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音樂是非洲文化的一張名片——複雜的節奏,火熱的旋律,激昂的說唱,還有豐富多彩的樂器。在非洲特色樂器中,除了為人熟知的形式多樣的非洲鼓、常用於錄製手機鈴聲的馬林巴木琴,還有一種有趣的樂器——姆比拉琴。
姆比拉琴來自辛巴威,據說已有千年歷史傳承,常在儀式或典禮上演奏。在許多非洲國家,它有著不同名字,例如桑扎、卡林巴、孔果馬等,外觀也有變化,但都用拇指撥動簧片進行演奏,因而也被叫做拇指琴。
週而復始但每次都有變化的旋律、簧片空靈的泛音、瓶蓋嗡嗡的震顫,這些聲音從演奏者腿上碩大的葫蘆中傳出,他低聲吟唱,把聽眾的思緒帶向遠方。仔細探究,葫蘆中有特別的設定:一塊硬木音板上佈滿20多根簧片,如同一排排牙齒,音板用木棍支撐,固定在葫蘆擴音器中,圓形開口周圍扣著一圈汽水瓶蓋。演奏者用拇指按下湯匙柄一樣的簧片,響起金屬振動的音色。伴著節奏,小拇指輕輕敲擊音板,簧片和瓶蓋隨之震顫,發出泛音,餘韻悠長。這樂聲讓人心緒平和,彷彿進入冥想,更如同身處廣袤的非洲稀樹大草原。
拇指琴的製作並不複雜,材料幾乎隨處可見,竹片、匙柄、腳踏車輻條或鐵絲都能成為琴鍵,汽水瓶蓋也十分常見。學習彈奏拇指琴也很簡單,不需複雜指法和長期訓練,很快便能上手彈奏。正因如此平民化、接地氣,拇指琴在非洲傳播甚廣。筆者曾在辛巴威的鄉村婚禮上欣賞過現場演奏,幾個拇指琴演奏者坐在一起,撩撥出的清脆琴音和著葫蘆沙錘與長鼓的歡快節奏,唱出高昂歌曲,村民伴隨旋律邊跳邊唱,笑容洋溢。
2020年,由馬拉維和辛巴威聯合申請的“製作和演奏拇指琴的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統上,這種樂器的製作和演奏透過師徒傳承延續。現在,相關技藝也由正式教師進行傳授。拇指琴演奏的歌曲包含重要資訊,如保護孩子免受不良行為影響等。在入選非遺名錄的解說詞中,拇指琴被譽為應對社會問題的“武器”,音樂教化功能十分重要。例如,在馬拉維音樂家穆坎塔馬演唱的拇指琴寓言歌曲中,一隻不聽母親勸告的蜥蜴成為主角,想逃離家園,卻遭遇了危險。
拇指琴的製作方法和樂曲歷代口口相傳。在20世紀非洲反殖民主義鬥爭浪潮中,伴隨民族意識的覺醒,辛巴威音樂家將拇指琴作為“武器”,反抗殖民統治。音樂家托馬斯·馬普福莫用電吉他演奏出傳統拇指琴的獨有旋律,配以非洲鼓和沙錘,用辛巴威紹納語演唱。這種新流行音樂風格被稱為齊穆蘭加,傳遞出非洲人民呼喚美好生活的心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以拇指琴為代表的傳統音樂呈現復興態勢,許多年輕音樂人致力於守護傳統。辛巴威青年音樂家恩赫德加把拇指琴、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相融合,疫情期間線上演出。他說,自己的目標是讓年輕人認識到傳統音樂和樂器的魅力。2021年,年輕的辛巴威歌手恩東多製作發行了拇指琴演奏專輯,他說:“我對拇指琴有著永恆的熱情。”馬西可在辛巴威被譽為“拇指琴公主”。她致力於把拇指琴融入各種音樂流派,“比如嘻哈、爵士和節奏布魯斯,拇指琴有著廣泛的適應力。”她對爵士樂和拇指琴的結合最為著迷,因為拇指琴和爵士樂背後都有古老的非洲故事,“我演奏拇指琴並用民族語言演唱給其他國家的聽眾,音樂沒有國界。感謝祖先留下拇指琴這樣珍貴的禮物,希望植根於各國文化傳統的民族音樂能夠蓬勃發展。”
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拇指琴有了更加光明的未來。辛巴威青年、體育、藝術和娛樂部部長柯絲蒂·考文垂表示,音樂文化具有改變社會氛圍、增強社群凝聚力、增強人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作用,政府將加大投入,推廣拇指琴的製作和演奏傳承。未來,在辛巴威和非洲的更多地方,都能聽到撥動拇指琴傳出的悠揚旋律。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