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按照拜登上週在西方領導人緊急會議上的說法,俄羅斯將在16日“入侵”烏克蘭。但16日的俄烏邊境,延續了前一天的平靜,華盛頓又被自己狠狠扇了一記耳光。
顯然,西方近來散佈的“俄羅斯威脅”的謊言,已經不攻自破了。但拜登依然嘴硬,稱俄羅斯撤軍的訊息“未被證實”,俄羅斯依然有對烏克蘭動武的可能。
但拜登越是歇斯底里,就越是證明:美國自導自演的這場鬧劇,已經被演砸了。
俄羅斯開始進行反擊,也對美國展開輿論攻勢。
16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喊話彭博社、《紐約時報》等此前稱“俄羅斯將在16日入侵烏克蘭”的美媒,要求它們儘快公佈俄羅斯下一步的“入侵時間表”,以便讓她安排好休假。
類似的話,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15日也說過。當時他諷刺稱,普京也很想知道,俄烏開戰的確切時間。
除了俄羅斯的輿論攻勢外,美國還要面臨盟友們的“落井下石”。
16日,捷克總統澤曼在接受專訪時稱,早在幾天前,自己就曾公開表示俄烏不會發生任何戰爭。原因很簡單,因為俄羅斯完全沒有必要去做一件“弊大於利”的事情。
隨後,澤曼諷刺稱,算上這一次,這已經是美國情報機構幾十年來第三次被打臉了。
按照澤曼的說法,第一次是在伊拉克:美國當時宣稱該國藏匿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甚至還製造了“洗衣粉事件”。但結果直到美軍撤離,美國也沒要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第二次是在阿富汗:美國當時篤定塔利班不會攻入喀布林,結果華盛頓扶植的加尼政府一夜垮臺,美軍倉皇撤離。
而現在,美國宣稱俄烏開戰被打臉,則是第三次。
作為捷克歷史上首個由全體公民直接選出的總統,澤曼一直以敢說敢做著稱。不僅怒斥過美國干涉捷克內政,還曾在去年因美軍撤離阿富汗“點名批評”拜登。
而這一回,澤曼此次公開嘲諷美國情報機構,等於又是給美國“傷口”上撒了一大把鹽。
如果說捷克對美國的“落井下石”只停留在口頭上,那麼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則用實際行動甩美國臉面。
同樣是在16日,博索納羅到訪莫斯科,並與普京舉行會談。這是博索納羅上臺以來首次訪問俄羅斯,得到了俄方的積極評價。
不過,不少西方媒體卻認為,在俄烏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博索納羅開啟訪俄之旅非常不合時宜。
事實上,此前美國曾多次向巴西施壓,要求博索納羅取消此次行程。但事實證明,美國的施壓失敗了。
雖然巴西方面強調,博索納羅此次反俄是為了加強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絡。但明眼人不難看出,其中免不了有對美國威脅的反感與不滿。
如若不然,早不去晚不去,博索納羅為什麼偏要選在這麼敏感的時刻訪俄?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是:普京與博索納羅舉行會晤時,兩人不但親切了握了手,此前在俄法、俄德首腦會晤期間火了的6米白色長條桌也不見了。普京和博索納羅座位中間只隔了一張大概只有半米的小方桌。
外交無小事,細節都很重要。要說普京沒有一套,完全是無意的,估計連馬克龍和朔爾茨都不會相信。
最後,還是簡單談幾點粗淺看法吧。
第一,在國際社會,美國的公信力已被消耗殆盡。而這一回,美國在西方陣營內的公信力,也會被極大削弱。
畢竟,拜登上週信誓旦旦地告訴各西方領導人,俄羅斯將在16日動手。美國情報部門甚至給出了俄軍行動的確切時間,就在當天凌晨3點。但結果卻是什麼也沒發生。
華盛頓當然可以厚著臉皮,把這一切都歸功於美國製裁的威力。但美國的盟友們心裡都清楚,美國的這場戲演砸了。
沒了公信力,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美國的隊伍就不好帶了。
第二,美國不會善罷甘休,更精彩的劇情還在後頭。
雖然被打了臉、鬧出了笑話,但美國的“輿論戰”還將會繼續下去。畢竟,只要俄烏開戰,美國就將成為最大獲利者——整個歐洲都要“感謝”拜登不說,歐洲資本也將紛紛逃往美國,美元匯率也將迅速上升,就連此前沒人買的美國國債,也會變成“搶手貨”。
這麼一大筆生意,華盛頓怎會輕易放棄?
任何一場劇都以序幕為開始,但絕不會以序幕而告終。接下來會上演怎樣的劇情,且靜靜等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