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說多子多福,可五個兒子的舅媽,用媽媽的話說,要是五個女兒就好了。
今天不是吐槽舅媽五個兒子不孝的,而是感慨五個兒子的舅媽從七八年前就過上了輪流養老的生活。
曾經媽媽笑著和舅媽開玩笑:你看你現在多自在,過的是車接車送不用自己購買不用自己動手的日子。
舅媽真的是這樣子的,五個兒子,幾乎每個兒子都是兩處住房,城裡一套家屬樓,鄉下老家一座樓,舅媽在村子是人人羨慕的物件。
舅舅去世後,舅媽開始還自己住在老家的老屋,隨著幾個兒子分家產,舅媽就成了無家可居之人,於是七十多歲的舅媽開始了輪流養老的日子,一個兒子一個月,每月的三十日下午,下一月負責的兒子就用車接舅媽去他們家。
在兒子家的舅媽,基本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買菜做飯這些從不用自己操心,每天就是遊遊轉轉等著吃飯,好不悠哉的過了幾年。
每年給舅媽拜年都有些頭疼,今年在這個兒子跟前,明年在哪個兒子跟前,有一年在老家,有一年又是在城裡,反正每次都要提前電話聯絡,確定地點。
今年給舅媽拜年,明顯看著舅媽有些痴呆了,話說不利索,路走不穩,坐在那裡木木的,表哥說現在就是你給端啥飯吃啥飯,也不說話,也不走路,更不出門,每天醒來就是坐在沙發上。
表哥說,舅媽一直問:我的家在哪裡?表哥說舅媽每個月換地方沒有歸屬感。
看著比舅媽還大兩歲但至今聲如洪鐘的母親,我忽然覺得,母親的養老方式實在是高明。
母親給他的兒子分家的時候,給自己留了養老房,在世的時候是她住,去世了才歸弟弟所有,至今八十多歲了仍然堅持一個人生活,自己買糧買菜(當然米麵油這些有重量的東西從來沒讓她自己買過,幾個孩子給買的都吃不完囤了好多)自己做飯,有她自己獨立的空間,“心安處是故鄉”,與舅媽相比,母親是有安全感的,心裡是坦然的。
母親很要強,一直堅持自己一個人生活,自己的一天三餐吃飯問題要自己操心自己動手,還要買菜買生活用品,這些既需要動腦子還需要動手,因為一直都是有事做在活動,所以母親的思維清晰,至今沒有半點糊塗。
表哥幾個都羨慕母親的身體健康,感慨母親的自律自強,母親和表哥開玩笑說:看你媽多好,飯都是端到跟前,我是一頓不做就吃不到嘴裡。表哥說
舅媽要是像母親這樣就好了,說他們分家的時候本來說的給舅媽留養老房,可舅媽不願意,說是怕村裡人笑話沒有兒子養,如今他們哥幾個覺得讓舅媽每天都是坐著等飯不動手不動腦子害了舅媽,輪流養老這種方式要不得。
後悔也來不及了,如今的舅媽,更是不可能自己一個人生活了。
