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固定型思維模式,與之相反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特點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有先天的部分因素,但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改變。
當我們用“努力”“勤奮”等詞語來誇孩子,就容易使其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才是真正的誇,是有針對性地鼓勵孩子,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前面兩篇都在重點寫不要怎樣誇,下面,我再用更細緻的舉例,幫助大家學習“誇”的正確姿勢。
1.誇具體(不誇籠統)
比如:吃飯前孩子主動給我端飯。我們與其興高采烈地誇“好孩子,你真棒!”,不如誇“謝謝你幫媽媽/阿姨端飯,我很開心!”
用好、棒這樣籠統的詞,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他不知道整件事情裡哪裡好哪裡棒。而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知道今後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
讚賞孩子的時候,多誇獎孩子後天習得的優點,讓孩子獲得努力之後得來的成就感。前面說了,這樣能培養出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至於誇聰明會怎樣,上一篇裡已經論述,這裡就不重複了。
3.誇事實(不言過其實)
言過其實的誇,是在給孩子施壓。也許剛開始他會沾沾自喜,但是次數多了,他開始質疑自己,並感受到壓力。長期如此,一旦開始反彈,孩子將用你無法想象的自暴自棄來報復你給他的壓力。這一天,也許是在他青春期叛逆時期出現。
這裡,我要說一個親眼所見的家庭。爸爸媽媽是富一代,而且做到了鉅富的程度。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忙於生意,幾乎沒有陪伴。到老大十八歲時,生了第二個兒子。於是把遺憾和希望全部放在小兒子身上(其實就我看,老大人品能力都很不錯,僅僅差在學歷是買來的),寶媽希望二兒子是天才、神童,以後上清華北大。我接觸他們時,這家小兒子十三歲了。不管是我自己觀察,還是她家的其他人和我描述過往,這個寶媽只要提起這個兒子,不管是不是當著小兒子的面,都是滿嘴誇。“我們**是最棒的”“我們成績可好了”“我們可認真了”“我們又考了全班第幾”。她自家知根底的親戚過後告訴我,她把小兒子各個學科的老師都重金砸成了家教,然後每天各科老師輪番到家課後輔導,考試前順便再透透題。就這樣,其實真實的分數在班裡還是中下。難怪她誇小兒子考了全班第幾時,那孩子低著頭不說話。家裡那麼有錢,家族親戚和身邊所有人對他都是眾星捧月的溺愛著,按常理,應該是個飛揚跋扈的富二代。但是,他靦腆、自卑、緊張、退縮。而且,還患有抽動症,服藥治療了一年多。現在雖然停藥了,還是需要定期去看心理醫生。(好奇這心理醫生水平,難道看不出問題出在媽媽身上嗎?)
這就是典型的言過其實的誇。
4.要小聲誇(不要張揚誇)
張揚的大聲的誇,吸引更多的目光看向孩子,其實並不是孩子想要的。他內心一邊抗拒,一邊又很虛榮的享受著,慢慢的,他越來越重視別人的評價,活在別人的影響下,他會很容易就放棄自己的主張,即使自己是對的,他還是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懷疑自己,開始動搖。
以上1.2.3.4,是誇的正確姿勢。
再來說說什麼情況要誇。
1.突破時要誇
第一次自己邁步走路,第一次會叫媽媽,第一次幫我們拿鞋子……所有他能力向前發展的第一次,所有好的行為的第一次,都要誇。
2.進步時要誇(不要一個水平表現重複誇)
每天都玩積木,這次比上次搭的高,這是進步。要誇“寶寶,你今天很專心,你的積木塔搭的更高了”。如果上次搭五層,搭五層對他來說很容易,他這次還搭五層,這時候就不能誇了。當然,如果你看到他今天的五層比上次的五層搭的更直,你要意識到,這也是進步,你可以誇“寶寶,你今天搭積木很認真,你搭的上下很直呢”
3.良好品行次次誇
孝敬父母 、尊敬師長 、禮貌待人 、勇於認錯 、善良、誠實、有愛心、樂於助人……這些良好品行有具體的行動時,我們要誇,但是儘量用眼神、表情和肢體語言去誇,避免過多詞句去誇。為什麼?高帽子帶起來很累的[呲牙],久而久之,等於讓孩子被動的套上枷鎖。
正確有效的誇,會給孩子滿滿的自信和挑戰未知的勇氣,會讓孩子找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才不浪費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契機。
好孩子,絕對不是亂誇能誇出來的。
好孩子,一定是正確誇給誇出來的。
下一篇預告:育嬰師提升課21--陪孩子畫畫,不需要我是畫家才夠格
我是頭條新手,卻是育兒老手。半生在家政一線育兒指導及培訓,擅長用深入淺出、最接地氣的語言風格,幫你瞭解寶寶,帶好寶寶。
關注我,堅持原創,精彩持續!
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記得留下您的評論並轉發給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