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繁體作“節”,是形聲字,從竹即聲,其部首竹俗作“艹”,因此又有異體字寫作“莭”。本義為竹節,是竹子各段連線處的環狀突起。《說文·竹部》:“節,竹約也。”段玉裁注:“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正如段玉裁所說,竹節如纏束的形態,很容易聯想到“節制、約束”。所以,在“節”的詞義系統中,以竹節為起點,以“約束與規律”為線索,逐漸引申出禮節、節儉、法度、氣節等含義。“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受到廣泛認同的道德品質之一,是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的畢生追求。巧妙的是,從“節”的誕生之初,就與竹子有著不解之緣,所以其引申義也與竹的品質息息相關。
竹節像竹子上的限制,故引申為節制、約束。正如“禮節”一詞,“禮”是人與人交往的規矩,“節”是人對自身的約束,其內涵就是以“禮”來“節制”。《論語·學而》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意為要想達到“和”的目的,必須用禮來自我約束。在古人眼中,自我約束是一種道德境界。《逸周書·諡法解》中說“好廉自克曰節”,還有儒家所推崇的自我修身方法“君子慎獨”,都是在勸導人們,要控制自己內心溢滿的私慾,不可任其左右,坦蕩處事,清白做人。“小事當慎,小節當拘。”黨員幹部要慎獨、慎微、慎初、慎終,節制自己的慾望,時刻繃緊紀律規矩之弦,萬萬不可越雷池半步,做到忠誠乾淨擔當,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節制之義還被引申為節約、儉省。《荀子·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管子·乘馬》:“知侈儉,則百用節矣。”勤儉節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愛國華僑陳嘉庚看到國民黨在重慶鋪張浪費,共產黨在延安簡樸清廉,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最終我們依靠“延安作風”戰勝“西安作風”。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作為黨員幹部,要堅持以儉修身、以儉興業,從自身做起、小處著手,培育積極健康的生活情趣,堅決抵制享樂奢靡的不正之風,以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
竹節分段規則,竹身體態修長,“節制”隱喻對映到人倫領域便有了氣節、節操的含義。白居易在《養竹記》中說:“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險夷一致者。”說的是竹節的堅貞可以用於立志,有道德修養的人看到竹節會思考要自我砥礪、始終如一。蘇武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不為富貴所惑、不為威武所屈、不為貧賤所移,歷經磨難十九年,鬚髮盡白終歸漢。在蘇武的手中,“節”不僅是一支大漢節杖,更是象徵著不屈不撓的偉大氣節。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守節”就是守住底線,拒腐防變,能夠耐得住平淡,經得起誘惑,要擰緊思想上的“總開關”,不斷錘鍊黨性修養,堅守革命氣節,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將“持節守身”作為在新時代奮鬥的人生底色。
竹節是一個個節點,將竹子分成若干段。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從時間軸上看,也是一段一段的,故引申為季節、節氣、節日。先民在文明初生之時,就開始探索自然法則的規律,根據氣候的交替與生命的輪迴區分出四個季節,在更加深入的感知自然中,人們結合農業生產生活,區分出二十四節氣,之後更是創造出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載滿故事的傳統節日。數千年來,每一個節點都如約而至,印證著自然的規律,指導人們有序生活,這是華夏文明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亙古浪漫。新春佳節將近,正是“守節”之時,廣大黨員幹部要嚴防誘惑之微、嚴堵蛻變之漸、嚴拒氣節之失,過一個風清氣正、廉味十足的春節。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