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安徽14歲的鄉村小漁女,竟受中央最高領導的邀請,現身國慶兩週年觀禮現場,更讓人驚訝的是,當偉人聽說她來,急忙要求親自見一面,隨後更是邀請到家中設宴款待,不僅在交談過程中對她連連讚歎,臨走還親自給她取名。這個小女孩難道有什麼特殊的身份?她究竟做了什麼?能獲得偉人級別的接待榮譽?讓我們走進本期影片來認識一下吧!
偉人親自接見
1951年,安徽14歲的一位普通鄉村小姑娘,竟然受到北京最高人民政府的邀請,現身在北京國慶兩週年觀禮活動的現場,這樣盛大的場面,舉國歡騰慶祝的日子,能夠來到現場親自觀禮,已經是莫大的榮譽和幸運。然而,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我們的偉人,得知她來到了國慶觀禮活動的現場,竟迫不及待地,讓負責活動現場的人將她請了過來,見面以後,偉人與她進行了親切的交談,還邀請她到家中做客。
交談當中偉人得知,她在家中姐妹幾個裡排行第三, 因家裡窮困,且受舊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父母並未在給她起名處下多大功夫,周圍的鄉親們便隨口稱她為三姐,偉人聽後笑道:“你這個英雄要有個正式的名字啊,你姓馬,我姓毛,就叫馬毛姐,你同意嗎?”
小姑娘聽後,喜出望外,因為自從自己記事起,就聽周圍的人叫自己“三姐”,自己根本沒有什麼正式的名字,如今不但能來到北京,參加國慶這樣盛大的活動,竟還能被邀請到主席家中做客,並得偉人親自起名,這是何等的榮譽和光彩,小姑娘點頭如搗蒜一般,臉上還帶著驚喜又燦爛的笑容。
自此,她擁有了屬於她自己的,特殊而榮耀的名字——馬毛姐。不僅如此,在她離開時,偉人還大筆揮毫,寫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字送給她,勉勵她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一個安徽的小小打漁女,究竟是何方神聖,她到底做了什麼?竟然能讓她得到偉人親自賜名如此高的待遇?
負傷完成任務
原來這個馬毛姐可不是一般人,她是在渡江戰役中獲得一等功的英雄,1949年春天,解放軍部隊正在為渡江做準備,出身漁家的馬毛姐聽聞後,和大哥一起跑到十幾裡外的鳳凰頸船舶站,自告奮勇地要當水手為解放軍掌舵划船。然而,解放軍當時面臨的難題,不僅是缺少水手,還有船隻不足,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當時國共對戰時,國軍見勢不好,慌忙撤離之際,為斷解放軍追蹤之路,將大量木船拖拽到江南地區,幸好百姓機智,將少部分木船藏在港汊裡,這樣才保下了這僅有的船,饒是如此,解放軍和村民們東拼西湊,才湊齊了200艘可以執行運送官兵任務的船隻。
4月20日下午,渡江的船隻載著解放軍官兵即將要出發時,興高采烈的馬毛姐卻被阻攔上船,這又是為什麼?原來,官兵們和馬毛姐說:“你這麼小,還是女娃,跟著去會被嚇壞的,聽話,你留下來,等我們的好訊息”
馬毛姐當時畢竟是個孩子,眼見期望落空,便耍出了哭鬧打滾那一套,可這是打仗的大事兒,誰敢跟她開玩笑呢,眼見這招沒用,馬毛姐便跑到岸邊的蘆葦蕩裡躲著,晚上天一擦黑,訊號彈發射到了天空,自小和水、船打交道的馬毛姐,便輕車熟路地撐著竹跳上了船。
這樣,哥哥扯帆,妹妹掌舵,齊力運送官兵們過江,然而,船剛駛了一會兒,突然,槍炮聲四起,飛機在江面上來回掠過,子彈聲密密麻麻地響了起來,船帆被打成了篩子,馬毛姐的手肘也中了一發流彈,鮮血汩汩流了出來,馬毛姐疼得倒吸涼氣,抓著船槳的手也顫抖了起來,這時馬毛姐想起了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如果自己倒下了,船上的戰士們該怎麼辦?想到這裡,馬毛姐便只是簡單包紮了一下,便咬牙,再次划起了槳。
漫長的四十分鐘過後,船終於到達了對岸,上岸後,馬毛姐仍然不顧傷勢,帶領解放軍爆破手炸掉敵人堡壘,為後面的部隊儘可能掃除敵對力量,而那一夜,馬毛姐,在敵人的強勢火力下,帶著傷,來回6趟橫渡長江,共運送了3批解放軍戰士,划船途中,還解救了多名戰爭中落水的解放軍戰士。
馬毛姐的壯舉直接影響了最後的戰局,而她也憑藉她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安徽小漁女,變成了多家報紙媒體爭相報道的英雄人物,戰爭結束後更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畢業後還接連擔任了黨委委員、工會主席等高官要職,而她參與戰鬥時所穿的那件被血浸染的破棉襖,至今熱仍然躺在博物館中,供後人瞻仰,她也成為了那次渡江戰役當中,年齡最小的一等功臣。而她的人生,也就此被改寫……
眾所周知,在我們國家,能夠獲得國家級別的一等功榮譽,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不僅名額少,而且必須是對國家以及軍隊有重大貢獻,並對全軍有影響的,才有可能榮立一等功。14歲的年紀,還是女孩,正是天真爛漫又需要人呵護的時候,而馬毛姐卻能擁有如此滔天的勇氣和臨危不懼的魄力,她的童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童養媳的屈辱
馬毛姐,1935年出生於安微省無為縣的馬家壩村,家中生活條件貧苦,主要以打漁為生,勉強可以吃飽飯,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況且馬毛姐又生在那樣落後又封建的農村,受到自古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作為一個女孩,馬毛姐的童年,比一般人家窮苦的孩子多了許多的親力親為,從小苦活、髒活、累活,這些早就成為了馬毛姐的家常便飯,父母就連一個正式的名字也沒給她取,偉人為她起名之前,村裡的人都叫她“三姐”。
然而苦難卻遠不止於此,因家中實在貧苦,馬毛姐便被家裡送到了富戶地主家,當作童養媳,面對從窮苦人家出來的馬毛姐,地主家怎會平等又和藹地對待她,寄人籬下,低三下四成了馬毛姐的日常生活。
在地主家,馬毛姐被要求操持所有家務和農活,並伺候婆家所有人的飲食起居,可馬毛姐雖說是媳婦,可也是個半大不大的女孩子,如何能承受這麼多的辛勞呢?而且馬毛姐雖然出身貧苦,也沒有文化,但心中卻較一般的女孩多了些傲氣、不屈和勇敢,這些更讓她覺得待在婆家的每一天都度日如年。
一次在家裡刷鍋時,由於個子太矮,她只得站在凳子上,踮著腳,就這樣也是勉強夠到鍋臺,不料意外發生了,腳下墊腳的凳子突然歪倒,馬毛姐重心不穩,重重地摔了下來,頭也磕到鍋臺上,鮮血直流,還留下了很深的口子,捂著疼得要死的腦袋,馬毛姐咬著牙,腦海中不斷回放著在婆家所受的虐待和屈辱……終於馬毛姐再也忍受不住,從婆家跑了出來。
也正是因為這次事件,使馬毛姐意識到,她不能認命於讓別人隨意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運,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馬毛姐為什麼能在戰爭中有如此英勇的表現。而經歷了渡江戰役的馬毛姐,也如願書寫了一段與之前截然不同的人生,還成為了百姓們爭相傳頌的英雄。
本來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安徽鄉村打漁女,卻有機會接受到更高等的學校教育,馬毛姐也不負偉人所託,堅持學習,從巢縣速成中學畢業後,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76年還擔任了合肥市服裝鞋帽工業公司副經理,同時她還經常深入中小學做報告講座,號召年輕一代要奮發向上,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馬毛姐的事蹟被傳頌至今,一代一代地影響著我們,告訴我們要勇敢地同命運作鬥爭,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人民和國家奉獻力量,古語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馬毛姐當時作為一個小女孩也能勇敢地為國家興亡犧牲和奉獻,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為國家的建設盡我們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