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醫學裡,有一劑很出名的止疼劑,叫做芍藥甘草湯。
其組方,源自張仲景的《傷寒論》。配伍就是白芍和炙甘草。別看就小小的兩味藥,它可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以養血、柔筋、止痛為目的的方子了。
還是拿真實案例來說吧,還記得有一次和老師一起接待過一位六十來歲的女性患者。
據患者自述,每到夜裡或是上床睡覺時,右腿就會特別準時地抽筋。別人告訴他的方法,無論是防寒保暖,還是用伸筋草燉湯,都不怎麼見效。
老師先是仔細觀察了一番,然後再詳細的診斷。發現患者舌紅少苔,脈細數,晚上睡眠質量差。
於是老師就給患者用上了芍藥甘草湯,同時還加了雞血藤。結果,一週後,患者的上述症候平息,也不再抽筋了。
隨後,老師將其原因都告知於我了。老師說:“日後若是遇上這種腿抽筋、腳抽筋,同時舌紅少苔,脈細數,並且痛處不紅不腫的。那麼此時用上芍藥甘草湯,準沒錯”。
自那以後,在整理這方面資料時,還看到其他類似記載。比如說,用這個配伍調治因工作勞累,而導致左側腳無法邁步,腳筋拘攣疼痛,夜間疼痛加劇,難以入睡的。
組方為:赤芍、白芍、甘草、木瓜、牛膝、丹皮、桃仁。
這也不難看出,組方還是芍藥甘草湯。只是,加入了赤芍來活血涼血;木瓜來舒筋活絡;牛膝來活血通經;丹皮用來涼血,以及和活血的桃仁。
當然,這樣類似的用法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體來看,就芍藥甘草湯,在調治筋肉拘攣疼痛時,的確是有效的。而現代藥理學研究也發現,芍藥甘草湯,能解痙、止痛、抗炎、鎮痙的作用。
當然,對於古先賢來說,他們可不懂得我們現代的這些藥理學詞彙。而是靠著對藥性的熟知和不斷實踐,而總結出來的。
因此,若是迴歸到藥性上來看待芍藥甘草湯用以應對止疼、止抽筋的問題,就比較好解釋了。因為芍藥能養陰、養血;而甘草則能補中緩急。又因為甘酸搭配,就可以化陰,從而就可以起到養陰血,緩筋急的效果。而這在應對肝陰肝血虧虛,從而致使血不養筋而導致的疼痛、痙攣有一定的效果。
總而言之,肝陰、肝血虧虛,所引起的筋脈失養而筋痛時。就可以用芍藥甘草湯,來濡養肝陰、肝血,從而達到柔筋止痛的目的。
當然了,引起痛症的,可不僅僅只是肝陰、肝血失養這一種原因。而其他症型的疼痛,是否能用芍藥甘草湯,這就需要詳細辨證了。但從大量的臨床患者來看,有相當多一部分患者。在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後,若是出現了反覆的抽筋、拘攣、麻木、筋疼等,證屬肝陰、肝血虧虛的患者還是比重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