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時代,最初的瞭解是從《三國演義》開始,後面慢慢開始接觸三國志。
現在就讓我們來簡單的瞭解一下三國曆史吧。
廣義的三國曆史,從黃巾起義開始,到晉滅吳結束。
1.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2.董卓亂政
朝廷已經是一盤散沙,外戚何進兄弟官大才疏,何進被世家擁立,而宦官則圍繞在何進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何苗周圍,而何皇后則是何苗的親妹妹。
東漢這個王朝,是靠世家支援皇帝建立的。自漢明帝死後,皇帝一個比一個小,太后只能靠孃家親戚掌控朝廷形成外戚。皇帝成年親政,又靠著宦官幹掉外戚。在這個迴圈裡,世家從中取利,最終奪取政權,這個道路其實是成功的,因為後來的魏晉南北朝,就是世家當道。
董卓出來了,他軍事能力強,手下軍隊善戰,回想黃巾起義時,董卓被黃巾軍打得丟盔棄甲,但是回到西邊,董卓就是西北王。西邊戰事逐漸緩和。
劉辯成為皇帝以後,袁紹等人鼓動何進殺掉宦官。而何皇后當年因為毒殺獻帝之母王美人差點被靈帝廢后,靠著宦官求情才沒被廢后,所以何皇后不同意何進的提議。何進猶豫了,袁紹又提議召四方軍隊入洛,逼何皇后就範。宦官不想等死,就引誘何進入宮殺掉。袁紹袁術兄弟則趁何進被殺,引兵入宮殺宦官,逼得不少人要脫褲子驗明正身保命。
世家一看就不幹了,辛辛苦苦,差點就可以搞成光榮革命了,就被你董卓摘了桃子,自然不樂意,於是開始往各地摻沙子,袁紹袁術離開了洛陽,前往關東積蓄力量,最終組成聯軍,進軍洛陽。北邊以袁紹為首,東邊以兗豫聯軍為主,南邊以袁術為首,三個方向攻向洛陽。最終的結果是董卓焚燒了洛陽,遷都長安結束。
3.群雄割據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繼闔閭破楚之後的又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曹操率軍二十萬眾順江而下。孫權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軍三萬沿江上至夏口,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一起溯長江西進,與曹軍相遇在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染疾病,初一交戰,曹軍敗退,暫駐軍於烏林地帶,周瑜等人在南岸,雙方隔江對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驕傲輕敵 ,納部將黃蓋之議採用火攻,設計詐降,命其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延及岸上曹營而傷亡慘重,曹操又下令將剩餘的曹軍舟船都予以燒燬,然後撤退,又因為士卒飢疫而死者大半。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此戰為爾後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4.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即為三國時期的蜀漢、曹魏、東吳三國鼎立局面。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東漢結束。次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建興七年(229年),孫權稱帝,標誌著三分天下局面的正式形成。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逝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擊敗,逃至夏口。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吳蜀結盟,共抗曹軍。在赤壁之戰中,周瑜以火攻之計大破曹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曹軍退回北方後,平定馬超、韓遂西北聯軍,統一北方,促使三國鼎立形成。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周瑜奪取荊州重要戰略要地南郡。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佔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呂蒙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222年,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 ,鍾會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5.三分歸晉
司馬炎代魏後,解除了對魏國宗室的禁錮。從做皇帝來說,司馬炎是個合格的皇帝,留下了太康之治的美名。但是他放任屬下炫富,立國不敢言忠,導致先天法理缺陷。本來按照其父司馬昭的規劃,滅蜀後,五年即可平吳。但是由於滅蜀後政策不當,導致西北大亂,同時又沒抓住吳國交州之亂,使得伐吳國策一直沒有定下。
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家歸晉。
我只是一個分享歷史的小小搬運工。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