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油價會見頂?這一問題從現在來看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畢竟自2022年2月以來,隨著市場對於俄烏爆發戰爭的擔憂持續發酵,布倫特一路飆升已逼近100美元的關口。鑑於全球的原油供應繼續落後於需求強勁增長的步伐,一旦戰爭爆發,不少外資機構(如美銀和摩根大通)預期布倫特油價將升破120美元。
然而,半個世紀以來,每當俄羅斯對周邊國家發動軍事戰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油價的見頂。從1970年以來的歷史來看,俄羅斯(1991年之前為蘇聯)一共發動了5次較大規模的戰爭,除了1994年和1999年兩次對俄羅斯聯邦內的車臣戰爭,其餘的三次對周邊國家的戰爭均見證了油價在每一輪大牛市中的見頂(圖1)。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日-26日,蘇聯軍隊8萬人在阿富汗邊境集結完畢,於12月27日發動了長達10年的入侵阿富汗戰爭。在這場戰爭之前,國際油價經歷了一輪暴漲,從1978年初的12.66美元漲至1979年11月的40.75美元,漲幅高達222%,然而,國際油價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當月見頂,在隨後的一年內回調了69%,儘管而後又有所反彈。
2008年俄羅斯喬治亞戰爭:2008年8月8日正值北京奧運會的開幕,但俄羅斯在這一天出兵南奧塞梯境內,與喬治亞展開正面交火。在這場戰爭之前,國際油價剛剛在2008年7月創下147.5美元的本世紀新高。雖然戰爭僅持續了10天,但國際油價正是從戰爭的當月開始,見證了金融危機下的最猛烈下滑。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軍隊滲入克里米亞境內,結合資訊網路戰,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吞併了克里米亞,震驚西方世界。雖然這期間國際油價受到的影響有限,布倫特油價自2013年6月以來一直在100美元之上高位震盪,但克里米亞事件後,國際油價已經是強弩之末,不久便在歐佩克的價格戰下開始暴跌。
以上覆盤表明國際油價確實在俄羅斯對外戰爭的前後見頂,我們認為這並非偶然。
首先,作為產油大國,油價上漲壯大了俄羅斯的國力,這也正是其選擇在油價高企時對外出兵的基礎。比如1979年和2008年這兩次戰爭前的一年,俄羅斯(前蘇聯)的GDP增速分別為13.8%和8.5%,均為每一輪經濟復甦的高點。
其次,作為主要的原油消費國,油價高漲加劇了西方國家的通脹,容易引發國內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從而降低了俄羅斯出兵的外部阻力。以美國為例,在1979年和2008年這兩次戰爭前,美國的國內通脹(CPI同比)分別為12.6%和5.6%,通脹的高企打擊了美國的消費者信心,而由於民眾對政府治理的不滿,時任美國總統的支援率也處於任內的低點。
但物極必反,油價和高通脹既侵蝕了西方國家的消費需求,而國內選民的不滿也會倒逼民主政府向歐佩克施壓。這也是為什麼上述每一次俄羅斯對外戰爭後,無論是需求的崩塌,還是供給的釋放,原油市場都會經歷一場劇烈的出清,儘管其中往往也會疊加外部事件的衝擊。
2022年以來烏克蘭局勢與歷史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油價的大漲已經令美歐國家的高通脹雪上加霜,而伴隨著消費者信心的走低,拜登上任以來的支援率正持續創新低。因此,在高通脹的不可承受之重之下,抑制油價的上漲越來越需要一個外部的催化劑,我們預計一旦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將再一次見證這一輪油價上漲的頂點。從全年來看,100美元以上的油價並不會持續太久。
相關報告:
大宗商品為何不懼歷次美聯儲加息?(東吳宏觀)
美國1月通脹六問六答(東吳宏觀)
全球“氣荒”何時緩解?(東吳宏觀陶川,段萌)
以史為鑑,油價突破80美元的演繹與影響(東吳宏觀陶川,邵翔)
覆盤1970-2021年大宗商品牛市(東吳宏觀)
東吳宏觀
本公眾訂閱號(微訊號:川閱全球宏觀)由東吳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設立,系本研究團隊研究成果釋出的唯一訂閱號。
本公眾號所載的資訊僅面向專業投資機構,僅供在新媒體背景下研究觀點的及時交流。
本訂閱號不是東吳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研究報告的釋出平臺,所載內容均來自於東吳證券研究所已正式釋出的研究報告或對已釋出報告進行的跟蹤與解讀,如需瞭解詳細的報告內容或研究資訊,請具體參見東吳證券研究所已釋出的完整報告。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本訂閱號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之用,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資訊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東吳證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團隊不對任何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本訂閱號對所載內容保留一切法律權利。訂閱人對本訂閱號釋出的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等)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複製、轉載;經授權進行復制、轉載的,需註明出處為“東吳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本訂閱號所截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