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一個秋日,一名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程師登上了國際航班,他即將去往英國的一個名為紐卡斯爾的城市。
這名工程師肩負著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交給他的重任——去考察英國領土內的一塊屬於中國政府的土地。
別看這塊土地僅有16.7平方米,來由卻歷史悠久——它歸屬於中國已經超過130年了——這個年份所代表的不僅是這塊土地的歷史;它更意味著,當初從英國人手上得到這塊土地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晚清政府。
這就更加奇怪了!
眾所周知,當時的清政府正為帝國主義侵略者而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怎麼會跑到遙遠的英國,還能從全盛時期的日不落帝國手中獲得一塊土地呢?
這一切故事的起源,還要從北洋水師說起...
李鴻章建設水師的宏願
19世紀70年代,當時的清政府處於難得的迴光返照時期。
得到了帝國實際掌權者支援的恭親王,一力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為岌岌可危的清政府帶來了一段難得的上升時期。
在學習過中國近代史以後,許多人對於晚清政府的印象停留在軟弱無能上,對於慈禧這個掌權者就更是恨之入骨。
慈禧的形象似乎長期與固執守舊,自私自利,軟弱無能等關鍵詞聯絡在一起,哪怕只是看她挪用軍費為自己置辦壽宴,這些批評也絕非汙衊。
但人都是複雜的,對於慈禧來說,只要不危及自己的權力,她對西方的新事物並不排斥,她也絕非純粹的守舊派。
洋務運動時期,滿朝文武支援恭親王的並不多,若非有兩位年輕的太后撐腰,洋務運動很難落實。
19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殺為藉口企圖佔領臺灣,這件事極大地刺痛了清政府敏感的神經。在慈禧的支援下,恭親王委任國家重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
李鴻章在認真考察過後,採納了閩臺官員以及船政大臣的觀點,認為日本之所以能夠侵犯臺灣,最重要的倚仗便是擁有兩艘鐵甲艦。
在當時的世界上,鐵甲艦還是足以稱雄的艦種,與農業國常用的木船對抗,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無往不利。
在水軍上被西方工業強國擊敗,清朝官員尚且能以敵人太強自我安慰,但被一直以來的弱國日本威脅,這令滿朝文武難以忍受。他們將一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裝備,一時間,購買鐵甲艦的請願從四面八方送達中央。
在清朝高官紛紛發聲,表達與中國毗鄰的日本擁有鐵甲艦對中國產生威脅後,朝廷終於就“應該立刻向國外購買先進艦船”這件事達成了共識。
但是針對眾人所提及的鐵甲艦,朝廷諭旨卻表示,鐵甲艦需要花費的錢實在太多,買起來也很困難,應酌情考慮購買。
不知道是否由於這道諭旨的緣故,在北洋水師的建設過程中,針對艦船的購買歷程堪稱一波三折...
充滿波折的購船經歷
儘管北洋水師的建立與日本所擁有的鐵甲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李鴻章也迫切希望為中國新海軍配備這種高階艦船,但經費不足是客觀事實。
在當時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遊說下,李鴻章購買了他所謂的“物美價廉”、“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蚊子船。這種船船身較小,遠不如鐵甲艦堅固,但配有巨炮,可以用來防守港口。
為了增強海軍實力,李鴻章只能重啟對鐵甲艦的購買計劃。
短短一年的時間後,這筆成交價高達四十五萬兩白銀的交易即告達成,四艘全新建造的蚊子船在兩位英國海軍艦長的駕駛下抵達中國。
這些全新的先進戰艦令中國海軍極為興奮,在試過船上搭載的巨炮後,李鴻章滿意地將成果彙報給朝廷。
各處海軍聽聞此事後羨慕不已,紛紛聯絡李鴻章,希望能夠分到這批艦船,但李鴻章對此斷然拒絕。
由於四艘蚊子船實在不夠分,不久後,朝廷再次委派李鴻章向英國下了訂單。加上山東、廣東的訂單,清政府共計向英國訂購了十一艘蚊子船,其中六艘被編入北洋艦隊。
在剛剛向英國下達兩輪訂單的時候,李鴻章對於蚊子船在北洋艦隊中服役一事志得意滿,認為這是海防第一利器。
但在使用過一段時間後,這種造價遠低於鐵甲艦的小船的缺陷就暴露無遺——由於船小炮大,自身又脆弱,這種船想要離開港口參與海戰幾乎全無可能。
為了增強海軍實力,李鴻章只能重啟對鐵甲艦的購買計劃。
但當時製造鐵甲艦的技術掌握在德國人手中,英國顯然不希望這筆訂單達成,於是,勸阻李鴻章的任務又一次落到了赫德頭上。
這位牽線人再次求見了李鴻章,並向他極力推銷英國的撞擊快船。那是一種新式巡洋艦,在他口中,這種船同樣“物美價廉”,其行駛速度極快,且船頭有撞角,可以透過撞擊破壞鐵甲艦。
由於資金緊張,李鴻章又一次放棄了鐵甲艦,轉而向英國訂購撞擊快船。
這次的購船經歷對於李鴻章來說並不愉快。
赫德在清政府購買蚊子船的時候,就對李鴻章關於“由中國海軍留學生駕駛艦船回國”的要求視而不見,在本次購買巡洋艦的交易中,赫德極力主張由英國海軍將艦船開往中國。
兩人的爭執曠日持久,最終,以李鴻章的勝利告終。
另一方面,由於英國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導致原本約定好的交船日期再三變動,按時抵達英國接船的北洋水師士兵,不得不滯留英國許久。
·紐卡斯爾的水兵墓
出於節省經費和鍛鍊海軍的目的,李鴻章要求由中國海軍前往英國接船,他在與赫德的爭論中獲勝。
最終,清政府決定由丁汝昌帶隊,於1880年12月23日率領北洋水師的200多名士兵前往英國。
此事在英國引起極大反響,政府方面自然是就一支海軍小隊在本國登入爭論不休,而民眾則對這些神秘東方的來客充滿好奇。
在北洋水師登入的城市紐卡斯爾,至今依舊流傳著關於那些來自遙遠東方國度的水兵的歌謠。
當然,民間傳唱的小調所記載的內容往往失真,但足以看出,他們對於這些遠方來客是懷著好奇與善意的,就像早些年在街上圍觀老外的群眾一樣。
但是,遠洋航行並非兒戲。跨越海洋,在異國他鄉久住,對於那個年代的人來說並不安全。
以那時候的醫療衛生水平,即使只是在國內進行遠途旅行,都有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患病,更何況這些第一次出海的水軍。
這些人在海上漂流數月,又在異國他鄉滯留太久,最終,有兩人永久地留在了英國的土地上。
由於路途遙遠等原因,這兩位士兵的遺體無法被帶回祖國。
在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中國人期待著落葉歸根,即使生前不能迴歸故土,也會盡可能將戰友的遺體帶回家鄉。
或許是出於對這兩位年輕計程車兵無法回家的愧疚,由清政府出資,為他們在紐卡斯爾聖約翰墓園購買了一塊墓地,將他們安葬在了英國。
後來,清政府第二次派水兵前往英國接船的時候,又有三人因疾病在英國去世,他們同樣享受了這一待遇,被葬在了兩位前輩身邊。
歷史中的溫度
在第一批前往英國接船的水軍中,有一位名叫池仲佑的文職軍官,他是清末的舉人,對西方學說也頗有了解,是李鴻章的幕僚。
池仲佑作為一位曾經讀書科舉的中國文人,有著撰寫遊記的良好習慣,他的許多文章隨筆都成為清末海軍的重要史料。
根據他的記載,這次抵達英國後,有許多熱情的當地市民請求參觀中國的巡洋艦。
紐卡斯爾作為英國著名船隻製造廠的所在地,巡洋艦並不算多麼稀罕的東西,而當地市民真正感興趣的,其實是這些遙遠東方的客人。
在丁汝昌批准這些市民的申請後,北洋艦隊計程車兵們得以與當地人有更多接觸。
其中,出生於書香門第,文質彬彬的文職軍官池仲佑自然是大受歡迎。他多次接受英國人的邀請,出席各種聚會。
在這期間,池仲佑結識了一位名叫意膩的美麗姑娘,並由此發展出一段動人的情誼。
池仲佑在遊記中多次提及這位姑娘,初見時是在宴會上一身紅衣的驚豔,後來是兩人多次書信往來和相約見面。
可惜的是,池仲佑身為中國軍官,終究是要回歸自己的故土。
在臨行前,意膩為池仲佑送上了自己親手製作的蛋糕和曲奇,而池仲佑則請求意膩和她的姐姐幫他照顧戰友的墳墓。
姐妹二人答應了他的請求。
根據池仲佑在遊記中的記錄,意膩和姐姐瑪其梨許諾他,將會照看二人的墓地,併為他們栽花。
這是由於英國女士,常常在禮拜日的時候在墓地上栽花的風俗,池仲佑認為這是一種善舉。
意膩姐妹終身遵守了這一諾言,即使她們後來已經嫁人,依舊會定期為這些安葬在異國他鄉計程車兵們照看墳墓,並且在他們的墓前種植了一種黃色的小花。
據說,這種花的含義是“給那些永遠不能還鄉的人”...
·在英國的中國土地
時間來到2016年,一位在英國學習攝影專業的中國留學生,在紐卡斯爾的聖約翰墓地拍攝了這些水兵墓的照片。
由於他從小就對北洋艦隊和甲午海戰非常感興趣,所以,知道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他懷著好奇的心情前往墓園,卻發現這些超過百年的墳墓已經破敗,在拍攝過墓園的照片後,便將這件事報告給了中國大使館。
此事引起了中國大使館和當地華人組織的極大關注,經過查詢,他們確認了這些墓地在130年前被中國政府買下,其中後三座的購買人是Fong Yah Jang(或為當時主管人員),墓地的所有者則是中國政府。
儘管這塊佔地面積僅有16.7平方米的墓地並非領土,但這塊地皮的確為中國政府所購買,而其上興建的墓葬也是中國重要文化遺產。
在確認過墓地的歷史淵源和所有權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立刻制定了關於調查和修復的方案,並於2016年九月派出技術代表前往當地進行調查。
根據當地的調查結果,中方與英國方面經過協商,最終決定由雙方共同進行修繕。
這塊水兵墓不僅代表了中國尋求自強之路的經歷,同時也是英國水軍和軍工製造產業鼎盛時期的見證者,對於中英雙方都有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
在這則訊息傳回國內以後,國內群眾也反響熱烈。
2016年12月,基金會就水兵墓修繕工程向社會募捐,社會各界積極響應。
對於這個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的海外公募專案,許多人慷慨解囊,大家都希望那些葬身異國計程車兵能夠安息。
在國外的華人圈也同樣有許多人關心此事,自從修繕專案見報後,就有許多人前去祭奠。那幾座原本冷清的墳墓前,也常有紀念物擺放了。
文化遺產與銘記歷史
這塊遠在英國的墓地見證了清政府組建北洋海軍的那段歷史。
事實上,那並不是件什麼令人愉快的往事。在購買艦船的過程中,李鴻章一次又一次地“交學費”,一次又一次斥巨資購買到有缺陷的商品。
清政府強軍夢的破碎,儘管有其自身腐敗無能的因素,這些武器製造商的欺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北洋水師第一次赴英國接船,帶回的兩艘巡洋艦就是粗製濫造的次品,英籍船長甚至直言這是騙人的東西。
在購買艦船的種類上,赫德也多次誤導李鴻章。
為了保證中國的訂單始終發往英國,而不是擅長製造鐵甲艦的德國,赫德引導李鴻章購買了許多實用價值不高的蚊子船,而在英國訂購的巡洋艦也並沒有安裝約定好的魚雷艇。
在李鴻章向英國訂購的魚雷艇達不到預訂航速的時候,赫德不但毫無作為,還肆無忌憚地說著風涼話,勸中國人接受這一批不合格的軍備。
這段令人不愉快的歷史在向我們證明,國家的強大是一切國際交往的前提。
一旦國家處於弱小、落後的地位,即使想要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令自身強大,也很有可能會面對許多不公平的交易,交無數次的“學費”,甚至在交過學費後也難以達成目的。
結語
在針對墓園修繕工作的募捐中,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認為,這是一個有感情,有溫度的專案。
但水兵墓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這個專案當中,希望人們獲得的不僅僅是讓那五位出生中國的水兵於他鄉安息的感動,也能銘記那段恥辱的、悲痛的歷史。
只有銘記歷史,才能走向未來。
參考資料:
劉振華. 赫德、金登干與晚清艦船的購買[J]. 軍事歷史研究, 2011(4):6.
劉遠富. 魂安英倫:英國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竣工記[N]. 中國文物報. 2019/6/25/第 003 版
薩蘇. 紐卡斯爾,北洋水師留下的中國水手[J]. 新民週刊, 2014, 000(006):P.47-49.
薩蘇. 紐卡斯爾的中國巡洋艦——北洋水師生死戰記(一)[J]. 檔案春秋, 2014(8):4.
季雲崗.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首個海外公募專案[J]. 中國社會組織, 2017(1):1.
於孝東. 北洋水師鐵甲艦購辦始末[J]. 大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 201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