觸增多,兩人情愫漸深。但是,兩人的戀情會影響部隊鬥志和群眾紀律,因此指導員找李進談了話,並做了相應安排。
二妹子晚上找到李進訴說自己的遭遇,希望李進能救她。這件事被班長誤會,在班會上李進告訴戰友二妹子全家悲慘的遭遇,如果部隊不救她,她會被漢奸挾持走。全班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打擊漢奸。
在之後的戰鬥中,李進和戰友們攻陷了敵人的巢穴,但二妹子被漢奸擄走,指導員和李進帶人分頭追擊,從漢奸手下救出了二妹子。
部隊要出發了,在指導員的幫助下,李進戰勝了個人情感和部隊一起遠征。五年後的1949年,李進已經擔任了連長,他在南下途中再次來到柳堡,和當上幹部的二妹子重逢。
195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黃宗江根據胡石言的小說開始改編電影劇本,黃宗江是我國著名編劇、作家和演員,他的妹妹叫黃宗英,妹夫是趙丹,兩位弟弟黃宗洛和黃宗漢都是文化界名人。
黃宗江接手改編劇本任務後經常找胡石言商量,本著精益求精的嚴謹原則,這個劇本一改就是七年。
1956年,隨著“百家爭鳴,百家齊放”方針的提出,《柳堡的故事》製作條件成熟,於1957年正式投入拍攝,導演確定由前上海灘名演員王蘋擔任。
王蘋是一位女導演,作品風格細膩認真,她之後的代表作還有《永不消逝的電波》和《霓虹燈下的哨兵》。
接受拍攝任務後,王蘋著手尋找合適的演員,《柳堡的故事》從劇情上看應該是一部有著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電影,其中最具特點的風格無疑就是浪漫二字。
因此,王蘋給《柳堡的故事》尋找的演員都是眉清目秀型別的,用現在的話講叫高顏值。
飾演副班長李進的廖有梁是一位濃眉大眼的帥小夥,他本來是舞蹈隊的,因為長得帥氣被選中當了演員。拍攝該片時他才20歲,他的高顏值和陽光大男孩的氣質即使放在今天看也絕對算得上頂流。
飾演二妹子田學英的是陶玉玲,她當年是一位話劇演員,和小說作者胡石言是一個團的同事,胡石言和黃宗江當時正在尋找二妹子的演員,偶然遇到了正在路邊吃冰棒的陶玉玲,她有些羞澀又落落大方地給胡石言打了一個招呼:石言同志,你好。
胡石言和黃宗江對視一笑,感覺找到二妹子了,於是他們將陶玉玲推薦給了導演王蘋。王蘋帶著攝影師到南京找陶玉玲,不想陶玉玲去了杭州,他們追到杭州卻聽說陶玉玲隨團去了舟山群島演出,於是王蘋又追到舟山群島,又得知陶玉玲下到一個偏僻的島上去了,於是他們再追,終於見到了“二妹子”。
但是,陶玉玲當時已經連續演了三天戲,疲憊不堪不說,有一隻眼睛還因為化妝過敏腫了起來,劇組人員大失所望,他們認為就算陶玉玲眼睛沒事她也不夠漂亮。
導演王蘋卻慧眼識珠,她力排眾議讓陶玉玲出演二妹子。
陶玉玲在五官上確實不是傾國傾城之貌,比起另外一位候選演員來顏值要遜色一些,但王蘋認為另外一位女演員雖然漂亮卻沒有“二妹子”的感覺,陶玉玲雖然顏值稍遜卻在氣質和感覺上更接近“二妹子”。
王蘋的感覺沒錯,電影裡的二妹子有著淳樸自然的氣質,她的美屬於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清純,兩個梨渦又自帶可愛之感,在電影中剛一出場就讓人眼前一亮。
陶玉玲雖然是女主角,但她在片中所有的臺詞加起來只有208個字,導演王蘋更多時候都是讓二妹子展示出她的淳樸和甜美,她經常在拍攝現場告訴陶玉玲:二妹子,給我們加點糖。
飾演指導員的徐林格也是一位大帥哥,《上甘嶺》裡他飾演七連孟指導員,可惜眼睛上的紗布擋住了他的帥氣容顏,實際上如果徐林格晚生幾十年在《紅樓夢》裡演一個璉二爺或北靜王都綽綽有餘。
幾位高顏值演員聚集在一部1957年的電影裡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再加上導演王蘋在拍攝風格上追求天然和唯美,這讓《柳堡的故事》成了一部有著濃厚浪漫色彩的主旋律影片。
二、動聽的《九九豔陽天》
實事求是講,《柳堡的故事》劇情並不算跌宕,該片被觀眾銘記幾十年的原因不僅在於幾位出色的演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東西,超越電影本身的插曲《九九豔陽天》。
《九九豔陽天》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寓意,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
第一次,初見
李進和戰友們一起幫房東田大爺修房子,他們一邊幹活一邊唱起了《九九豔陽天》。
田大爺外出避難的女兒二妹子回到家裡,見到了正熱火朝天干活的戰士們,在弟弟小牛的引導下,她認識了英氣勃勃的副班長李進。
這裡的《九九豔陽天》是歡快的、陽光的,帶著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讓人聽了心裡像灑滿了陽光一樣溫暖愜意。
第二次,好感
二妹子和副班長建立了初步的好感,二妹子甚至還向李進表達了自己想參軍的想法,她此時的心情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於是在這段歌詞中突出了“想把軍來參”和“決心沒有下啊怎麼開言”。
這一段《九九豔陽天》是女聲獨唱,歌聲是單純且甜美的,就像一碗白糖水,滋潤又甜蜜。
第三次,惆悵
戰鬥勝利後,李進拉著小馬去祝捷大會上找二妹子,李進坐在船頭沉思,他在猶豫,是該留下來和二妹子在一起還是隨部隊出發繼續戰鬥。小馬撐著船,唱響了男聲《九九豔陽天》,歌曲中突出了“這一去呀翻山又過海呀,這一去三年兩載呀不回還,這一去呀槍如林彈如雨呀,這一去革命勝利呀再相見”。
這一段歌曲依然帶著歡快的情緒,畢竟是打勝仗了,二妹子也得救了。但歌詞的內容卻讓人產生了惆悵,愛情和戰鬥,愛人和戰友,那種難以割捨的抉擇讓李進在這段歌聲中充滿了愁思。
第四次,明志
1949年,部隊南下途中,當了連長的李進到柳堡尋找二妹子,他得知二妹子加入了地方部隊當上了幹部,兩人在運糧船上再次相見,女聲《九九豔陽天》的歌聲響起。
這部分歌詞突出了“哪怕你一去呀千萬裡呀,哪怕你十年八載呀不回還,只要你不把我英蓮忘呀,只要你胸佩紅花呀回家轉”。
這段歌曲是明志的意思,象徵著兩位有情人的遠大志向,一位要去完成最後的戰鬥,一位立志在家等待愛人凱旋。
對於觀眾來說,這段歌曲雖然是充滿欣喜和美好的,但其歌詞依然讓觀眾產生了悠遠的聯想,他們會如願在一起嗎?有情人終成眷屬嗎?
《九九豔陽天》這首歌的成功遠遠超過了電影本身,作詞是胡石言和黃宗江,作曲是高如星,他42歲遭受不公因病去世,在去世前他想聽妻子唱首歌,妻子王雲霞哽咽著無法唱出來,高如星的侄女為他唱了最後一首歌:九九那個豔陽天來呦......
三、悽美的原型故事
電影《柳堡的故事》結尾是圓滿和浪漫的,李進用手輕輕挽住二妹子的胳膊,電影在兩人深情對望的瞬間結束,雖然是開放式結局,但在觀眾想來,他們的未來必定是美好的。
實際上在現實中並非如此,根據原著小說作者胡石言的回憶,副班長李進的原型徐金成在1945年一次戰鬥中胸部中彈犧牲,1949年徐金成所在部隊南下途中,他的戰友特意繞道劉壩頭去尋找二妹子。
故事在這裡產生了分叉,有人說二妹子的原型是當年的女民兵夏美英,她在家排行老二,平時大家都叫她二妹子,可惜她後來離開了劉壩頭,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她也沒有留下任何照片。
也有人說徐金成的戰友找到了原來的房東,告訴了二妹子徐金成犧牲的訊息,二妹子痛哭了一場,後來她嫁了人重新開始了生活。
不論是哪個結局,副班長和二妹子之間都是一段讓人惋惜的故事,而且,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像副班長和二妹子這樣為了戰鬥和未來不得不分開甚至永生不能相聚的有情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每次重看《柳堡的故事》,每次聽到《九九豔陽天》,總是會帶給筆者一種想哭的衝動,有欣喜,有嚮往,有惋惜,還有惆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