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始祖
袁世凱(1859-1916),河南項城人。1895年受命督練“新軍”,形成了北洋軍間的班底。辛安革命時逼清帝退位,後就任中華民國首任總統。1915年12月稱帝,1916年被道撤消帝制,不久後死於北京。袁死後,北洋軍闊分裂成以直、皖兩係為主的勢力團體。
北洋軍閥前四強
馮國璋(1859—1919),直係軍閥首領,河北河間縣人。早年投靠袁世凱,鎮壓武昌起義,清政府封予二等男爵。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升任江蘇都督。1916年10月,被選為副總統。1917年7月6日就任代理大總統。1918年10月被段祺瑞脅迫下臺,後病死於北京。
段祺瑞(1865—1936),皖系軍閥首領,安徽合肥人。曾赴德國學習軍事,回國後成為袁世凱的重要幫手。1915年5月,他因不滿袁世凱自為帝制,稱病辭職。袁死後,段祺瑞任總理,後與直系爭權爆發戰爭,皖軍敗北,段祺瑞去職做了寓公,1936年11月在上海病逝。
張勳(1854—1923),北洋雜派“大盟主”,字紹軒,江西奉新人。民國後,為表示忠於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髮辮。1916年袁世凱死後,張勳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陰謀策劃復辟。1917年6月復辟成功。不久被皖系擊敗,張勳逃入荷蘭使館。後被特赦,病死天津。
張作霖(1875—1928),奉系軍閥首領,奉天海城人(今屬遼寧)。早年投身綠林,後被官府收編,升任至東三省巡閱使。經過二次直奉戰爭掌握北京政權,1928年初,北伐軍直通京、津,張作霖只好下令退卻。因拒絕當日本傀儡,回奉列車被關東軍炸燬,負傷身亡。
北洋軍閥後八強
曹錕(1862-1938),直係軍閥,天津人。早年跟隨馮國璋,1922年在直奉戰爭中將奉軍逐出關。1923年10月,賄選為大總統。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趕下臺,後寓居天津。在日軍佔領天津期間,拒絕出任偽職。1938年5月病死。
吳佩孚(1874—1939),直系後起之秀,字子玉,山東蓬萊人。參加過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1923年2月,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造成“二·七”慘案。1926年,主力被北伐軍殲滅,後到北平寓居,拒絕出任偽職。1939年12月暴卒,多傳為日本人所害。
孫傳芳(1885-1935),山東歷城人。曾留學日本,1923年任浙江督軍。1925年11月在南京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北伐時主力被殲,向張作霖求救。1928年春,與蔣介石、馮玉祥部作戰,失敗後逃回濟南。張作霖被炸死後,孫傳芳寓居天津,被人刺死。
閻錫山(1883—1960),山西軍閥,山西五臺人,早年留日本,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援袁世凱,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抗戰時期採取兩面政策,抗戰後支援蔣介石,1949年3月逃赴臺灣。1960年病逝於臺北。
唐繼堯(1883—1927),滇系軍闊,參加過昆明起義,後繼蔡鍔任雲南都督。1917年參加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與吳佩孚、孫傳芳勾結。1927年初,部下龍雲等發動政變,迫其交出政權。唐繼堯後病死於昆明。
張宗昌(1881—1932),山東軍闊,山東掖縣人。早年當土匪,先投靠馮國璋,後轉投張作霖。1925年4月任山東軍務督辦,1926年自任直魯聯軍總司令。北伐時張作霖令其南下增援孫傳芳,後被打敗,退回山東。1932年在濟南車站被人刺死。
張敬堯(1881—1933),皖系軍闊。字勳臣,安徽霍丘人。出身北洋,1917年任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剿匪督辦,旋調任察哈爾都統,次年任湖南督軍兼省長,因統治殘暴,湖南人民曾展開驅張運動。1920年被迫退出湖南。1933年與日寇勾結,在北京遇刺身死。
馮玉祥(1882-1948),西北軍領袖,安徽巢縣人。北洋軍閥時期曾任陝西、河南督軍,曾發動“北京政變”,支援北伐。“九一八”事變後,於1933年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並任總司令。1946年出訪美國,1948年受中國共產黨邀請回國,途經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
國民黨新軍閥
李宗仁(1891-1969),桂系軍閥,廣西桂林人。曾參加過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後加入國民黨。1926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抗戰時指揮台兒莊戰役殲敵一萬餘人。1948年後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代總統。1949年底赴美,1965年7月回國。
劉湘(1890-1938),四川軍閥,四川大邑人。1920年任川軍總司令,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1937年8月率部開赴華東抗日,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初,與人密謀封閉入川通道,阻止蔣軍入川,事洩。1月23日因胃潰瘍復發,憂懼死於漢口。
陳炯明(1878—1933),粵系軍閥,廣東海豐人。早年加入同盟會,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新加坡。1917年擁護孫中山南下護法,1921年5月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任內務總長兼陸軍總長,後發動軍事叛變,企圖殺害孫中山,被逐出廣州,寓居香港病逝。
陳濟棠(1890—1954),粵系軍閥,廣東防城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後投身粵軍,1928年後任粵軍第4軍軍長等職。後任廣東省主席,控制廣東軍政大權,時稱“南天王”。因發動“兩廣事變”反蔣失敗,1936年被逼下野,從此做了寓公,1954年在臺灣病世。
譚延閭(1880—1930),湖南軍閥,湖南茶陵人,其父為清廷都督。譚延□曾積極推行立憲,支援辛亥革命,後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國民黨,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1922年隨孫中山赴廣州,後任國民革命軍第2軍軍長、國民政府主席等職。1930年9月病逝南京。
趙恆惕(1880—1971),湖南軍閥,湖南衡山人。曾赴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1920年被廣州軍政府任命為湘軍總司令,後反對北伐,因統治殘暴,於1926年3月被迫去職。1949年去香港,後去臺灣,1971年11月23日在臺北病逝。
韓復渠(1891—1938),山東軍閥,河北霸州人,早年投軍馮玉祥,得到重用。1928年被馮玉祥免去師長職務,隨即投靠蔣介石。中原大戰後,韓復渠任山東省主席。抗戰時為儲存實力,率部後撤。1938年1月被蔣介石以“不聽命令,擅自撤退”為由槍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