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關注,求點贊。新賬號新作品,持續更新歷史精選文章中,為你百解上下五千年,看盡滄海桑田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是明朝歷史上第三位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其在位年間開創了中國三大盛世之一的“永樂盛世”。
而這位歷史政績堪比唐宗宋祖的永樂大帝,皇位來歷卻非正統沿襲,而是靠著“造反”得來的。
據《明史•成祖一》載:“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
正值建文帝朱允炆,接受齊泰和黃子澄的謀略,想要實行削藩大計,在三個月內連續廢除了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
而燕王朱棣在七月(農曆)舉兵造反,以“清君側”為名,一把火燒到了應天府金川門。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聞於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餘,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而恭閔帝朱允炆的去向也一直無人得知,有人說是帝屍被置於宮中大火,有人說是出家為僧做了和尚。最終成為歷史一大謎案,這也是明朝艦隊七下西洋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提到七下西洋,又不得不提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明朝太監——鄭和。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載於《明史•列傳一百九十二》
鄭和的航海艦隊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西部海岸,可謂是民族歷史的壯舉。這支坐擁世界歷史上遠航最早、規模最大的艦隊,明成祖朱棣為何不利用它打造成一支“無敵艦隊”,去掠奪數不盡的土地和財富呢?
原因有其四:
根本原因,大明王朝處於中國封建皇權時代的頂峰,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宰相,封建專制極度牢固。而在這種體制下,封建小農經濟發展向好,幾度將萌芽的資本主義經濟扼殺在搖籃之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根本不需要大量的資本湧流,也就不會產生有發展殖民地的想法了。
第二個原因,大元王朝統治中原將近一百年,很多附屬國家與民族,對這個新王朝並不是很熟悉很認可。鄭和多次下西洋,目的其一也是為了打破貿易交流壁壘,讓附屬國們保持上貢的良好習慣,實現明文化輸出。
第三個原因,有很大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明朝的帝王不僅僅是中原漢民族的“皇帝”,也更是東亞文化圈的“皇帝”。這種情況下,殖民是不存在的,都是我的子民。
第四個原因,那就是前文提到的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明,這讓朱棣很不安心,畢竟建文帝的皇位才是真正的皇族嫡系一脈。有訊息稱朱允炆逃到了西洋,於是尋找到建文帝,也成為了鄭和多次下西洋的起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