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7月7日,在湖北省京山縣鄭家河水庫乾渠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一聲聲的號子喊得震天響,可是很快號子聲便被一聲聲的驚呼所代替。工人們從地下居然發現了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
這一訊息很快引起了考古學界的注意,吸引了大批學者的研究探討,此處被稱為蘇家壟遺址,一個在歷史中少有記載的諸侯國從這裡開始,被人們逐漸瞭解。其中出土的最珍貴的青銅器更是與四羊方尊、後母戊鼎共稱為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
01
1966年7月,青銅器被工人們發現後,湖北省博物館立刻派遣專家來到這裡進行發掘清點工作,經過統計,現場一共有97件青銅器,經過鑑定後判定這批青銅器屬於西周晚期。其中還有九鼎七簋,這可是相當高規格的禮制,代表著墓主人一定有著相當顯赫的身份。
出土的文物中有兩件形體最為高大,紋飾最為精美,幾乎一模一樣的銅方壺。壺蓋內與壺口內還都有12字的銘文,這可不得了,帶有銘文的文物可不得了,這其中蘊含著的研究價值不可估量。
因此吸引到了郭沫若先生的重視,決定親自翻譯這12個銘文,經他斷定,這十二個字應該是“曾中斿父用吉金自作寶壺”。意思就是曾國國君的二兒子斿父,用好銅自己製作了寶貴的祭祀用壺。從此,這一對青銅方壺就命名為“曾仲斿父壺”。
曾國,這個就算是在歷史書上也少有提及的諸侯國,就此被世人發現,曾國考古發現的工作也從這裡拉開了序幕。曾仲斿父壺還與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國寶並稱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在1973年它還被印在了郵票上,成為了湖北省第一件印在郵票上的文物。
只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新的考古結果不斷髮現,由於當年的考古工作受到工地條件限制,學術界對於這批器物出土的科學性一直存在疑問,而那套九鼎七簋的高規格青銅器,專家們也對此存在爭議。
而且因為曾國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在2014年棗陽市郭家廟發現了曾侯墓地,關於曾國都城是否曾經遷移,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始終難以形成一致看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蘇家壟古墓群的發掘以及對當年出土器物等級的再度驗證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02
2016年蘇家壟古墓群開啟了新一輪的搶救性發掘。這個首先使得曾國解開神秘面紗的地方,又將會給世人帶來怎樣的震撼發現呢?
蘇家壟古墓群位於湖北省京山縣漳水河兩條支流交匯的一處山脊之上,這樣的地形在當地人的口中有個獨特的稱呼,二龍戲珠。在這處高地上專家學者一共發現了有100多座古墓,以中小型墓葬為主,其中60號、79號、88號這三座大墓是此次工作的重中之重。
擺在專家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判定這處曾國古墓群的性質?如此大規模的古墓群,當中是否存在一些排布規律?其墓主人又是何人?墓群等級究竟如何?
雖然發掘工作的逐漸進行,成果逐漸豐富,在一處小型墓葬中專家就發現了兩個銅鼎、兩件銅匕以及各種陶器。而後專家發現此次曾國古墓群發掘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所有墓葬都有青銅器,而且當中器具組合有其自己的獨到之處。
只是時間逐漸來到了10月,當地時斷時續的陰雨天氣,為考古工作的進行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不斷延緩著考古發掘的進度,考古隊每次都要根據天氣情況嚴格制定發掘計劃。
儘管已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但是對於有可能驗證這處墓葬性質的60號、79號、88號三座關鍵大墓,卻因為天氣的原因,遲遲沒有展開發掘工作。考古隊內心也十分的期待,一旦天氣情況允許便會立刻展開探查。
03
根據天氣預報,在11月10號之後會有一週左右的好天氣,於是考古隊決定先對開口較小的60號墓葬展開發掘工作,另外兩座則繼續等待合適的時機。
發掘工作剛一開始,便很快有了收穫,一個帶著精美紋飾、造型端莊的青銅器物很快出現在眾人眼前。隨著繼續發掘,專家判斷出這是一座儲存狀況十分完好的墓葬,應該會在其中有所收穫。
越來越多的青銅器隨著挖掘工作的進行重見天日,其中還有四座鼎,這更加刺激著他們的內心,吸引著他們不斷地探索發現。由於天氣預報顯示雨水隨時都有可能到來,所以考古隊員日夜不停,打著燈光也在進行挖掘工作。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發現了第五座鼎,五鼎四簋,加上之前發現的兩個青銅壺,造型精美的甗,都說明著墓主人高貴的身份,60號墓也是自1966年大墓以來發掘的第二大墓。
唯一可惜的是並沒有發現可以顯示墓主人身份的銘文,不過60號古墓的巨大收穫還是給了考古人員相當大的信心。他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合適的時機,對79號和88號古墓進行發掘,他們對於判定這處古墓的性質意義重大。
天公作美,考古隊很快迎來了長時間的好天氣,這也讓79號墓葬的發掘工作相當的順利。考古隊在這裡發現了成套的,儲存狀況相當良好的青銅器。八個鼎、四個簋,兩個壺、四個簠、一個盤、一個匜、一個甗、四個銅鬲,還發現了三個戈。
當中最引人矚目的要數兩個高達65釐米的青銅壺,這兩個壺的高度、花紋都與1966年發現的兩個曾仲斿父壺十分相似,最大不同在於曾仲斿父壺是方壺,而這次發現的是圓壺。
考古人員發現79號墓的墓主人,墓葬規格雖然和69號墓主人一樣都是五鼎四簋,身份等同,但是根據這個墓中青銅器的精美程度,數量之多,判斷這座墓中很可能會有青銅器上帶有顯示墓主人身份的銘文。
一件件青銅器出土問世,然後被考古隊送到研究室進一步的研究,結果令人十分欣喜,專家在其中一個簠的蓋子上發現了銘文,在經過一道道的除鏽工作處理之後,上面的文字終於變得清晰了起來,是“曾伯桼作簠”,這一發現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曾伯桼這個名字曾經出現在以前出土的青銅器上,上面記錄了他金道錫行,只是此前專家一直以為這人可能是山東的繒國人,這次在79號墓發現了帶有他名字的青銅器,一下便確定了他是湖北的這個曾國,對於歷史研究有很大的價值。
此外,在60號墓和79號墓中均發現了墓主人的牙齒,透過這些牙齒的大小磨損程度,專家判定60號墓主人的年齡大約在40~45歲,79號墓主人的年齡大約在30~35歲。
接下來就是讓人期待的88號大墓了,這座墓長5.6米,寬3.9米,也是整個墓區已探明的開口尺寸最大的墓,這座墓與79號墓相鄰,這兩個墓之間有什麼聯絡,能否幫助判斷這座大墓的性質?考古隊對於這座大墓抱有很大的期望。
只是還沒等發掘多久,考古隊就發現了不對勁,他們透過土壤痕跡判斷,這個墓中有盜洞的痕跡,很有可能被盜過。這一突發狀況讓考古隊員心頭一緊,不過還是繼續往下進行發掘工作。不過最終看到這座墓葬完好的儲存狀況後,考古隊員總算是放下了懸著的那一顆心。
不過這個墓葬中也並沒有像考古隊員想象的那樣佈滿青銅器,各種青銅器的數量都比旁邊的79號大墓少許多,其中發現的兩個壺也與之前在79號墓中發現的相似。根據種種跡象,專家最終推測,79號墓很有可能與88號墓是夫妻的可能性很大。
這次發掘過後,專家們並沒有找到可以重新驗證1966年那處大墓等級規格的有力證據,根據目前的結果,專家推測蘇家壟墓葬群一帶應該是曾國的一處重要屬地,而這處墓地無疑是曾國的一處高等級貴族墓地。
但是這次探索依舊成功頗豐,它顯示2000多年前的荊楚地區已經具備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還填補了中國在考古學、歷史學、青銅文化、青銅藝術史上的許多空白。在此之前我國對於西周晚期的考古研究主要依靠晉侯墓地,這次發掘為南方在這一時期的歷史研究提供了諸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