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 ,來源:GIM International,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近日,實驗室副主任楊必勝教授接受了國際權威測繪雜誌《GIM International》的專訪,分享了對地球空間資訊產業的現狀和未來的想法,重點圍繞市場趨勢、技術驅動因素和挑戰,以及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對整個行業的影響發表看法。楊必勝教授團隊受邀翻譯該篇訪談,特此分享、以饗讀者。
Q
新冠疫情對您的業務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冠疫情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影響,疫情期間,大量的線上會議使人有些疲憊,但另一方面,我更多地思考測繪遙感、地理空間資訊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新冠疫情防疫對全球的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作為地球空間資訊領域的學者,我們應該利用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例如,新冠疫情對物流的高效配送提出了新的需求,這需要高精度地圖、室內定位和目標檢測等技術。我們是這些領域的專家,所以我們要積極投入,抓住機會,為地球空間資訊創造新的價值,使其更好地服務社會。
Q
您認為未來幾年地球空間資訊領域最主要的市場趨勢是什麼?
地球空間資訊領域的專家學者充分利用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積極參與新冠疫情防控,為使用者提供疫情監測分析、預警、流量監測等智慧服務。對中國而言,數字新基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涉及 5G 、超高壓電網和高速城際鐵路、電動汽車、雙碳、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多個領域。地球空間資訊科技是數字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幾年裡,諸如基於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地下基礎設施及空間探測、新型成像感測器、數字孿生,以及泛在定位和導航等都將得到有力的推動和發展。
Q
您預計哪種技術在未來幾年中對地球空間資訊領域更加重要?
空間位置/語義計算是位置智慧的關鍵。它刺激了低成本、輕量級、節能、小型感測器的空間資訊收集、計算和理解的發展,有力推進了基於人工智慧的系列技術與應用,如:數字孿生,機器人地圖智慧構建技術和地下空間的探測等。一方面,新的地球空間資訊科技應著眼於有效提高效率和準確性,降低感知系統的成本和重量;另一方面,新的地球空間資訊科技必須服務於更多的領域和應用,如能源、交通和公共衛生,從而為政府和終端使用者提供智慧解決方案。
Q
您認為近期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新冠疫情將一定程度上繼續限制線下會議和實地考察,從而影響工業界和學術界之間的知識共享。二,需要新的空間智慧理論和方法支撐高效率和智慧的地球空間資訊解決方案,解決類似新冠疫情背景下公共衛生防疫對空間資訊實時性的迫切要求;地球空間資訊軟體和解決方案必須向用戶提供具有鮮活空間資訊的實時服務。三、需要研究面向新型交叉領域的地球空間資訊成套科學決策方案,從而從地表觀測走向地下、深空和深海。
Q
由於氣候危機,我們迫切需要建設一個更安全和更可持續的世界。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低碳"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趨勢。目前,世界上約有 30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另有約 100個國家正準備提出這些目標。地球空間資訊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等應為此貢獻應有的力量。我們應充分利用AI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觀測成像資料,發展時空大資料分析,空間位置智慧,推動地球空間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碳排放和碳儲存以及綠色低碳經濟。同時,我們應更加重視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監測自然災害(如:山體滑坡)、城市微氣候(如:熱島)和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風險(如:高速鐵路),能把生命財產的損失降到最低。
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訪談原文
《GIM International》總部位於荷蘭,已有30年的發展歷史,是專注於全球地理資訊產業學術研究以及市場調研的專業權威雜誌。雜誌紙質印刷版本分發到170個國家的數千名行業專家和3000多個地理空間企業,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
楊必勝,武漢大學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空間智慧研究所所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點雲處理、空間智慧、遙感與GIS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擔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點雲處理工作組聯合主席、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編委、《測繪學報》編委、《遙感學報》副主編、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鐳射雷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獲2019年全球Carl Pulfrich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測繪科技進步特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各1項,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出版專著1部。
初審:張 琳
複審:宋啟凡
終審:金 君
往期推薦
資訊
○ 重磅!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公佈!
○ 湖北珞珈實驗室2022年度開放基金申請指南
○ 《測繪學報》編委金雙根教授當選為美國電磁科學院院士
○ 一圖讀懂《新型基礎測繪與實景三維中國建設技術檔案》
會議
○ 關於召開大地測量與導航2022年綜合學術年會的通知(第一輪)
○ CHINTERGEO中國測繪地理資訊科技裝備展覽會將於3月2日舉
○ 築一流平臺 邀天下英才 | 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誠邀海內外青年才俊參加武漢大學第九屆國際交叉學科論壇
○ 武漢大學資環學院誠邀海內外青年才俊參加國際交叉學科論壇
《測繪學報》
○ 高被引論文 | 張永軍:天空地多源遙感資料的廣義攝影測量學
○ 高被引論文 | 劉巍, 吳志峰, 駱劍承, 等:深度學習支援下的丘陵山區耕地高解析度遙感資訊分割槽分層提取方法
○ 測繪學報 | 朱彬:GNSS多徑訊號3種非監督學習法分析與比較
○《測繪學報》2022年第1期目錄
《測繪通報》
○ 地市級實景三維城市建設及應用
○ 面向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新型測繪
○ 基於Sentinel-2影像的雄安新區土地利用分析
○《測繪通報》2021年第12期目錄
《北京測繪》
○《北京測繪》2022年第1期摘要推薦
○《北京測繪》2021年第12期摘要推薦
○《北京測繪》2021年第11期摘要推薦
○《北京測繪》2021年第10期摘要推薦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
○ 摘要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21年第2期摘要推薦
○ 摘要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21年第4期摘要推薦
○ 摘要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21年第5期摘要推薦
○ 摘要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21年第6期摘要推薦
《地球資訊科學學報》
○ 《地球資訊科學學報》2022年第1期佳文推介
○ 龔健雅院士:全球位置資訊疊加協議與位置服務網技術研究進展與展望
○ 佳文推介 | 大資料城市通勤交通模型的構建與模擬應用
○ 專刊徵稿:社會感知與地理大資料探勘(徵稿中)
《測繪工程》
○ 摘要 |《測繪工程》2021年第5期摘要推薦
○ 摘要 |《測繪工程》2021年第4期摘要推薦
○ 摘要 |《測繪工程》2021年第6期摘要推薦
○ 測繪教學 | 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創新——以測繪類課程視角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
○ 火衛二地形地貌探測綜述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2022年第1期摘要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2021年第6期摘要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2021年第5期摘要推薦
《衛星應用》
○《衛星應用》2021年第12期摘要
○《衛星應用》2021年第11期摘要
○《衛星應用》2021年第10期摘要
○ 摘要 |《衛星應用》2021年第9期摘要推薦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測繪學報(英文版)》專刊徵稿 | 地圖學與地球空間資訊教育:理論與實踐
○ 《測繪學報(英文版)》專刊徵稿 | 用於三維地理資訊的攝影測量和計算機視覺
○ 綜述 | Geodesy Disciplin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 Chenyang ZHANG et al. | 《測繪學報(英文版)》(JGGS)精選論文
○ Ting On CHAN et al. | 《測繪學報(英文版)》(JGGS)精選論文
《Satellite Navigation》
○ 徐元博士:面向有色測量噪聲下UWB/INS組合行人導航的分散式卡爾曼濾波| SANA佳文速遞
○ 楊飛博士:GNSS天頂對流層精化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SANA佳文速遞
○ 姚錚教授:北斗PPP服務訊號調製複用方案設計與質量評估| SANA佳文速遞
○ 2022徵文| SatNav“普適定位、室內導航與基於位置服務”專題
《自然資源遙感》
○ 《自然資源遙感》入駐“智繪科服”融媒體平臺!
○ 《自然資源遙感》徵稿:“海岸帶空間資源及生態健康遙感監測”專欄
○ 摘要 |《自然資源遙感》2021年第3期摘要推薦
○ 摘要 |《自然資源遙感》2021年第4期摘要推薦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入駐“智繪科服”融媒體平臺!
○ JGSA國際期刊2021年第5卷第2期論文摘要
○ 高被引論文推薦 |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