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鄉日報
我最喜歡俄國作家、社會主義之父赫爾岑的一句關於書的格言:“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但書卻留存下去。”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社會就像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每一個人都如江流途中搭行一段流程的旅客。在人類幾十萬年的旅途中,某一科學積澱了幾千年的成果,後人便在很短時間內掌握了,在此基礎上可以再創造。這樣,書籍便成了接力魔棒。書籍的傳播,是我們視接千載、心通四海的橋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個人來到世上,閱歷愈深,積澱就愈厚,與書的關係就愈密切。
讀書讓人精神自由。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蛟龍”探海,“神舟”飛天,先進人物、英雄人物不斷湧現……新世界給人帶來無窮樂趣。但真正大的世界還是書籍,書籍是平行於物質世界的精神世界。有個養生學者說:“健康是幸福,無病最自由。”他說這話是指作為物質的人說的。剛脫胎來到世上,正常嬰兒無任何疾病,是一張白紙,生機盎然,傲視世界;但成長過程中,風寒相侵、細菌感染,七情六慾,疾病也逐漸多起來,活動就受限制,自由度就減少。作為精神的人,恰恰相反,剛出生時,對整個世界一無所知,迷濛蒙、怯生生,一片茫然。成長過程中,入幼稚園、進小學、升高中、讀大學、攻博士……讀一本書,就獲得一分自由,讀書越多,自由度越大。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讀書使然也!一位偉大的學者,到晚年那怕疾病纏身,身體的自由度極小,但精神的自由度卻越來越大,甚至去世後,他所創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如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說,備受教會迫害,到晚年,困頓於城堡中,雙目失明,舉步維艱,但他終於完成了劃時代的鉅著《天體執行》,在去世前一刻,他無力地摸摸新出版的書,溘然謝世!但他在天文世界的自由度享譽全球,其精神得到了最大的自由。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世人的心中!
讀書可醫愚。《三字經》中,有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之爭,要我說,什麼都不是,是性本愚。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可以醫愚。”人後來的聰明是讀書獲得的。宋代趙恆《勸學詩》中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大詩人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讀書可以解惑釋疑,一個愛讀書的人,凡書籍記錄的東西或涉及的領域他都涉獵並擁有,他就是一個博古通今的人。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就無法理解讀書人的幸福和快樂,就像足不出戶的小腳老太無法理解環球旅遊者周遊世界的喜悅,無法理解登山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暢懷,更無法理解探月者遨遊太空的曼妙。
讀書能知理。俄國著名古典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人類藉助書籍進入精神世界,成為知書達理之人。紅樓夢第五回中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書多了,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學問;有了學問,能應對多變的世事,就是文章。杜甫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讀書,才能知理,誰掌握了真理,誰就掌握了世界。
讀書人最勇敢。讀書人敢以一介書生當天下,因為他知曉真理在他這邊。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改變命運,知識可以改變世界。當年的毛澤東,一介書生,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鬧革命,面對腥風血雨,面若玉,心若鐵,堅信必能再造一個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年,只為蒼龍游四海!他堅定信心,義無反顧,過家門而不入,潛心核潛艇研究,最終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譽滿中外。
書籍更可以塑造人才。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就讀什麼樣內容的書。一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一個國家的領袖,一個民族的偉人,無一不是博古通今的讀書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有百代文宗之名!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曾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毛澤東著作,有300餘種重要歷史版本。他們都是大文豪,讀書最多,著作最豐,都有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都藉助不同的方式改造社會。如果說讀書是他們表理想、求知慾的標誌,那麼寫作就是他們改造社會的一種利器。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造、是超越,是檢驗一個人學識才智的標誌。寫作不是抄書,寫作是將所學知識糅進自己的實踐,得出新的知識。正如魯迅先生之言,“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也如古人所說,立德立言,給歷史長河添點新東西。唐太宗有“三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太宗“三鏡”傳為佳話,後人效之。我們讀了前人的書,將積澱的東西成文,文章也是一面鏡子,驗之於作者可知駑駿。文章的分量,其實也是人的分量。不讀書,愚而可哀;讀書而後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正如馬克思,窮讀了他之前所有的經濟學著作,終於發現了剩餘價值,寫出了《資本論》,預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開闢了新紀元。
作者:席淑賢
編輯:申彬彬
本文來自【新鄉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